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凯, 李廷荃, 王雁彬, 李子娟
(1.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山西太原, 030619;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 山西太原 030619)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 其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 作为传承悠久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健康理念, 亦是中医养生理念的集中体现。中医认为, 养生的原则在于道法自然, 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并强调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注重养神、养形, 在日常生活中要适度运动, 不妄劳作, 使得身体可以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 以此来防范疾病的产生。
五禽戏[1]是现今已知我国最早形成的仿生导引套路, 是华佗结合“天人合一”思想, 运用中医藏象、五行、阴阳、经络、精气等理论, 根据前代导引、吐纳之术, 结合前人养生经验及自身锻炼体悟, 研究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运动特点与人体脏腑生理属性相对应, 首创的一套传统导引功法。其在强五脏、炼内气、调心境等养生、养形方面发挥着独具特色的健身优势。其模仿五禽各具风格的躯体动作, 自我按摩相应脏腑, 牵伸肢体筋骨, 疏通所属经脉, 以强身健体、安养五脏, 且针对性强[2]。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遐览篇》、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均有五禽戏的相关记载, 他们自身坚持养生导引术的练习, 其养生思想也是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为基础, 故而使得养生导引术五禽戏成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华佗, 首创麻沸散、发明华佗夹脊穴, 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逐渐意识到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故其传承了《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要求人们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以强身健体, 减少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同时其参考“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的思想编创五禽戏。五禽戏习练者在演练时通过肢体的运动与导引吐纳的动静结合方式充分锻炼关节, 疏通经脉、气血, 调节脏腑功能, 以提神养心、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获得预防疾病的功效。
五禽戏这一养生功法, 遵循“治未病”养生理念, 演练时模仿虎之威猛、鹿之灵动、熊之沉稳、猿之活泼、鸟之轻盈,配合呼吸吐纳, 使气贯周身、内外相合、精气神相通, 达到“天人合一”状态。其有整体的健身功效, 而每一戏或每一动作都各有其特定功效, 如俞茗文[3]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猿提动作对于脑卒中和脑外伤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有较好疗效, 有训练舌骨上肌群、增加喉上抬和喉前移、增加咽部力量等作用。同时, 五禽戏作为一项强健体魄、防病治病的传统医疗导引术, 现已广泛地用于康复临床治疗中, 如谢林艳[4]等发现, 五禽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积极康复作用, 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相关症状, 提高运动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坚持习练五禽戏, 对于康复患者有调气活血、舒筋活络、滋养脏腑的功效, 其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并较好地维持临床疗效。
3.1 未病先防
五禽戏的创编与中医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密切相关, 如赵指南[5]等认为五禽戏中鸟戏属阴, 熊戏内阴外阳, 虎戏、鹿戏、猿戏属阳, 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对立制约等特点;整套演练五禽戏, 可使人体气血周流、五脏平和、阴阳平衡, 使机体正气充沛。
对于身体康健者, 习练五禽戏有未病先防的作用。此类人群日常锻炼时可全套连续演练五禽戏功法, 一般一次2~3遍, 一日1~2次[2]。此功法中演练顺序为虎、鹿、熊、猿、鸟, 分别与五脏相对应, 虎属肾、鹿属肝、熊属脾、猿属心、鸟属肺[6], 一练虎戏肾水, 练习过程中充分锻炼腰部, 有强腰固肾、壮骨生髓之功;二练鹿戏肝木, 练习时牵伸两侧胁肋部, 可疏肝理气强筋;三练熊戏脾土, 可促进脾胃运化, 具和中养胃、健脾益气之效, 张萍[7]等观察熊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型)患者的影响, 结论表明, 熊戏可改善患者胃肠不适症状, 内镜下结果显效, 生活质量较大改善;四练猿戏心火, 有健脑益智、养心涵血之功, 何宜忠认为猿戏可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增强肌肉、神经的协调和灵敏度, 猿提动作刺激心经循行, 改善心脏功能[8];五练鸟戏肺金, 锻炼时强调呼吸配合, 通过胸廓开合动作, 起到调整呼吸、补肺固表作用, 五行之间生克有序, 合于脏腑、顺应自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练习五禽戏可以调节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实现未病先防。杜姗姗[9]通过观察五禽戏对老年人群的健身价值, 发现接受五禽戏训练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 还可以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干预,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上海体育学院的学者虞定海等[10]研究发现, 练习五禽戏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经过规律练习后, 其血压、脉搏、腰臀比及腰围明显降低, 肺活量增大, 身体素质增强, 心理状态改善。崔永胜[11]观察五禽戏锻炼6月对中老年人NK细胞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 五禽戏作为中小强度的有氧锻炼, 促使产生愉悦情绪, 进一步提高NK细胞活性, 调节机体免疫, 因此证明五禽戏锻炼对预防癌症发生、延缓癌症发展具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3.2 既病防变
对于习练五禽戏的疾病患者, 主要从辨病与辨证两个方面着手治疗。辨病时, 多依据病变相关脏腑选择对应的五禽功法, 如胃痛, 多由胃气不和引起, 可选择熊戏功法和胃止痛;辨证时, 是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 辨别明确证候再选择对应的五禽功法, 若胃痛是由肝气犯胃引起者, 需配合鹿戏功法以疏肝理气。目前国内学者对五禽戏防病、治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已较为深入, 并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
3.2.1 五禽戏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诸多研究表明, 五禽戏训练对于改善运动能力, 缓解肌肉疼痛症状有积极作用。汤林侠[12]等研究发现, 中风偏瘫患者通过练习五禽戏, 可调气活血、通调脏腑, 明显改善上下肢运动功能, 缓解肢体不适症状, 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王富鸿[13]等通过观察发现, 通过规律的五禽戏练习, 可以显著提升老年女性左右方向平衡能力, 并且可能延缓该类群体因年龄增长引起的骨密度下降;方磊[14]等临床研究表明, 五禽戏练习过程中强调呼吸及意念训练, 对于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 可显著减轻其腰背疼痛症状;张冰月[15]等通过研究五禽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得知, 五禽戏可减轻患者疼痛症状, 提高疼痛耐受度, 且规律运动时间越久, 疗效愈佳, 同时伴随疼痛减轻, 抑郁症状亦缓解;曹海豪[16]等认为五禽戏通过训练核心肌群, 改善帕金森患者平衡能力, 通过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 改善此类患者步行能力, 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3.2.2 五禽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五禽戏对高血压疗效确切, 可显著调节患者血脂水平高低, 降低心血管疾病病发风险。林红[17]等选取60名老年高血压患者, 分为练功组和单纯服药组, 结果表明, 习练五禽戏有降压、稳压作用, 同时有利于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兴奋副交感神经, 故可减慢运动后即时心率、且减慢静息心律, 保护靶器官;沈爱明[18]等选取80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对比五禽戏与太极拳对此类患者血压、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五禽戏作为一项有氧运动, 活动强度小, 作用类似于高血压运动疗法, 与太极拳有相近的降压作用, 且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王雪冰[19]等通过文献检索五禽戏对成年人血脂的影响, 进行Meta分析, 结果得知, 五禽戏锻炼可显著提高HDLC水平, 减少血液中TC、TG、LDL-C浓度, 且其可更好改善慢性病患者TG、LDL-C水平, 对健康成年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减低TC浓度、提高HDL-C水平。
3.2.3 五禽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五禽戏可改善呼吸系统疾病肺功能, 增强呼吸肌肌力。魏姗姗[20]等通过观察五禽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影响, 发现患者经规律练习6月后, FEV1/FVC, FEV1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且过程中配合呼吸训练, 使呼吸功能得以改善, 同时锻炼呼吸肌, 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充分证实五禽戏可延缓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进程;臧敏[21]等通过临床对照试验, 发现五禽戏鸟戏联合简易呼吸操可以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缓解临床症状, 并能够提高IgM、IgG水平及CD3、CD4水平, 且比较单纯吸入治疗能更好提高CD3、CD4水平, 考虑可能与其能够调节免疫功能相关;董文栋[22]等临床研究发现, 改良五禽戏可有效降低ICU谵妄发生率, 通过早期干预, 使机械通气病人得以早期呼吸肌训练, 将机械通气时间有效缩短;申营胜[23]等研究表明, 五禽戏鸟戏功法明显改善哮喘患儿临床症状, 提高肺功能, 且对哮喘的控制有积极意义。
3.2.4 五禽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五禽戏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仅表现在运动、心血管、呼吸系统等方面, 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梁立萍[24]发现中老年人接受传统健身保健项目锻炼可以调节自身情绪, 消除心里负面情绪, 提高免疫细胞水平, 其中五禽戏对愉悦、活跃情绪, 智力水平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程香[25]等通过磁共振波检测轻度抑郁患者前额叶、海马代谢指标NAA/Cr、Cho/Cr, 结果显示相关指标有一定程度恢复, 结合其抑郁症状缓解, 充分说明五禽戏对轻度抑郁患者的积极作用;付广建[26]等通过对女性戒毒人员进行为期5月的五禽戏运动观察, 结果证明, 其可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功能, 使此类人群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均得以明显改善, 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降低复吸可能。
3.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 是指在疾病初愈至疾病完全恢复健康的阶段, 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除邪务尽, 以防止疾病复发。现在这一思想多用于康复指导中, 而五禽戏作为一项极佳的运动疗法, 对于疾病症状改善后, 维持临床疗效、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意义重大且应用甚广。
徐海军[27]等将肺癌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化疗+五禽戏锻炼组, 观察五禽戏联合化疗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显示, 化疗后患者CD3+、CD4+活性降低, 而五禽戏锻炼明显提高化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的水平, 即五禽戏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同时五禽戏可改善患者化疗后顽固性乏力症状, 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中作用确切。金昕[28]等通过沈氏三步法结合五禽戏练习干预慢性腰痛, 结果发现这一特色治疗方案可产生叠加效应, 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 同时五禽戏对于慢性腰痛患者可更好实现临床疗效维持作用, 故其可以作为慢性腰痛患者的适宜运动方式。李长辉[29]等发现五禽戏锻炼中包含有大量膝关节屈伸、旋转动作, 可以锻炼膝关节处关键肌群、提高稳定性, 配合推拿结合等速运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松解肌肉后增强下肢肌力, 具备较高临床疗效且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对于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五禽戏具有调身、调心、调息的特点, 以“通”与“和”为目的[30], 动诸关节, 而行周身之气, 其在“治未病”的各个阶段均体现出独特的养生保健作用, 对运动、心血管、呼吸等各方面均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不仅可以调节心理情绪, 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且简单易学, 适用人群广泛。由此可见,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具有极高的防病治病价值, 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它仍然有明显的意义和地位。现阶段, 我们要积极响应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 深入挖掘传统中医历史及其健康养生理念, 对五禽戏进行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与创新, 以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使中华民族悠久的养生文化历久弥新, 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