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2022-11-15 10:27:30陈经宝庞凤舜秦有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精气病位脏腑

陈经宝, 庞凤舜, 秦有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广州 510120)

术后疲劳综合征是指外科手术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无力、睡眠时间延长、注意力涣散、行为与思维缺乏主动性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和躯体疼痛、失眠、情绪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一系列证候群[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在大中型外科手术后, 术后疲劳综合征是常见的并发症, 超过80%的患者在术后1周内会感到中等程度以上的疲劳, 甚至有20%的患者持续时间可超过1年[2]。但目前相关中、西医的研究仍有较大欠缺, 未能明确阐明其机理及诊治方法。本文试从中医角度, 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病位、病机作出阐述。

1 创伤与虚损

疲劳作为症状, 在中医古籍中名目繁多, 但因受历史条件影响, 古代中医外科的手术开展并不普及且均为小手术, 因此历代文献中均无“术后疲劳”这一说法。结合其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我们不难看出, 术后疲劳综合征实际与金刃所伤后导致的虚劳、虚损一类的疾病十分相似, 但亦有其自身特点。

《说文解字》曰:“劳, 剧也”。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手术越做越大,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器官置换等既往无法想象的术式在大型医疗中心已能常规开展;但手术越大, 创伤越大, 其围手术期康复仍然是困扰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手术后带来的各种创伤乃属金刃伤范畴, 特别是大中型手术, 创伤较大, 是一种特殊的虚损;躯体被金刃所伤, 致使气血流失、筋脉阻断, 可出现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等一系列病理状态;这时患者正气不足、脏腑未和, 若失于调养, 耗损持续或加重, 即可出现因劳因伤致虚、因虚不复而成损。但这种虚损, 已由“五体”的劳损, 转入更进一步的气和血的耗损;此时, 患者往往会出现在现代医学的常规检查上没有明显阳性结果, 但自我感觉或自我症状上却长时间维持各种不适症状。现代中医研究也发现虚劳病的患者是因大病邪气过盛, 脏腑受损, 耗伤气血阴阳, 久病迁延不愈, 病情渐深, 伤及五脏精气而演变[3]。而这种邪气过盛, 对于手术后患者, 一是原来的疾病, 二则是手术创伤打击。

2 虚损与疲劳的中医认识

细观虚、损的相关病因病机论述, 均首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的阐述, 可以看出, 当时医家已认识到疲劳就是一种动作过度而致的耗损性疾病, 是因为机体损伤而带来的后果。《素问·通评虚实论》则进一步言“精气夺则虚”, 明确指出虚损的实质就是精气的耗竭。《难经》进一步提出“五损”学说, 指出“皮毛、肉、血脉、筋、骨”的损伤, 实际上就是损耗五脏的精气, 将肉体损伤进而导致进一步的气血精气亏损联系了起来。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首次将一系列以脾肾阳虚证候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虚弱性疾病, 归纳综合成“虚劳”作为一个病名提出[4];后世清代的魏念庭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进一步解释:“虚劳者, 因劳而虚, 因虚而病”, 明确阐明了这就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疾病的总称。至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中已经明确指出“此病之后, 血气减耗, 脏腑未和, 使之虚乏不足。虚乏不足, 则经络受邪, 随其所犯, 变成诸病”;说明虚劳多发生在大病之后, 气血亏虚、脏腑不和之时。而清代尤在泾《金匮翼·虚劳统论》进一步指出:“虚劳, 一曰虚损。盖积劳成虚, 积虚成弱, 积弱成损也。虚者, 空虚之谓;损者, 破散之谓。虚犹可补, 损则罕有复完者矣”, 说明当时的医家已经认识到, 一旦因疾病出现严重的创伤性损害, 则病情缠绵难愈, 很难康复如初。

3 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病机特点与病位

相比传统医家所认识的虚损, 现代的手术创伤作为一种全新的致病因素, 术后所致的虚损, 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一方面是由于术前基础病变这一邪实因素的影响及耗损, 另一方面则是手术后经络血脉紊乱、气机郁结、瘀血残留。二者共同作用, 术后乃成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之证, 进而阻滞气机。

手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 其创伤必会伴随机体出现术后应激状态;而肝作为“将军之官”, 首当其冲[5]。肝藏魂, 主疏泄, 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患者面对手术, 术前多呈现出恐惧、焦虑甚至拒绝的心理, 手术后还要担心是否有手术并发症、手术后病理结果是否恶性、手术创伤后康复甚至是住院手术费用的诸多情况, 在疾病的生理和心理打击压力下, 极易出现肝失疏泄调达、肝气郁结之病理状态, 故术后常表现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难以入寐等表现。且肝作为罢极之本, 其主能够耐受疲劳[6], 是人体抵抗疲劳的根本;其气机受阻郁滞后, 气血精微不能顺达躯体四肢, 故表现出疲乏不欲动、慢性躯体疼痛等不适。肝郁不畅, 进一步可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 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加之大中型手术, 尤其是腹部手术后, 患者常常需禁食禁饮, 进一步内伤脾胃;脾气不升, 胃气不降, 通化受阻, 化生无力, 虚与滞加重, 致使人体气血处于进一步耗损虚弱的状态, 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李东垣在《脾胃论》曰:“脾胃虚, 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足痿软”, 故术后反复出现疲倦、虚弱、精神不足、腹胀甚至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脾虚症状, 缠绵难愈。

由此可见, 术后疲劳综合征实质是一种气机升降失常之证, 属本虚标实, 其主要病位在肝和脾胃。肝和脾胃均处于中焦, 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交通枢纽。清代周学海在《读书随笔·升降出入论》中总括出:“升降出入者, 天地之体用, 万物之橐籥, 百病之纲领, 生死之枢机”, 可见, 只有肝的疏泄、脾升胃降功能正常, 升降相因, 气血化生正常, 才会泉源不竭, 人体始有生生之机。患者在手术后生理和心理均受到打击, 此时肝郁气滞, 脾胃升降失司, 气机郁滞加重, 气血化生无力, 则诸症均出。与传统的虚劳疾病所提倡的以补、托之法不同, 我们在治疗上, 就要紧抓主肝失疏泄调达、脾胃升降失常这一基本病机, 着力于调和肝脾、疏泄气机, 使中焦畅而气血和, 则气血畅通, 脏腑得养, 疲乏诸症可自去。

4 小结

综上所示, 虽然“术后疲劳综合征”作为伴随现代外科而产生特殊并发症, 其仍离不开中医的虚、损范畴;既有正虚的特点, 又有手术创伤造成的邪实表现;其病位主责于肝与脾胃, 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受阻及气血化生乏力而导致出现的一系列机体功能异常症候群;在治疗上, 要牢牢把握这一病机特点, 以疏导、调和之法为基础, 通其滞、行其气、活其血, 而不能单纯使用补益之法, 以免关门留寇, 药不达效。

猜你喜欢
精气病位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养生箴言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植物活体状态精气成分测定方法与估算模型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山西青年(2017年22期)2017-01-29 22:56:22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