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思源学院 侯耀先
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其内容精深、丰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纵观习近平教育思想,我们深深认识到,其根植于时代的土壤,成长于中国的沃土,有其鲜明的中国教育特色。本文拟就这些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实践。
方向性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其中首要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本”。忽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就会离开方向,我们为之奋斗的现代化事业就会出现问题,离开目标。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最重要、最首要的问题是在办学方向上站稳立场,把好方向。
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办学治校方向和思想,才能为青年学子学知识、长才干搭建平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沿着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高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守正创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实现科教兴国,就必须尊师重教,强大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为此,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优化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打通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等,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在习近平教育思想中,教育战略思想地位举足轻重,该思想高瞻远瞩、富有内涵、意义深远,是新时代中国具体国情和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教育不断实践和总结的成果和结晶,为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发挥了引领作用。这一思想,不仅借鉴了古代传统教育的思想精髓,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更发展和创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战略思想。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谋划和科学决策,在教育方面,提出了战略思想和新的理论体系,并部署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比如出台“双减”政策),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更在优化教育配置、节约社会资源、减轻群众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经济,将其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火车头。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察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认识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后,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发展的契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教育观点,对其构建的教育大厦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在此,总书记把教育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并赋予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只有教育先行和发展,才能培养出人才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上或者超过先进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有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培根铸魂,形成磅礴力量。
人民是推动历史车轮的内驱力量,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后盾。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情系人民,无论走在哪里,都与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近年来,不论在脱贫攻坚中,还是在抗疫指挥中,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原则。
实践证明,人民是党的根基,人民是党的力量,一切成果的取得都依靠人民的智慧、力量和支持。正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使我们党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同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三次质的飞跃,不仅饱含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真挚情怀,也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在新时代,人民的一切美好需要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在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生工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以其为价值取向和发展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已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破难题、补短板、促发展,积极解决教育领域的不平衡和群众反映最困难、最突出的问题,用教育发展夯实公平之基,整体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使人民群众都有机会、有权利享受教育改革带来的红利。另外,为了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我国还搭建了人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形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使人民充分享受到教育带来的成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替阶段,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上,在国家战略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会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都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特别是近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并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统筹谋划、正确领导、科学防疫、精准施策等方面为全球做出了示范和榜样。同时,为了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抗疫中,无论是生产生活物资捐助,还是疫苗捐助,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不是一般的、空谈的教育思想,而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他历来反对唯上、唯书、唯古,主张求实。
多年来,培养具有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中国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淀和改革探索,在经历吸收和借鉴的必经阶段后,以越来越显著的发展成就吸引着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这正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独特的价值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同时,他还强调:“坚持把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确,和种粮一样,我们的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必须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土壤里,任何的教育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要立足本国国情,结合现实,用科学的思想体系去引领、去指导。在实施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而不守旧;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优秀的教育方式而不照抄照搬;在教育发展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共同发展新局面而不是盲目跟风。在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在新时代,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成人”与“成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作为高等院校,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无论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还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体系,都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上,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造福社会。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必须靠人才,民族振兴必须靠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开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