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一、“试误”教学法的来源
在教育教學中,让学生尝试通过“遇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避免错误”这个过程来学习知识曾经一度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之一,“试误”教学法亦应运而生。“试误”教学法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 EL)的“试误说”为理论依据的。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898年,致力于动物学习研究的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曲线。这就是著名的“饿猫学习逃出迷笼”的实验,桑代克由此认为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或失误)的过程。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桑代克将自己的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简称为 “试误说”。
二、“试误”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概述
我们尝试在中职《食品添加剂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试误”教学法。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依加工工艺需要而添加的物质,包括甜味剂、防腐剂、抗氧剂、食用香精香料等。食品添加剂是一类非营养物质,添加量小,所起的作用大,与现代食品工业息息相关,关乎食品安全。因此,《食品添加剂基础》是中职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学生需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各类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使用方法、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等。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食品工艺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食品的制作项目中学习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和评价,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使所学知识更形象和直观。
正因为食品添加剂具有用量小且作用大的特性,所以这特别有利于学生在“犯错、知错、改错”中学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犯错后果几乎没有风险,不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第二,犯错的成本低,不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造成巨大损失,适合反复尝试;第三,学生改错过程中及最终的效果可以通过感官评价或仪器分析等手段而明确显现,这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引导学生遇到错误,并根据这些错误制定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去分析错误原因、纠正错误,从中领悟、掌握知识。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多,错误产生的条件越来越高,改正错误的难度越来越大,不仅实现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由浅入深,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试误”教学法的应用课例
以《食品添加剂基础》的第六章食用香精中的“食用(甜橙)香精乳化液的制备”为例,展示“试误”教学法的运用。本课题教学中的工作任务是解决企业“甜橙香精乳化液分层”的技术难题。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逐步完成“乳化液的制备”和“甜橙香精乳化液分层原因的探究”两个关键环节的学习,在做学交替中内化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达成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长为5学时,总体框架如下:
具体的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试误”教学法,以逆向思维切入教学,设置让学生在国标检测后,先触碰“制备的乳化液稳定性不合格”的“错误”表观,继而引发学生后续的认识“错误”实质、探究“错误”原因、纠正“错误”和预防“错误”等一系列环节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新知识,习得新技能。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在学生“试误”中由浅入深,不仅帮助学生构建了乳化液制备的知识和技能框架,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了实际问题。
课后,对授课对象进行了调查问卷,授课教师本人对本课题的教学进行了教学评价,统计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试误”教学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及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基于以上应用课例所收到的效果可以得出,我们在教学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应该多尝试运用“试误”教学法,尤其在专业课程实践学习中,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埋雷”,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排雷”,利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年轻气盛的特点,鼓励他们正视困难,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斗志,并引导他们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学习的乐趣和收获,建构与岗位对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究“试误”教学法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如《茶艺》《食品感官评价》等食品专业课程,提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成效。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