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益
(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整体性特点鲜明,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延续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章节性的课时教学,讲授孤立的知识点,导致学生无法感悟知识间的结构性、关联性,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无法有效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深层次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数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整合教材,让学生能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得学生学会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对图形的把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理能力.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是初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起始章节,其基础知识将会影响到后续几何内容的学习.
线段和角作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研究几何图形的问题最终要转化为对这两个基本元素的研究,故线段、角的教学是几何教学的出发点和生长点.线段和角是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的起始课,在编排教学内容时,教材虽然将其分成了2个课时的内容,但在教学方式及教学目标上两者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几何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但并没有对其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在初中阶段,按照《标准》的要求,学生要用数学语言来对图形进行描述,还要能够借助图形来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书写的规范性和论证的条理性.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线段、角简单图形的处理与运用,但遇到结构比较复杂的图形时,学生很难利用图形及题干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无法抓住图形的基本结构寻求解题的关键点.学生也常孤立地看待问题,不能由线段的问题联想到角的类似问题,不会从题目中提炼出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也就无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线段、角的定义出发,从本质上挖掘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再从研究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上挖掘线段和角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几何学习提供范式.
(1)理解线段、角的关联性,掌握两者的本质联系,熟练地运用图形解决几何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识图、作图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几何水平.
师:由如图1所示的几何图形你能想到哪些知识点?
图1
师生活动:通过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和角的相关知识.知识层面上,主要研究图形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比较大小、数量关系(和与差)、平分,发现研究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初步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比、交流、讨论,完善表1.
表1
【评析】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回顾,引导学生发现从知识内容上,线段和角主要的研究方向具有一致性,可以进行一定的类比,从而初步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既帮助学生建构了有关线段和角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学生后期关于线段、角的对称性的学习.
师:为什么线段和角所研究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学生沉默不语.
师:既然线段和角在很多方面都类似,那么主要是哪一方面存在共性,才会引起其他方面的一致性?
学生开始大胆猜测.
生1:我认为主要是线段和角在表示方法上具有共性,只有将几何图形表示出来才可以进行比较大小,进行和与差的运算等.
师:很好!将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后,可以对其进行比较大小及和与差等运算.那么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线段和角在表示方法上类似呢?
生2: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要通过两个端点来表示一条线段,角有两条边(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要通过两条射线来表示角.这都与它们的组成元素有关.
教师总结: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要从本质出发,要从基本的概念着手.线段的概念:直线上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角的概念: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那么,我们发现线段主要受到端点的约束,角主要受到两条射线的约束.我们把线段的两个端点称为线段的“边界元素”,把角的两条边称为角的“边界元素”.那么你能将它们之间的关联给刻画出来吗?
生3:表示方法:线段和角的表示要借助两个边界元素来表示;比较大小:叠合法是指将其中一个边界元素重合,看另一个边界元素(放在同一侧)的位置进行比较;和与差:主要是通过观察边界元素的位置,转化为数量关系;平分:新的元素在原图形的中间位置.
师:看来只要找到线段和角的本质关联,那么线段和角的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也就一致了.
【评析】学生从内容上已经发现线段和角具有关联性,但不一定能明白为什么会有关联性.如果不进行深层次探究,学生还是不能真正掌握其本质.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其实质都是由线段、角的“边界元素”具有一致性引起的,这也给学生的几何学习指引了方向.
思考:已知线段AB=8 cm,BC=3 cm,求线段AC的长.
生4:AC=AB-BC=5 cm.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5:由于不知道点C的位置,所以不能求出线段AC的长.
追问1:点C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它的位置有多少种情况?
生6:满足BC=3 cm,它在以点B为圆心、3 cm长为半径的圆上,位置有无数种情况.
追问2:那么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使得刚才生4的解法是正确的?
生7:添加“点C在线段AB上”.
追问3:若点C在直线AB上,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8:会有两种情况.情况1:如图2,点C在点B的左侧;情况2:如图3,点C在点B的右侧.
图2
图3
追问4:那么角有类似的情况吗?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8:角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已知∠AOB=50°,∠BOC=30°,求∠AOC的度数.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评析】几何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使学生能够直接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条件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识图、作图的能力,通过图形来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在上述问题探究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绘制好图形,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画图.在作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线段、角的边界元素位置的变化会引发不同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提升线段和角之间的关联性.
例1如图4所示的线段上一共有n个点,则图中共有多少条不同的线段?
图4
练习1:如图5,以点O为端点有n条射线OA1,OA2,…,OAn,则图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角?
图5
【评析】让学生再次感受线段和角的构成关键在于边界元素,强化数线段、角的个数就是将不同的边界元素进行组合.这里让学生积极讨论,阐述不同的方法,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例2如图6,已知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C=6,BC=4,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图6
变式1:如图7,若M,N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图7
变式2:如图8,若M,N分别是AC,AB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图8
师:若AC=a,BC=b,用a,b来表示线段MN,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练习2:试编写一道与角有关的相似题型,你能自主完成探究吗?
【评析】由于点C在线段AB上,会得到三条不同的线段AC,CB,AB,由具体数值再结合两个中点的不同位置可以求出线段MN的长度,最后再从代数的角度推广到一般情况,得到结论:例2中变式1中,变式2中,总结出线段MN的长都等于第三条线段长的一半.练习2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编题,得出角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然后再探讨角中是否存在相同的结论,进一步强化线段、角的一致性.
例3如图9,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CD=7 cm,M是AC的中点,N是DB的中点,MN=12 cm,求线段AB的长.
图9
练习3:如图10,∠AOB∶∠COD=2∶3,∠BOC=20°,∠AOC+∠BOD=140°,求∠AOB的度数.
图10
【评析】对于几何题中的运算除了单独求解,还可以通过整体思想、方程思想来解决,将之前所学的代数内容与几何结合在一起,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体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到线段和角不只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连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一致,从而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标准》指出,教材编写应当体现整体性,注重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教材七年级上册各章节的内容编排合理,章节的紧密性强,代数中的相关知识为线段和角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而线段和角又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视作代数与几何的衔接课.如何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教师需要从本源出发,在线段、角的教学过程中,从概念出发,先在知识层面上让学生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再深度探究;在思想方法上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线段和角的本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学到结构性的数学知识,这个结构可以是大的章节结构,也可以是小的单元结构.只有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和完善,才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本质,只有挖掘出本质,才能巩固所构建的知识框架,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才经得起考验.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领学生领悟到线段、角的关联性本质在于它们的“边界元素”具有一致性,边界元素的位置关系会导致不同的数量关系.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读题、识图、作图的能力,通过图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方程、整体、归纳等思想方法进行几何探究.因此,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体悟和重组的同时,更要深刻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从线段、角的知识层面的对比,到两者关联本质的探究,再到例题的探究,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自我探究完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不同知识间的关联性.通过长期的思维训练,重点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关联性.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如果遇到新的问题,能够自觉地思考:有没有解决过类似的问题?能否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借助类比思想,学生能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本节课中,笔者主要采用“合理设疑、自主探究、题型再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线段和角具有相关性?启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层次探究,从本质上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全面,也能根据例题自主编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回头看看”的习惯,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学会从教材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知识层面去分析知识结构和知识脉络,这样才能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