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婧,陆 萍,徐敏华,阎国良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不适临床症状,自觉心脏跳动异常或者心慌[1]。生理性因素如运动、焦虑、饮酒或者药物等,病理性因素如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以及甲亢、发热、感染、低血糖等均能引起心悸[2]。中医学认为,心悸多因气血阴阳亏虚、痰饮阻滞、血瘀不通等引起,导致心无所养、心脉不畅、心脏悸动不安。心悸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3]。《类证制裁》认为怔忡伤心神,心为神之主,脉之宗,因此心悸大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心悸轻症偶尔可以自行缓解,但是长时间持续的心悸以及心悸重症严重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4]。西医治疗心悸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病程较长,不良反应较多且容易复发,预后欠佳。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5]。徐敏华教授自拟蒲金散临床辅助治疗心悸患者,疗效明显。本研究在蒲金散原方基础上加生黄芪、炙甘草、丹参、川桂枝,观察蒲金散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选择上海市中医医院老年科病房2020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心悸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58~75岁,平均(65.72±3.21)岁;病程1~3年,平均(1.42±0.31)年。治疗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60~75岁,平均(64.85±3.32)岁;病程1~3年,平均(1.38±0.33)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与《中医诊断学》的心悸诊断标准拟定,主症: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心慌不安,表现为不能自主的心跳剧烈、心搏过快、心跳太重或跳止不定。伴症:胸闷,情绪容易激动,心烦意乱,失眠盗汗,头晕乏力等;脉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心律学(2012版)》及《内科学》的相关诊断标准拟定:自觉心脏跳动不适,经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确诊为心悸。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心悸;2)意识清晰且自愿配合研究;3)年龄30~75岁,性别不限;4)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者;2)严重心律失常者;3)高血压控制不良者;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5)严重感染者;6)有抑郁症及精神病史者;7)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8)近期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者。
对照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患心律失常、心脏病、高血压、心理疾病、甲亢、感染等原发疾病者给予西医对症治疗,积极消除致病因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蒲金散加味治疗,方药组成:钩藤9 g,龙齿15 g,石菖蒲9 g,郁金9 g,生黄芪30 g,炙甘草9 g,丹参15 g,川桂枝6 g,水煎2 次,取汁300 mL,每天1剂,分早晚服用。2组均14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
1)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包括心悸、胸闷、气短、失眠时作 4 项,每项 0、2、4、6分。2)2组临床疗效比较。显效,中医主症、次症明显改善;有效,中医的主症、次症均有好转;无效,中医主症、次症无明显改善;加重:中医主症、次症均有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参照文献[6]拟定2组治疗前后心电图疗效标准。痊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正常;显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大致正常或明显改善;有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均较前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心电图检查结果较前无变化或加重。心电图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钠肽含量(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5)超声心动图检测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2组治疗前后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6)2组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并计算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中内皮素-1(ET-1)水平。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 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 35) 分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CO、LVEF、LVEDD、LVESD水平比较(n= 35)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BNP、hs-CRP、TNF-α水平比较(n= 35)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FMD、NO、ET-1水平比较(n= 35)
见表5。
表5 2组心电图疗效结果比较(n= 35) 例
见表6。
表6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35) 例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结构变化大,高血压、冠心病、焦虑等疾病呈高发趋势,心悸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心悸病因复杂,且通常具有突发性,故病因诊断困难,患者反复发病,反复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心悸虽然能够缓解一些不适的症状,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认为,心悸多因外感风邪、内伤、饮食、情志所伤等导致气血阴阳俱虚,邪气阻滞心脉,心神不宁而发病[7],治疗应清肝息风,宁心安神,温中补虚,调和气血,通阳复脉,滋阴养血。蒲金散方中钩藤清热平肝、镇静安神,临床多用于治疗高血压,主要成分钩藤碱具有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强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作用[8-9]。本研究在蒲金散原方基础上加生黄芪、炙甘草、丹参、川桂枝。川桂枝、炙甘草有《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之意,主治心阳虚证,心悸气短。桂枝甘草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抗血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10]。黄芪补中益气,黄芪苷有保护心肌、减轻心肌缺血功能。丹参素能够抑制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减轻心肌细胞损伤,保护心肌细胞[11]。丹参酮ⅡA可以增强心室功能,降低心脏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12]。徐敏华教授认同“上不安者由乎下”的观点,临床实践证明蒲金散治疗心悸效果较好。本研究在蒲金散中加入黄芪、炙甘草、丹参、川桂枝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数药同用,起到养心、调气、降火、安神作用,标本兼治,疗效明显。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蒲金散加味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西医治疗,治疗组的心电图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患者的心功能明显好转。治疗组hs-CRP显著降低,表明心脏的炎症明显减轻。CO、LVEF、LVEDD、LVESD是临床上常用的心功能评价指标,CO和LVEF均显著升高,LVEDD、LVESD显著降低,表明患者心脏功能增强。FMD、NO和ET-1是体现内皮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FMD可反映血管舒张功能;血清NO是多种细胞释放的舒张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能够抑制白细胞黏附,减少氧自由基对血管的损伤;ET-1是一种收缩血管活性物,能诱导平滑肌分裂增殖,收缩血管,造成心肌供血不足[13]。治疗组NO与FM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内皮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加味蒲金散中钩藤、龙齿、炙甘草、川桂枝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生黄芪、石菖蒲、丹参、郁金理气化瘀,活血通络。全方安神定悸,益气通络。钩藤、炙甘草、川桂枝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钩藤、石菖蒲、郁金、炙甘草、丹参、川桂枝均具有抗炎作用,能够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减少内皮细胞损伤,提高内皮细胞功能,增强心脏功能。方中各药均有保护心肌细胞作用,可达养心、护心之效。此外,患者情志的改变对心悸的影响较大,故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减少焦虑,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有利于机体康复。
综上所述,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蒲金散加味能够有效缓解心悸症状,降低心脏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和内皮细胞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