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类文本教学中运用“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

2022-11-16 14:54刘海娜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论述“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文言文类文本中的应用,指出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于看似无疑处生疑”“研讨探究,在思想碰撞中解疑”“比较延伸,在既定认知上思辨”“积累素材,日拱一卒升能力”“学以致用,牛刀小试深理解”“提升能力,观照生活明启示”等步骤,创设生动的语境,提供有效的方法路径,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相应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关键能力。

【关键词】“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 阅读关键能力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58-04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文言文,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笔者在教授该文时,以“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按照“质疑—研析—比较—积累—应用—提升”六个环节开展教学,通过教师的高效辅助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力求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促进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持续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关键能力。下面是笔者结合“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对《烛之武退秦师》进行授课的详细过程。

一、课前预习,于看似无疑处生疑

将“质疑”这一环节放在课堂之前,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学生最感兴趣的疑问。

学生对文言文的疑惑一般集中在两大板块,一是字词句理解方面,二是内容的把握分析方面。理解文言字词和句法是文言文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点,但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兼顾字词疏通和文本内容深度解读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践行“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给出有效的方法路径,创设生动的语境,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字典等解决自己在字词句方面的困惑,从而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相应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一)字词疏通:创设情境,提供方法路径

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传授一些推断、理解方法,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字词进行疏通。(如下表所示)

(二)初读文本,大胆质疑

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应教会学生在文言文春秋笔法中知人论世,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通过阅读关键能力的提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出于这一考虑,在预习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在疏通文本字词句的基础上,结合课前导学案提供的背景资料,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2—3个疑问,并告知学生,课堂将以质疑人数最多的問题和质疑人数不多但提出后引发大家兴趣的问题为重点。

笔者始终认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努力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人们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鼓励学生质疑,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情,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后续的思考、探索、钻研、创造。当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其学习过程必然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

同时,学生质疑的多样性也对教师提纲挈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同存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异中取同,确定典型而有价值的教学重点,教学生所欲学。

笔者梳理整合学生的诸多疑惑,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是正面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中心句的把握以及背景的理解也都是服务于人物形象的,涉及在典型环境中以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手法;而无论是郑伯还是佚之狐,也都是作为次要人物服务于烛之武的,属于侧面衬托的手法。归结起来,学生的疑惑其实涉及的是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问题。因此,本节课最终将学生的质疑提炼整合为一个主要问题:烛之武有哪些令人钦佩的过人之处?

二、研讨探究,在思想碰撞中解疑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环节,着力于通过文言语言的构建帮助学生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关键能力的提升。笔者根据《左传》文体特征,给出写人记事散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路径,先让学生细读文本,自主体会感悟和思考分析,再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辩论争鸣,分析印证,完善结论。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做结论的见证人,而是要成为结论的证明人。当教师相信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群策群力地解决疑惑,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获得成功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将见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理发展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该环节由初读到细读,在理性比较、研讨的过程中丰富阅读体验、深化感悟认知,同时也掌握了揣摩春秋笔法背后深意的方法。学生在对重点实词虚词的把握中提升思维品质,理解烛之武形象的内核,也掌握了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在理性探究的同时提升了审辨鉴赏能力。

(一)探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感知《左传》的春秋笔法

1.提供思考角度

在探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思考角度: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

师:“烛之武退秦师”这个题目是《古文观止》的编者根据佚之狐说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是关涉全篇的句子?

生:它既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和起因“国危矣”,也交代了事件的经过“使烛之武”,还包含了事件的高潮“见秦君”,且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师必退”。

师:一句话就包含了这么多的信息!它如何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生:以他人的话刻画人物属侧面表现,以叙写事件塑造人物属正面刻画。

师:是的。正面刻画和侧面表现是塑造人物的两个常见手法,再细分的话,可以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正面刻画人物,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评论、次要人物的对比侧面表现人物,还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的营造侧面烘托人物。同学们思考的时候可以参考。

2.研讨过程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把握春秋笔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随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归纳意见,请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展示探究成果,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有据、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最后,全班评议各组的表现和成果。

学生发言展示:

《左传》的春秋笔法通过营造“国危矣”的背景氛围侧面烘托烛之武奔赴国难的勇义。

如“围”,《孙子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两大国以压倒性的人数围攻一个小国,既突出了郑国的危急又暗示了此战“非正义”的性质。而“缒”既突出围势之咄咄逼人,只有趁夜从无城门之处以绳把人吊着放下去才能躲过敌军耳目,又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敢。情境越凶险说明任务越艰难,任务越艰难就越能凸显烛之武临危不惧的勇义智慧,令人钦佩。

3.教师总结点拨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对课文进行总结点拨:

如此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烛之武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篇营造危机氛围正是为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蓄势。此外,佚之狐敢跟郑伯断言“师必退”,既表明他对烛之武的信任,又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能力高超。作者通过环境烘托、次要人物的语言以及正面的动作描写将一个勇赴国难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探究人物形象

1.提供角度

在探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笔者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从人物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把握人物形象。

师:即使劝说策略再周详,临场发挥的效果也因人而异。或许在佚之狐心中,只有烛之武才能完成这艰巨的任务。建议大家不妨从劝说策略、遣词用句和见识方面把握烛之武说辩艺术的高妙之处。

2.研讨过程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可引领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于无字处读出深意,充分把握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以及春秋笔法的深刻意蕴。

(1)从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生:烛之武说辩艺术的高妙体现在“以退为进,消除戒备;理利相济,诱发共鸣;引史为证,联系未来,转移矛盾”的说辩策略上。其思维之缜密,情商之高超,还有“临危受命之义”“孤身赴敌之勇”“说退秦师之智”,都令人敬佩。

生:遣词用句也能体现烛之武说辩艺术的高妙。首先是语气词在他的辞令艺术里起到的妙用。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和“矣”营造了“退一万步的假定”情境,有试探的意味;其次是他讓有限的显性语言暗示无限丰富的内涵。“取”的“捕杀”之意强调晋的图谋,挑起秦伯切肤之痛。

生:烛之武的见识颇为过人。当年如果占据了焦、瑕,秦就能绕过晋直接从函谷关进入中原腹地(展示地图讲解)。晋国言而无信,使秦伯称霸的谋划被迫推迟整整20年!正是“焦、瑕”旧事,最终让秦伯背晋盟郑。烛之武洞察人心的见识让人钦佩!

师:老师特别赞赏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眼光和化疑惑为行动的执行力。若烛之武当年的国君是你们,或许他的盛年时光就不会在无人赏识中蹉跎了吧!

(2)从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人物形象

师:课后练习一第3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你认为烛之武是被郑伯说服的吗?

生:说服烛之武的是士大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

师:烛之武之“义勇智”历经七十余载而未曾消磨,支撑着他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和“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的君子品格。

三、比较延伸,在既定认知上思辨

该环节是对上一环节认知的拓展,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群文联读当中更客观地评价烛之武的能力,也更理性地把握历史事件。

师:有人说,相比秦伯的“唯利是图”,晋侯真算得上正人君子了,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你认为晋军退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通过比较《左传》《史记·郑世家》中的不同史料,得出更为理性、审辩的认知。

学生研讨后明确:孔子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晋军退兵的真正原因是晋文公在围郑之战中同样获利丰厚:一是迫使郑国立亲晋的子兰为太子;二是迫使昏庸的郑文公杀了贤明的大臣叔詹。这就巩固了晋国与郑国的联系,同时又削弱了郑国的国力。国家之间的战与和本质上是实力与利益的博弈。

四、积累素材,“日拱一卒”升能力

本环节放在课后完成。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积累素材,锻炼学生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同时,在积累的过程中再次梳理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完成文言文语言的构建,通过层层记忆积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春秋笔法,从而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揣摩文言文中别具深意的字词句;体会“春秋无义战,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意义,理解烛之武“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理解烛之武“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的君子品格。

五、学以致用,牛刀小试深理解

本环节意在提高学生迁移应用能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只是将课文作为落实字词的载体,而忽略文本内容在考试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全方位的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的思考与理解。

2021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聚焦“理想追求、自身发展和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其思想内核与烛之武的闪光精神高度契合。因此,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以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为题,设计了以烛之武为素材写一个作文片段的写作训练,并当堂进行点评赏析。

学生写作片段:

杨雄以射箭喻指青年追逐理想的过程,读罢令人心有戚戚焉。吾辈青年要实现自身理想,正当以修身养性夯实能力为基础,方能“召之能战”;还应以矫思养德端正思想为方法路径,方能避免误入功利浮躁的歧途;更要心以怀大义践行理想为目标,方能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翻开历史的画卷,千年前烛之武夜缒而出的背影仍然熠熠生辉。心怀天下以身许国的理想,让他默默积蓄自身实力;七十年不为国君所知的落寞不曾让他懈怠,家事国事天下事默默了然于胸,如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国君“子亦有不利焉”的威胁不曾令他心凉,安社稷济苍生的责任感始终他铭记在心,如暗夜烛火燃烧自己照亮家国。郑伯不是他的知己,他却仍然做了为郑国奔赴国难的选择。壮哉斯人!烛之武躬行践义追逐理想的身影正应成为我辈青年的灯塔:为理想积蓄实力,默默无闻时不自怜自弃,生死存亡时不忘家国大义,最终在史卷丹青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笔者评析:

该片段把握住了本题的核心话题,开篇就明确阐述了“追求理想与基础、方法、路径目标的辩证关系”。接着以烛之武为例,具体分析其如何处理追求理想與基础、方法、路径、目标的关系,最后分析烛之武对当下青年追求理想的启迪意义。对原文的精准引用呈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则彰显了作者不凡的文字驾驭功底。

以上片段充分展现了“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学以致用的理念。

六、提升能力,观照生活明启示

提升环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堂教授的思维思考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何让语文延续到课堂之外的生活呢?笔者的答案是:让问题意识始终伴随着学生,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社会进行不断地思考。烛之武对当下的我们有何启示?弱国能不能有外交?学生带着这个新的问题,走出了课堂。但是,我相信,教室里课堂的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它与未来和社会连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延伸,引领我们走向更为深广的天地。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才能终成大器。国家贫弱难免受人欺凌,唯有以实力强国才能真正独立自主。青年一代更应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遵循内心的好奇和“怀疑”去追问,回归文字本身去“研读”,由文字之表深入文字的肌理,或细读,或联读“比较”,在“积累”自己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思维的基础上,最终“学以致用”,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关键能力。“质疑—研讨—比较—积累—应用—提升”的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关键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见,“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法可依、有趣可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J].语文建设,2018(25).

[2]郑雪.提升高中语文阅读关键能力的“六步”课堂模式构建[J].广西教育,2021(10).

[3]吴格明.离开了思维,语文就成了一堆孤立的词句和文化碎片[J].中学语文教学,2017(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语文阅读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2021B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海娜,广西来宾人,文学学士,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