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倔强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也是古代文人们创作诗歌、欣赏诗歌的主要手段。《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诠释“吟诵”的:有节奏地诵读课文,相比起朗诵,吟诵偏向于“音乐型”节奏,节制、收敛,可根据感情需要运用反复手法,音调的高低以古汉语的发音定调,平长仄短,辅以优美的配乐,吟诵出经典的韵味,表达诗人情感,深化意境体验的一种优化理解、巩固记忆的好法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吟诵教学是教学大纲所要求和提倡的,也有助于中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文学素养。可见,新课标和教学大纲都充分肯定吟诵教学的价值,高度重视吟诵教学。在此,笔者就初中语文吟诵教学的价值予以探讨。
一、利用吟诵教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人們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不管是古代诗词和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文,都需要我们多读几遍就会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一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只有加强吟诵,才能把这种精神面貌真切地、细致地接受,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初中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文章的结构值得我们去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不断吟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不少学生会深深喜欢上这篇文章,也想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比如观察细致入微,用了很多描写景物的方法,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不少叠词,运用了不少定语和状语等等。初中课文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表达父子亲情的文章,很适合有感情地吟诵。首先引导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然后在对文章深入理解后注意把能表现父子情深的语句找出来重点细细吟诵。尤其是最后几个自然段吟诵时,把自己的愧疚、思念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语调坚定有力、充满歉意。老师可以采用以吟诵促领悟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理解内容就会感到轻松很多。
二、 利用吟诵教学领悟文本情感内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吟诵教学情境的,使学生能够通过吟诵深化自身的情感意识。课堂内注重保证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以吟诵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语文学习激情;能够尽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放飞思维、放飞情感价值观念,保证学生在有效的引导中和内涵的不断推动下,发挥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无限探索意识,挖掘文本吟诵的情感内涵。在诗词吟诵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反复吟诵,最终促进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反复吟诵的教学形式:第一遍吟诵,笔者让学生基读,对诗词的音节、断句,对诗词形成初步的印象。第二遍吟诵,笔者让学生在诗词的重点字词上寻找吟诵的最佳切入口。如此,学生们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中,似乎看出了一种美好,还带着几分喜悦之情,笔者问道:“你们在老树、小桥、流水中读出了什么?”班上一个学生答道:“小桥流水,其乐融融,却是他人家乡,眼中乐景,更生哀情。”笔者及时追问:“那么,你读出這种感觉了吗?”在学生阅读之后,笔者及时给予了学生点评。看到其他同学有跃跃欲试的情绪,笔者与学生互动:“如果让你随便挑一个句子读,你会读哪一句?”班上的机灵鬼壮壮抢答:“我先吟诵‘古道西风痩马这一句,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匹马的瘦弱,也能看出作者的无可奈何。”而其他学生有的选择了吟诵“断肠人在天涯”,天涯二字回环绵长,声断意在,以此来表达作者故乡的渺远和浓郁的思乡。对于学生的各抒己见,笔者给予了学生尊重。在课堂的最后环节,笔者为学生做了示范吟诵,尤其对“藤”“鸦”“桥”“水”“断肠人”“天涯”这些词特殊处理,学生结合笔者的吟诵和他们自己的反复吟诵,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学生吟诵的内容本身就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吟诵,学生可以进入作者的灵魂,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是一种享受,文学传达的语音组合,具有独特的美感。一个聪明的作家会注意“音文美”,通过言语的结合来制造文章的声势,就是所谓的“因为声音”。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记录了他在吟诵中享受的情形:“我怀疑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因为他在这里读书总是面带微笑,他抬起头,摇了一摇,走到后面。”吟诵“大弦嘈杂如冲,小弦剪如丝”,享受词曲和谐;吟诵“同为天下,何必相见”,享受亲情的哀悼之美;吟诵“月出东山,在斗牛之间徘徊”,享句之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和《申思》中所写的“号子之间,珠玉之声,临前,风云色。”
三、利用吟诵教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诗文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古诗文进行合理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探索古诗文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以中华文化精神作为教育资源,以吟诵作为切入点,可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论语》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吟诵与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终身学习精神以及严于律己、谦恭礼让的美德。又如,在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过零丁洋》一课进行教学时,通过对诗文内容进行吟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对作者的生平、诗文创作背景等进行讲解,从而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奠定基础。初中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中,古诗文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将此类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引导其实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利用吟诵教学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经过时间长河淘洗后传承下来的经典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诗人创作时遇到的人、事、物都蕴含着诗人高尚的品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例如,吟诵《陋室铭》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曾当过监察御史,因勇于革新屡次被贬,但面对困境依然豪情万丈,笑傲人生。《陋室铭》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因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通判时被县令刁难而连续三次搬家,且条件一次比一次差。然而面对闹市中只有一间半的陋室,安贫乐道的刘禹锡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知人论世,知人诵诗,当学生再次吟诵《陋室铭》时,语气语调、举手投足间都展现着刘禹锡的铮铮傲骨。
五、利用吟诵教学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古诗词不仅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更记录着中华历史的变迁,记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背景,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有了对作品背后故事的补充,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吟诵时也会更加入味。例如,学生在吟诵《月夜忆舍弟》时,首先了解到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但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所以诗中充满杜甫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观史而吟,可以让学生透过一首古诗词,了解一個时代。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后再去吟诵,不仅能挖掘并表达出古诗词内在的深刻情感,更重要的是,能逐渐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从而成为古代文学和中华文化的爱好者。
六、利用吟诵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乏经典之作。这些精心挑选的文学作品,从不同层面表现了人类的创新精神和审美历程,通过语言这个最靠谱的中介,帮组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真谛和情感的升华。所以,语文老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帮助学生沉浸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比如,在指导学生吟诵《沁园春·雪》的时候,我先放了录音带,让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吟诵,领略毛泽东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豪迈气概。通过抑扬顿挫的吟诵,可以感受到伟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宏伟目标。那一次的课堂效果非常的好,同学们都爱上了吟诵。
总之,通过初中语文吟诵教学的价值探讨,我的学生都深深的爱上了语文这门课程。因为他们体会到了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诗歌的巧妙构思,体会到了语言的优美意境,体会到了吟诵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