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德辉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时期,而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数学知识相较于其他科目,不仅知识涉及面广泛,而且涵盖了一些抽象性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要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对其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不断掌握数学技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1]。“教—学—评”一致性是确保该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因此,基于该教学模式,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价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师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分析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也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依据该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学评价也存在随意性。而在“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下,教师首先依据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设置整体性的教学活动方案。因此,在“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下,教学活动能够以具体的目标为基础有序开展,教学评价更符合教学情况,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将两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融合,显然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确保整体性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借助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评”一致性使教师、学生和师生双方的活动都有了具体的目标和依据,有序化的教学过程显然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2]。
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转变,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主要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同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等,达到调整、优化教学活动的目的,提升教学有效性,从而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全面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感到被关注,有利于提升其学习积极性。而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3]。
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对课本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同时需要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还要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内容。教学实践能否达到相应的效果,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调整,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使其灵活应对各种教学问题,完善教学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将其进行科学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等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发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价值,教师应注重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转变自身职能定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以此为依据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其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虽然能够通过有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无法完全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并结合教材,梳理其中的重难点知识,以此为依据合理制订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不能设置高于或低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照搬、照抄已经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而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4]。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能够认识余数,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如口算、笔算等,同时能够联系生活问题,应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1)根据常见的生活情境,探讨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明确除法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其应用意义,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具体意义,比较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计算,如口算和笔算等;(3)理解、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具体算法,能够应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4)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上述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5]。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还要重视教学计划的动态化调整,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另外,虽然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了教学目标,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但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此,教师应对教学计划进行灵活调整,保障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提升,避免教学计划脱离实际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数学知识,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以确保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例如,“认识多边形”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图形,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首先,教师结合本课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平面图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图片,在上课时展示,让同学间互相分享。同时,教师让学生预先准备一些上课要用的教学工具,包括剪刀、一些小棒、钉子板及四边形纸片等。其次,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图形展示活动,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物品图片,引导学生比较自己收集到的平面图形与其他同学收集图片的不同,共同对平面图形进行细致观察。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共同观察讨论,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可让学生应用提前准备的工具,搭建不同的平面图形,并向学生提问:“构建不同的平面图形分别需要用到几根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及时监督并关注学生的状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是在其他事情上分散注意力。通过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充分认识了不同图形,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主动学习意识。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进行“数一数、围一围、拼一拼”等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使其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分组合作探究、分析总结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然后将小组分析探究成果进行分享和展示,深化对平面图形的认知,锻炼知识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应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可通过设置课堂提问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和学习。例如,“平面图形与它的边有怎样的关联?”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探究明确图形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培养了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6]。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课堂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发展。为了保障“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效果,教师应合理设置教学评价环节,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例如,课堂上不仅要有教师评价环节,还应有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关注评价结果与自己学习成果的一致性,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自身数学学习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调整、优化学习规划,改进学习方法,并针对某些薄弱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学习水平的整体提升。学生互评主要是指同学之间互相对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互相给予反馈,同时可在评价中发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积极学习借鉴。在课堂反思总结环节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要求学生不仅回顾课堂收获,还要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或者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为教学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此外,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况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将分层评价和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这部分内容时,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很快就掌握了图形的这几种变换,而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跟上进度。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设置相应的拓展训练;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为其布置基础性训练,并及时为其解答疑惑。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注重鼓励,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和学习效果,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时转变思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注重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创新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