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龙江工程学院 丁莉娜 孟霞 于文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发挥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优化心理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用。基于移动学习的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可以使通识教育课程构建虚实结合的教育教学空间,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拓展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和空间,使“心理育人”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情感共鸣、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通识教育担负着培养新时代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是其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一直面临改革困境。已有文献数据显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有较高的满意度与倾向性。因此,基于移动学习的互动管理平台在通识教育翻转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的探索思路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体验学习两部分,分为线上和线下教学两部分。基础理论的线上教学以在线开放课程(MOOC)形式开展,体验学习以团体活动形式在教室开展。基本形成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的学习模式,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也面临诸多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重组和创新不足,将基础理论直接搬到线上教学平台;以线上教学为主,线下知识却内化不足,混合式教学重难点和时事热点问题聚焦率低,弱化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师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情感共鸣和人际感染;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切合度、融合度不高,教学数据有效发掘和对接不足;采用第三方提供的MOOC平台教学资源,忽视了学校特色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通识教育混合式教学,如何优化教学供给侧,达到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的融合;如何科学、系统地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使线上和线下有机融合,线下翻转更具通识教育显性与隐性课程特色,适宜大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结构,成为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因此,基于课堂派互动管理平台的BOPPPS模型在线下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对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线下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供给侧的持续优化等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和方法。
(一)“BOPPPS”教学模型与课堂派的优势。BOPPPS模型最早是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Douglas Kerr于1978年提出的,之后ISW(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将其用于教师技能培训。目前该教学模型已被全球许多大学和培训机构采用,在国内也已经开始在实际课程教学中使用。其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和积极的心理加工,使得教学在对话中产生;二是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以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BOPPPS”教学模式以有效的闭环教学设计著称,教学过程划分为六个环节: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以及总结(Summary),可以为混合式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模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除了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外,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式、体验式学习是培养心理素养、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心理潜能的必要教学手段。BOPPPS教学模型可以使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到规范、有序地开展,赋予学习认知、情感、行为投入,给学生充分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发掘、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同步。A+课堂派互动教学管理平台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关注公众号完成课堂创建,小组备课、教师团队和师生之间资源共享以及课堂翻转互动管理,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过程管理。教师课前创建授课班级,上传课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习资料,发布讨论话题;学生扫码进入课堂与分组,开展线上学习,参与翻转课堂互动体验与朋辈学习交流;完成章节测试等。该平台使线下课堂教学通过互动答题、投票、拍照上传、词云展示、弹幕、随机提问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呈现直观、形象、立体、实时的多维教学效果,学习任务与成就可视化,进一步拓展教学时空,并能随时调整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内容,不断融入思政、时事、热点等新元素,持续优化混合式教学供给侧。课堂派提供的教学大数据可以作为学情分析、教学评价、教学成果以及教学研究的支撑。
(二)教学设计方案。1.制定教学目标,包括价值引领、知识掌握、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2.制作模块化教学课件,上传课堂派教学平台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在线测试;3.依据BOPPPS模型设计翻转课堂互动教学方案,有效衔接线上、线下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学生的参与与体验,通过合理的、基于学生认知加工层次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加深对线上学习内容的理解,课堂体验式拓展学习使心理能力提升体现个性化;4.建立整体考评体系,将线上学习、课堂参与、课后反思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评测;5.建立教学反馈机制,通过课堂派平台的课堂评价、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意见的反馈及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教学设计的持续性改进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课前准备。1.在课堂派平台建立课程章节目录体系,上传课程教学大纲,便于学生了解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考核要求等。发布学生自主学习视频,明确课程主题与教学目标。发布课堂派平台公告,提醒学生完成相应教学模块的线上学习和测试,并为课堂教学做好理论准备;2.教师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课程模块有关的共性话题、时事热点、调查数据等加以提炼,选取合适的题目发布在课堂派平台话题讨论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线上知识学习与个人实际生活感悟相连。同时,学生朋辈学习、交流分享情况也为教师线下课堂教学衔接与设计提供了依据,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问题;3.应用课堂派平台推荐经典心理电影目录,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经典TED演讲、健康中国、心理素养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料,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供知识载体,课外学习与讨论不受时空限制;4.在课堂派平台发布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简介,让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咨询与服务的内容、功能及预约方式,避免对心理健康与咨询产生误解,发挥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1.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抛出问题、展示图片、投票互动、新闻热点、寓言故事等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提升学习兴趣和动机。2.明确学习目标。包括加深理解重难点、拓展体验、心理调适技能提升、反思与评价等要求。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与反省,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关注心理能力的自我提升,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前测。通过课堂派进行现场抢答、随机提问、词云展示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对线上学习测试结果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4.朋辈心理下的参与体验学习。在教师的组织下以丰富的、难度递增的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心理体验,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案例或热点话题讨论可以增强课程实践性与实效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此外,采用心理测验、心理游戏、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经典心理学实验和视频赏析等,丰富课堂体验形式的同时,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评价和情感需求,实现从知识内化到心灵感悟,从“消极应对”到“积极发展”。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参与互动,获得课堂成绩的同时,还可与同学进行交流,课堂教学形成多维度交叉互动。课堂派管理平台实现即时、及时、立体的反馈,以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投入性、参与性、互动性,学习成就可视化,扩大教学容量的同时,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虚拟空间。5.后测。通过翻转课堂的体验学习,学生对模块知识点有了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知识点不再是生硬的心理健康理论,而是融入个人情感与思想的重构。所以,后测不是前测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是考查学生知识内化与心理变化程度。后测题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可以设计情景式题目、合作性题目等。6.总结。教师简明扼要地总结学习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比个人学习前后心理变化,了解个体的多样性,重视自我心理潜能的开发;布置课后作业,梳理个人成长与收获。通过课堂派的实时私信系统,教师可以及时告知学生作业情况,解答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或建议,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彰显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特点。
(三)课后反馈与改进。1.学生课后在课堂派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包括课程内容、讲课效果、学习收获等方面,便于授课教师对课程持续性改进,形成闭环管理;2.学生通过移动端对自己的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查看,也可通过与其他同学学习情况的横向比较,例如互动答题榜、抢答榜、表现榜,来督促自己个性化深入学习。教师可通过课堂派平台中的学情分析数据了解整体教学情况与学生个体学习情况;3.教师对课堂派平台数据进行跟踪,以学生为中心,及时督促学生,不断丰富与更新课堂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与资源,拓展学习时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通识教育是赢在未来的教育,应用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要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中心。无论是新媒体技术还是BOPPPS模型的使用,都是服务于教学而非只是一种形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例,学生对人性的理解、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建构、素养的提升都需要以课堂为基础,以师生人际感染为桥梁,以情绪情感为纽带,将探索与思考拓展到课堂之外。因此,教学设计的难度、数量、种类都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加工层次与知识结构特点,重视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时代特征、学科前沿等,让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连续性贯穿始终,使课堂体验式学习和课外拓展学习入脑、入心,更好地发挥“心理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和谐统一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