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022-11-16 18:53王曦
科技风 2022年29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王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91

一、绪论

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们主要是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基础的专业技能,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或者相关领域的技术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们还应当在本科教育阶段进一步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等[1]。许多高校为进一步促进其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在高校设立了导师制的应用试点,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密切了师生关系。项目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要以项目为主线,一方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好学生在项目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填鸭式”孤岛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的积极性,实现学生之间的自主协作。

二、导师制下本科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1.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

由于在大学前两年,学生只是在学习基础的公共课知识,对于专业课知识接触较少,所拥有的知识有限,难以理解导师在具体教学、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专业化术语。此外,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时,往往是机械化的重复动作,不得其中要领,不知道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原理,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无法解决。

2.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在本科教育阶段前两年中,学生对于专业课知识接触较少,在进入实验室时,这部分低年级学生往往就是站在一旁,去看导师与高年级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自己不去动手操作实践,容易眼高手低,到自己独立操作时,就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进行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时,往往细心程度不到位,从而造成自身时间以及科研经费的浪费。

3.学生创新思维欠缺

就当前教育环境来说,国内多数高校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育环节更为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当前多数本科生的心里都认为本科阶段不需要去了解晦涩难懂的科研项目,对其知之甚少,认为科研与自己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即便是导师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往往操作性不强,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思维。

4.学生课业繁重

在我国的本科教育阶段,多数高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往往将专业课程以及一些基础的公共课程安排得较满,学生的课业较为繁重,空余时间较少,放在科研上的精力较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从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对大学生活不能很快地适应,对自己角色的转变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此外,由于在大一大二阶段的课业较为繁重,学生们还要拿出一些精力去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放在科研实践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不是很多。

5.对学生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在对本科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考核时,我国多数高校只是按照学生平时专业课的考试成绩以及一些社团活动、比赛表现等因素进行系统的评定,而并未设置与科研工作相关的考核机制,这就造成本科生们难以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二)导师层面

1.导师精力有限

高等教育阶段,导师除了要进行科研实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业指导外,还需要进行正常的教学计划,参加专业方向的培训、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占用了导师绝大部分时间。导师难以根据不同本科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本科生培养上面。

2.对于导师的考核激励措施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高等教育院校在导师制的应用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规模,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及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以及激励措施还不够完善。导师进行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时,往往比对研究生阶段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由于考核激励措施实施不到位,这就造成本科阶段的导师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许多本科院校的本科生导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二、导师制与项目学习融合下的本科生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思路

在本科教育阶段,导师制已经成为本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以及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与机制[2]。但在近些年的实践过程中,本科阶段的导师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对学生的指导方式等过于单一、师生之间缺乏联系以及导师对其所指导的本科生影响力不足等。一些专业由于其综合性较强,其人才培养不仅要考虑到理论知识,还需要兼具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不断更新迭代的专业知识也要及时的学习。在本科阶段课业较为繁重的环境下,要提升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水平,就必须将现有的本科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结合起来,去探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根据现有的导师制应用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明确导师制的定位及其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的指导路径,提升导师制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质影响力,推动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的融合,实现导师对本科生的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在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的有效融合下,推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二)导师制与项目学习融合的优势

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生培养模式中将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相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科研思考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科研工作意识。在具体的科研项目申报中以及在具体的科研实践过程所遇到的种种难题都是对本科阶段学生的最佳历练。在项目立项前,学生需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其选择的科研方向以及其科研方向所研究内容的可行性,还需要对其研究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在这个立项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存在着多维度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科研思考能力的开发有着极大的帮助。此外,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变数,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极大的考验。

在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的融合下,还能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为科研创新培养新生力。导师制与项目学习融合下的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前者在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基础上,还强调要将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旨在让学生们在本科教育阶段就能接触到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奠定日后参与科研工作的基础。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化的高素质发展。

三、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在当前的本科教育阶段要采用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就应当先规避掉当前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导师制下项目学习的教学法所采用的项目不仅要包含专业课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还应当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导师制与项目学习融合下的培养模式中,导师应当对其所负责本科生的发展深度与广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开展好面向学生的专业相关的工作活动。一是导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学业指导,在学生遇到学习难题时及时排忧解难,还应当帮助学生去熟悉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内容,并以此为依据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相关的学业任务;二是要在就业创业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专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其在未来职场上的竞争力;三是要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四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相关专业比赛。此外,还可以将导师制与项目学习融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分制融合,将这一培养模式下的表现情况,纳入学生考核之中去,进一步提升导师在本科生中的实质影响力。

(一)学生层面的实施路径

基于本科导师制在高校实施中现存的问题,要想进一步推动导师制与项目学习融合下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的贯彻落实,一是必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大一、大二阶段,所属学院应当安排学生对基础的专业方向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学习,让其在进实验室之前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支撑;二是在学生所属导师安排的科研活动之外,学院还应当设置一些基础性的实践活动教授课程,以及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低年级学生在进入实验室的畏难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帮助其能够进一步理解导师以及高年级学者的操作演示;三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高校可以设置相应激励政策,对有科研项目创新突破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比如加学分以及奖学金等,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四是学校应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课程,让学生能够有精力与时间去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五是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将科研活动与学生考核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督促。

1.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知识

由于在本科教育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大二学年以后,就造成学生所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少,难以适应实验室节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在学生本科教育阶段实施专业课知识的接续教授,让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逐步接受基础的专业知识。由于课程设置问题,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学生大一、大二期间会开设较多的公共课程,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知识,学校应当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公共课程,选择本专业教师教授一些与本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实现创新化教学。此外,还可以组建类似英语角的活动,每周开展一到两次专业交流活动,邀请本专业的教师或者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分享,让低年级的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这一类活动开展时,学校不仅仅是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应当配备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基础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们在进入实验室时跟得上导师的节奏。当然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导师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们去重复简单、机械化的实验过程,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原理也进行一定的讲解,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2.推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大一、大二期间,除了导师所安排的实验活动外,学校也应当安排一定的基础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基础的实验能力。在进入实验室以后,导师和学长学姐不能一味地让低年级学生在旁边看自己进行实验的操作演示,要让低年级学生去实际操作,在其拥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之后,可以安排其进行独立实验活动,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导师制和项目学习的融合下,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显得愈发重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重理论知识的模式,必须重视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外,还应当关注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时,导师不能一味地告诉学生实验操作步骤,要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们能灵活应用先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操作,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4.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

在现有环境之下,为了进一步优化导师制与项目学习融合下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就必须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学校应当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安排,对于一些较为传统的课后作业,例如仅仅是理论重复性的作业尽量减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留出一些空余时间,让学生们有时间有精力投身于科研中去。此外,学校在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时,也可以组织一些知识竞赛类活动、科研项目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对本专业的创新研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以及科研兴趣。

5.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进一步完善针对本科生的监督考核机制。在本科生具体的考核之中,不仅要包含平时专业课的考试成绩以及一些社团活动、比赛表现等因素进行系统的评定,还应当包含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考核机制。要让本科生们能够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所属导师所安排下来的科研任务。同时,在考核结束后,对于一些在科研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进一步提升学生投身于科研项目的热情。

(二)导师层面的实施路径

1.减少导师不必要的活动

针对导师精力时间有限这一问题,除了必要的科研项目、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外,学校应当尽量减少导师不必要的活动,给导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导师可以专心科研以及对学生的指导培养。此外,除了导师对于学生进行培养外,学校在学生本科教育阶段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科研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抱有积极的科研态度去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帮助导师根据这些本科生的基础状况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

2.完善考核激励措施

学校应当设置相应的考核激励政策,导师指导其所负责本科生在某领域取得一定突破时,学校的奖励要跟得上,让导师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减少高校本科生导师队伍的流失。

结语

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的融合,不仅解决了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当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导师实质影响力不强等问题,还进一步提高了导师制的运行效果,实现了导师对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化指导。通过导师制与项目学习的融合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以后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的发展培养出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