程士满
(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 河北 石家庄 050800)
盲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身的缺陷,但是,教师要让这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自己的价值,那么,学习就是一条途径。而小学语文是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科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沟通交流奠定基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提高盲生的感悟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盲生的学习和交往,丰富其内心情感,提高其审美情趣。
只有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朗读训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用普通话练习读句子,以不读破句、吐字清晰、读音准确为主;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时候,学生的朗读能力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次,为学生推荐适当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盲童文学》,让学生在读故事中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熏陶和培养。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朗读比赛,创设愿读、乐读的情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朗读能提高盲生的自信心和理解能力,为提升语文素养创造条件。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盲生的情感更为丰富、细腻、敏感,因为看不到外部世界,所以他们的听觉更加敏锐,为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笔者更多的是从听觉方面入手,将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语音、语调的变化,甚至有时候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抒情的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氛围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打下基础。
盲生由于受视觉局限的影响,缺乏由视觉获得经验的想象,对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景象不理解,那么,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对事物进行整体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比如讲到蓝天、白云、花鸟虫鱼等自然事物时,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盲生来说尤其是先天盲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再描述出心中事物的形象,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不仅需要学生投入情感来读,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首先,要重视盲生的阅读体验。课文中有些语句和段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情感体会。其次,从语句的停顿、语调的变化、重音的调整等方面进行把握和运用,以体现朗读的声情并茂,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