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应用探究

2022-11-17 03:04钱慧君云南省个旧市第一高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9期
关键词:新教材习题情景

钱慧君 (云南省个旧市第一高级中学)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之前,广泛推行的教育理念是“在做中学”,即学习是实践的产物,它呼吁教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获得知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原有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更新,社会需要自主学习能力更强、更具创新意识的人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于2016年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之后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能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伴随新的课程标准一起出炉的还有高中各学科的新教材。本文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教材为依托,结合新教材的使用感受对教材及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的教学研究提供相关素材,也能让一线教师认同并重视教学中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的统一。

一、2019年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特点

(一)名称更改确立学科地位

教材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完成教学的主要工具。新教材将名称由“生物”更改为“生物学”,前者强调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后者强调其为自然科学,更加凸显了其地位和特性,即生物学科不仅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涵盖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和方式。将人定义为研究的主体,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更能体现该学科作为中学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二)目录修订突显育人目标

首先,内容上更加清晰明了,如老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为“从生物圈到细胞”,新教材改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老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新教材改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改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更容易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栏目上新增了“探究·实践”,将老教材中穿插的实验栏目提到目录中,引起重视的同时也突显出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科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最后,增设了附录“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旨在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视。

(三)正文变动符合基本学情

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老教材中是由氨基酸及其种类过渡到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从教学上更多需要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新教材是结合“运动”这一生活场景引出蛋白质的功能,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蛋白质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再由功能引导到其结构组成,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让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结论,有助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养成。除了结构的变动,还有内容的变动,如第四章中将细胞膜上协助物质运输的蛋白质分为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并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方式中分析了两类蛋白质的不同工作原理,让学生更容易区分两种运输方式;将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细胞癌变这一内容移到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部分,更加符合知识递进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区分细胞生命历程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四)栏目设计更注重育人价值

首先,从栏目组成上更加精简明确。新教材的栏目设置删减了《技能训练》《资料搜集分析》《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将“实验”替换为“探究·实践”并在目录中呈现,将“与生活的联系”改为“与社会的联系”等,这样的变动从背景上更新颖,也向教师和学生传达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即“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主体,突显其主观能动性,不止停留在知识和信息表层,而是需要充分发掘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其次,从栏目内容上更关注学科素养的达成。如必修一第一章的章前引言,老教材较笼统介绍了关于细胞的研究成果,所举例子侧重突出生物学科整体的发展;而新教材以我国完成的体细胞克隆猴技术为背景引入,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作为结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落实。又如“思考·讨论”这一栏目,老教材的思考与讨论更多的是对正文内容的延展,旨在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正文内容并适当进行应用拓展;而新教材中的该栏目在延续以上功能以外,还将一些生物结论探索过程加入进来,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等。这样的变动不仅保留了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意图,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旨在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空间,通过感受生物探索过程更好地掌握科学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

(五)更加注重情景设置

高中的知识学习相比初中来说,在知识难度、能力要求、学习方法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这一转变,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情景化教学一直是很多教师推崇并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将深奥、抽象的专业知识融入相应的情景中,或与生活贴近,或通过实践更加直观,从而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新教材更加注重对情景的运用。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整节知识从问题探讨到正文,再到思考与讨论,都围绕大熊猫与冷箭竹开展,尤其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感受到知识间的连贯性,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如,第三章第二节,用我国研制的大型客机为背景引入新课,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体会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一情景的运用让学生在达成知识素养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其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新教材的情景设置不仅仅体现在正文中,课后习题中也增加了对情景的运用。如第五章第四节的课后习题涉及的过期酸奶涨袋、农作物栽培过程中松土等,就是希望学生既能利用生活情景辅助知识的理解,又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并最终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甚至创新运用。

(六)习题编排更具有针对性

课后习题是教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来检测学生在学习完某一知识点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形式多种多样。新教材的习题设计从题型上保留了原有的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类型,删减了填空、连线等题型,整体上变化不大,但组成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如课后习题由之前的“练习题(基础题+拓展题)”更名为“练习与应用(概念检测+拓展应用)”,进一步明确了育人目标,即强化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量上看,以必修一为例,老教材习题总数为172,新教材为154,但是新教材删除了章末检测中的判断题,这一部分在老教材中占到21题,所以总体数量没有太大变化。但部分模块有明显数量变动,如简答题,老教材中有14题,新教材只有2题,老教材的拓展题为34题,新教材中为42题,老教材在章末检测中选择题只有18题,新教材中为33题,这些数量变化背后蕴含的是学科素养的达成要求。删减的简答题主要是一些缺乏情景,纯知识性的问答题,增加的拓展题不仅是数量增加,更多的是从情景创设,素养目标上更加符合育人要求。章末检测中将原本只有知识的判断题更多的替换为可以设置情景、可以突显素养目标的选择题同样是这个目的。从内容上看,新教材的习题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更加注重情景设置。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课后习题,老教材中的拓展题直接提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是什么,其中是否包含共性”;而新教材的拓展应用是以支原体创设情景,通过给出支原体的结构,再以问题引导,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需要从结构上找寻。增加的情景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减少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养成和科学思维的构建,更加符合素养需求。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新版教材习题的设计意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后习题的学习价值。

二、2019年版新教材的使用难点

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学习难度增加,结合新教材的特点不难发现,新教材的内容在顺序调整和情景设置上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也新增了较多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增加了负担。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介绍细胞中的水时,正文部分增加了对水的存在形式的介绍,尤其是关于结合水的含义,还举例说明了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占比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及其应用。小字部分更是以较大篇幅从化学的角度介绍了水的分子特性,包括氢键等,这样的学科交叉从内容上来说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的,但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是加重了负担。类似情况在新教材很多内容上都有体现,例如,“细胞中的脂质”“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被动运输(水进出细胞的原理)”“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区别”“ATP的利用”等。其次是能力要求更高,通过新教材特点中关于习题的介绍可以得出,对于新教材内容的考查将会更加偏向知识的运用,单纯的记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即将面临的挑战。这也就需要学生在保证高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后落实,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思考知识的运用,提升情景分析、信息整合、知识迁移运用等能力。综上所述,新教材以及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应该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具有较高要求。

对教师而言,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课标和教材的改动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对学科素养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精准。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形成适应其终身发展和学习的正确观念和必备能力。因此教师应从观念上有所转变,将教学变为育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将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生硬地搬套。其次,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必须到位。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最有力武器。面对新教材,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将课标要求、教材意图、基本学情等融会贯通,这是极大的挑战,需要一线教师保有学习的热情、具备学习能力,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逐步转变。

对学校而言,每一次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学生的适应、教师的配合,还离不开学校层面的落实。学校作为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承担着把控教学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要责任。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一个长线工程,它不仅涉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还需要教学的各方参与者共同发力、互相监督,才能实现它真正的育人价值。因此,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育人要求,学校层面的挑战主要是课程及课时的安排、课堂教学方式的把控、教师的培养等方面。

三、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提到的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给各个层面带来的难点,结合本人对课标和教材的使用感受,提出以下应对策略,旨在为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困惑的同仁提供些许参考:

首先是学校层面,面对课标、教材、高考的变动,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培养,多组织相关培训,鼓励老师利用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研读课标、深挖教材、学习新高考规则等,让一线教师对学科素养的落实做到心中有数。软件提升的同时,硬件方面也不容忽视,学校应积极响应课标建议,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在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而这两项素养的落实离不开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探究过程。因此,完善的实验条件将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实践与思考相结合,达成相关素养目标。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模块适当开设选修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落实学科素养。

其次是教师层面,为了更好地将素养育人的理念转变为现状,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第一,备课时,教师应积极深挖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教材中各个栏目的教学作用,根据学情需求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从而改善生物教学中现存的知识零散化、教学碎片化状态;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核心概念的剖析,利用生物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加强实验教学,强化生物学的科学本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课后,教师应合理配置习题,根据学时、学情、素养覆盖情况等,用合适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情景、获得知识、落实素养。第二,检测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考评价体系也是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教学目标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该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组织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展示出自己真正的实力。第三,除自己身边的资源外,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如多媒体资源(杂志、电视、互联网等)、生活资源(学生生活经历、日常体验等)、社会资源(地方博物馆、科技馆等),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实自己的课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为育人目标的达成服务。

综上所述,新教材带来的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还涵盖课标和评价体系的变动。面临新挑战,我们必须认清主航向,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层层深挖,做到育人目标明确、教材使用熟练、学情考情分析到位。认真总结自己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将其转化为学习内动力,深入剖析课标要求和考试评价体系,认真落实素养目标,真正体现出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新教材习题情景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楼梯间 要小心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