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辨治短气浅析*

2022-11-15 18:12许凯凯李明伟马晓峰
河南中医 2022年7期
关键词:胸痹伤寒论气机

许凯凯,李明伟,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短气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上下不相接续。在《黄帝内经》[1]《神农本草经》[2]《难经》[3]中已有提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有28条原文涉及“短气”,其中《伤寒论》[4]9条,《金匮要略》[5]19条,分列于不同篇章。其所述短气多为伴见症状,各因其病而发[6]。

对于短气的论治,王浩等[7]、王明炯[8]主张从五脏论,肖进顺[9]从虚实分论,但未过多涉及治疗;且三者均局限于《金匮要略》。马垒[10]将治疗的侧重点放在了方证对应上。本文意以《伤寒杂病论》中“短气”为论述核心,从鉴别诊断、虚实辨证、治法方药、临床应用等角度探析总结张仲景治疗短气的方略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论短气,重视鉴别

临床中短气多与少气、喘证相混淆,《伤寒杂病论》中三者均有涉及,示人予鉴别。短气者,《灵枢·癫狂》[1]言:“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即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的情况。少气者,“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解不能动。”[1]即言语无力,呼吸微弱、短促等。喘者,与《金匮要略》“上气”类似,主要表现为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程度比短气更甚。在治疗上,《赤水玄珠全集》[11]指出:“短气仍有虚有实,治法有补有泻;少气则纯不足也,治惟有补而已”。

2 辨短气,证分虚实

《伤寒明理论》[12]云:“短气有责为虚者,有责为实者,要当明辨之。”足以体现仲景虚实辨证思路。短气属气分病,多责之于邪气盛[13],以水湿痰饮阻滞多见,亦有外邪郁闭、脏腑气滞、阴寒内盛等,常兼呼吸声粗、心胸憋闷;虚者,多为脏腑气虚、阳虚等,常兼声低息微、俯伏而坐。须细察精详,审因辨证。

2.1 实证

2.1.1 水湿阻滞尤在泾[14]认为:“气为饮抑则短。”饮为阴邪且多有形,凡饮邪停留之地,气机多被阻遏,易致短气症状。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可致短气,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8条所论“风湿历节”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13条之“脾中风”。水饮停聚胸膈亦致气短不能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2条指出,平素中焦阳虚之人易生水饮,水饮澹荡,重则凌心而心下悸动,轻则停于肺间,碍肺气宣降而为短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6条饮阻于肺之胸痹轻证和《伤寒论》第134条水热之邪阻于胸中、第152条饮停胸胁,均为水饮阻肺而致短气。

2.1.2 其他邪气郁表,肺气不宣,可致短气。如《伤寒论》第48条太阳病发汗不彻,表邪未尽,表闭不泻,肺气失宣而见短气。脏腑气滞者,有《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燥结,腑气不通,上逆犯肺致短气;第231条三阳合病,少阳火郁,风热入内,邪气迫胸,致腹满短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6条之胸痹轻证,气滞于胃,气机升降失常,致胸阳不展、肺气不利,而见胸中气塞短气。阴寒内盛者,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3条,胸阳不振,肺失肃降,致咳喘短气。

2.2 虚证

2.2.1 气虚证“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3]心肺或肝肾气虚,或致呼出障碍、或致吸入障碍,尤其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15],肺、肾二脏气虚与短气关系更为紧密。肝肾气虚者,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9条,肝肾不足、气失其根,故见腰痛背僵、短气乏力等症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5条所论气血不足之虚劳脉证,因肾气虚衰,纳气乏力,故见短气里急。心肺气虚者,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5条,肺痿者因肺气虚衰,主气失司,而致呼吸短促而急,气伤而布息难。《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7条,肥人形盛体虚,肺卫不固,“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即伤及心肺,则可出现胸闷、短气等症状。

2.2.2 阳虚证脾肾阳虚者致短气。《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言:“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下之则短气,小便难……”用下法损伤中焦阳气,致邪气入中而见短气。《伤寒论·平脉法》言:“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趺阳脉候中焦阳气,中虚且寒,气不能运,则短气。《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患者素有寒疾,医反寒下,重伤脾胃阳气,致水寒不化,寒邪上逆则肺气不宣,而见胸闷短气。风湿并重,表里阳虚可致短气,《伤寒论》第175条和《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甘草附子汤证即属表里阳虚,肾不纳气,而见短气。

3 治短气,有补有泻

短气病机可分实、虚两类,以阴邪为主,实证多为表里寒湿水饮;虚证多为气虚、阳虚内寒。

3.1 实证由实邪致短气者,用药多辛、苦,辛能散能行,散包括散表邪、散里寒和散结滞[16],行指行气血。故辛能散邪行滞,调达气机[17]。苦能泻能燥,泻包括泻气逆、泻火、泻湿等[18];“燥”指燥湿[19]。辛开苦降,散邪行滞,燥湿化痰。邪属寒湿、水饮者,加温法,使寒凝得温则散,水湿得温则化。病势较重或内有热邪者,则多用辛、苦、寒类药物攻逐水饮,泻热行滞,使肺气宣降和调,短气得愈。

3.1.1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风寒束表短气者,当发其汗,仲景未明确用方。李建文等[20]认为,可用大青龙汤辛温发汗解表,令汗出彻则愈;梁华龙等[13]认为,宜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辛温轻散解表。风寒湿邪痹阻者,当祛风除湿、通阳散寒,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中辛温药如桂枝、麻黄、防风、生姜解表散邪,白术苦温健脾燥湿;附子辛甘大热助阳散寒。诸药共用,邪散湿除,气机通畅,短气自愈。

3.1.2 除湿化痰,宣肺化饮上焦阴邪邪盛,痰饮内停短气者,宜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化痰行气、通阳宣痹,方中薤白辛温通阳散结,白酒辛温以助药势,使痹阻得宣,胸阳通畅,诸症自除。饮阻气滞短气者,当化饮行气,宣通气机。胸痹轻证,偏于饮停肺中者,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以杏仁苦、温,通调肺气,茯苓渗湿,导饮下行,邪祛痹开而气不短矣;偏于气滞于胃者,方用橘枳姜汤,橘皮、枳实、生姜辛温,同为下气药。三药合用,辛开苦降、下气散饮,短气可愈。

3.1.3 攻逐水饮,泻热行滞实证中,水饮内停重者,或内有热邪者,用药偏于辛、苦、寒,以辛味散邪行滞,苦寒泻水泻热[18]。悬饮气喘、支饮咳重者,用十枣汤攻逐水饮,使邪祛病愈。水热互结、阻滞气机者,宜大陷胸汤,方中大黄、芒硝、甘遂皆是苦寒之品,行胸腹之积水,泻热散结。三阳合病、风热内壅者,予小柴胡汤。肠腑燥结、肺气不降者,用大承气汤急下救阴,苦寒泻热,破结消胀。

3.2 虚证虚证所致短气,多由气虚、阳虚致肺气不足或者肾纳气失职而致。在治疗上,以益气温阳为主,多用甘、辛、温药物。张卫等[21]认为,调以甘药是虚证短气的基本治则。张静雅等[22]认为,治疗短气应采用辛、甘、温药物,助阳散寒、益气扶正,使邪祛正复。风湿相搏,表里阳虚者,可用甘草附子汤散风除湿,温阳补中[23-24]。方中白术、甘草甘温健脾;桂枝、白术辛温通阳,苦温燥湿;附子助阳散寒。四药同用,既祛湿以通利气机,又健脾以生气,温肾以纳气。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者,宜温肾健脾、通阳利水,如苓桂术甘汤,方中桂枝辛温通阳利水,白术、甘草甘温健脾,培土制水;又如肾气丸,以桂枝、附子辛温生火,鼓舞肾气;山药甘平、地黄甘温,滋补脾肾。诸药合用,使气机得通,短气自愈。

4 拓应用,临床举隅

临床上多种疾病均可见短气症状,以肺系和心系疾病最常见。不少医家直接采用仲景原方,或在原方基础上稍作加减治疗短气。

4.1 肺系疾病肺间质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其最突出的症状为“气短”[25]。宋建平[26]认为,《金匮要略》所论短气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密切相关。宋雅琳等[27]发现: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以甘、苦、辛味药和温性药为主。游祖生等[28]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丹参、桃仁、杏仁、紫菀等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严重的矽肺病取得良效。胡海波等[29]以苓桂术甘汤及肾气丸加减治疗水饮造成短气症状的肺纤维化(非急性期)、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等,疗效满意。春柳等[30]基于654份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胸闷、气短为其常见症状。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31],新冠患者临床治疗期首推清肺排毒汤,其组成包含仲景治疗短气常用方,如橘枳姜汤、苓桂术甘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32]。

4.2 心系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胡海波等[29]以苓桂术甘汤及肾气丸加减治疗冠心病水饮凌心证疗效满意。张亚莉等[33]对以短气为主症的冠心病患者,兼有舌苔薄白或微腻者用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兼有脘腹胀满者用理中汤、温胆汤等。

猜你喜欢
胸痹伤寒论气机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便携电子打气机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