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秀惠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显著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效果。但生活化教学并未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因此,如何解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问题,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有序开展,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经常出现写作困难的现象,面对写作任务往往出现畏难情绪,而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是立足于日常生活实际,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结合熟悉的日常生活片段展开的习作活动。这不但有利于突破学生的写作瓶颈,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2]。
基于素质教育全面化的实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真实的学习态度。但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内容缺乏真实性,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生活化教学以日常生活片段及事件描述为主,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而将其与语文写作相融合,恰恰能够体现出写作内容“最真实”的一面。当学生的写作内容具备了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生活化教学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参与习作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习作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学生可以真正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与素养[3]。
习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能够充分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小学生还处于基础发展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在习作学习中难免困难重重。同时,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较严重,学生的语言能力、素材积累能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从教师方面分析,教师的有效引导在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引导方式有误,势必会影响学生创作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缺乏实质性。首先,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较为落后,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指导思路混乱,没有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其次,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生的写作创作脱离了生活实际,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写作时思维跳跃跨度太大,天马行空,不能将实际生活作为写作的依据[4]。
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主动意识,不知如何在写作中注入情感,所以写出的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在写作中,很多学生会表现出不愿意写、不想写、不会写,甚至直接摘抄作文书上现成的作品,稍微改动一下就成自己的了,这是一种错误的写作行为。还有一些学生不知如何积累生活素材,也没有仔细去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缺乏写作素材积累意识,这样就导致写出的内容千篇一律,甚至是记流水账,写作效率低下。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模仿及借鉴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并应用到实际写作练习中。习作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只依靠教材中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积累素材,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素材储备量,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丰富、细腻。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理解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5]。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所中的时间最长,所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最熟悉的生活场所进行探究,更利于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如在家庭生活中,学生会和家人一起吃饭、出游,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回忆这些熟悉的场景,并从中感悟家人之间的亲情与爱,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以“我爱我家”为主题进行习作。学生经过一定的生活素材积累,会根据自身生活实际及切身感受进行写作,写出的文章不仅情感丰富,还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与可读性。
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学生在积累写作经验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生活与写作充分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进行关于人物描写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堂课的习作要求为学生推荐阅读素材——《手术台就是阵地》,该篇课文中对主人公白求恩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讨论一下自己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如创设“今天我当小交警”的主题教学情境,由学生扮演交通警察来指挥交通,学生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交警指挥交通的画面,并描绘出交警指挥的动作、行为,同时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兴趣不仅会大大提升,写出的作文内容也会更丰富、细腻,有效提高习作质量。
观察是学生日常学习中必备的基础能力,观察的越多,获得的知识就会越牢固。学生在观察中会根据事物表象看本质,继而思考,形成习作思维[6]。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勇敢的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么?如果是,具体表现在哪方面呢?并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说出自己勇敢的经历。学生通过思考,不仅可以提升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观察生活事物,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比如,以国庆节为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看一看有哪些变化,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懂得了什么?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交流,会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同时也会将自己所了解的爱国故事分享给大家,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爱国情感。在一步步的观察与理解下,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拓展,也会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描述,获得丰富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素养。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很难对单一的事物长期保持兴趣,所以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在习作课上写作,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习作教学初期,教师应尽量使学生保持写作兴趣,不断创新写作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生长日记”为主题的习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种植一棵植物,并将植物每天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来。通过日记,学生可以将植物生长期间的直观变化记录下来,还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其中。学生通过每日一记的方式可以将生活中真实的事物表达出来,还能够通过植物的成长变化,感受生命的意义,逐渐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习作质量,教师应科学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体验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参与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学生会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增加情感积累,同时还能够开阔知识视野。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另外,通过参与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能增进情感交流。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道路交通志愿者”的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学生的公益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社会交际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也有积极的作用。
科学的教学评价对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肯定,提高习作兴趣。传统的习作评价以教师为主,且不注重对习作过程的评价。在写作中,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教师的表扬与称赞,但是最终只获得“用词不当”“错别字”“语句不通”等评语,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不高,逐渐丧失了写作兴趣。
教师应善于在习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做出积极的评价,运用肯定的评价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教师可运用点评法对学生展开评价,选取各个小组推荐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互评,互相吸取经验,并将典型的习作在课堂上进行传阅。这样不仅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还落实了多元化的评价理念。
习作过程是学生知识输出的过程,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素材,还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小知识,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小学生年龄较小,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一些自己接触不到的事物,增加更多阅读感受。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了解生活中很多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很好的阅读体验与生活感受,并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运用到写作中。所以,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以读促写的目标,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开展,有效改善了传统习作教学中内容单一、空洞等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写作内容更加细腻,具有可读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切实的生活经历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与情感,通过积累提升习作水平,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升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