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贵鑫 薛丽红 王香平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如何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时代的命题。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格局是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是一场广泛、深刻而重大的变革[1]。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促进军民融合职业教育深度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打破自身发展瓶颈的重要契机。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众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从多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军民融合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路径,但由于范例少、经验欠缺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尚未实现高质量双向促动发展,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
2.1 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协同机制有待完善。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更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主,校企合作愈发成熟,但高职院校参与军民融合研究的时间尚短,实践经验和体系并不成熟,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军方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思路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培养出来的人才各有侧重点,这就直接增加了军地合作的难度[2]。而且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协调,军队、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各地方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难度较大,同时也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有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更加阻碍了军民融合的进一步开展。
2.2 师资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实力较弱。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抛开一些国家示范性高校,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梯队不合理、学历搭配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也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而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实现“民参军”“军转民”的良好愿景,可以说现实教育资源的不足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和能力,淡化了高职院校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3]。
2.3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明显。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就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来看,虽然众多院校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实际依旧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整体成绩偏低,学习兴趣和自制力较差,自主创新和研究能力明显不足,二者结合就导致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军工企业对于员工的高素质、创新性、纪律性和组织性的要求。
高职院校在军民融合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与独特作用[4],在军民融合背景下,深入剖析人才培养的四大机制,以“内涵式”人才培养发展为主线,探索生成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6+1+1”发展路径。
3.1 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军地合作。国家从宏观方面制定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还需要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只有完善军民融合相应制度,提高军地协同性,才能让高职院校摆脱目前所处的困境,让军地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和合作,互帮互助、各取所需。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能力,军队和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给予实践岗位和技能指导,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实现军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3.2 打造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6+1+1”模式。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5]。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6+1+1”模式就是对人才培养发展的四个机制原理,即动力机制、控制机制、创新机制、保障机制进行分析,以基本点、着力点、关键点、切入点、支撑点、落脚点(即六点)为奠基,以人才的培养发展为主线(一线),以人才终身成长为核心要求(一核心),培养符合需求的优质人才。
高职院校要以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全面开放办学理念,不断开拓进取推陈出新,抓住机遇提升办学实力,逐步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体系,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