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裴挫萍,葛瑞成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铜川 727031)
我们究竟培养怎样的人才,需要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些问题在课程改革之前依旧是模糊不清的。1979 年《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各种专业人才,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当时的职业教育改革强调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然而并未提及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以适应长期广泛就业、进行技术革新和继续进修的需要。”从此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到技能训练上。但是这个目标没有体现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此时的职业教育紧紧抓住技能学习的目标定位,重操作、轻文化。两次改革,分别从两个极端强调了人才培养的单方面需求,对于人才素质的定位依然模糊。随着社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高职教育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从20 世纪90年代起课程目标定位更加明确。
职业教育应区别于本科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积累、文化素养提升,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与社会岗位的脱节,主要是职业教育没有很好地把握本身的教育角度,以及职教特色问题。存在这样的问题,会使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对所学习的专业认知不够,更不清楚行业方向、岗位定位等。课程内容的定位不准确、实践课程课时比例较少,是导致职业教育与社会岗位脱节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职业院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材,与本科高等教育区别不大,同时教材编者的理念仍注重知识文化素养提升方面,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结合实践很好理解教材知识点,知识的覆盖面没有涉及行业职业岗位。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较少,没有很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与世界接轨,先后学习借鉴了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加拿大、德国等国先进的职教体系。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依照社会需求,引入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课程,以及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岗位工作任务指导组织教学。从此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人才培养体系共建模式。课程教学实施注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内容的组织管理等。同时,课程建设突出教材建设与资源库建设,实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课程系统。
课程改革发展至今,每个阶段都存在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已经推广近十年,在大家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寻找项目、确立项目及任务,是部分科目授课教师的课改难点。然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要想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开展企业调研方式最为直接。企业对接市场,直接管理技术人才,对用人标准有准确判断。根据企业所需设计课程大纲以及教学内容更有实效。课程改革中对项目的设计尤为重要,所用项目必须与时俱进。引企入校,企业会将正在实施或已经实施,甚至是即将实施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能够很好地促进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让很多没有项目的课程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化课改。
国务院2019 年2 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双元”育人、全面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2019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了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系列政策导向,理清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及定位。要达到当下职业教育的育人标准,学校必须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形成密切的关联,如学生企业实践、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创办校企众创空间等。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形成以满足岗位需求、社会需求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置有用、实用、够用的课程内容,培养企业、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过去的合作方式主要为创办企业实践基地、签订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老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深入校园开展或干预教学实施相对较少。这样的合作方式下,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有一定的建议权,但最终教学实施仍是学校。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虽有一定的校企合作意识,但不够深入,对学生的技能性强化训练还是不够,特别是科技、经济发展迅猛,企业对技术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调整。单靠学生最后的顶岗实习、教师假期的企业挂职,教学与社会实践仍然脱节。创新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是指企业在校内参与教学实施甚至是组织教学实施,在学校建立教学、招生等办公室,企业导师扎根学校,与校内老师共同研发教材、设计教学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并随时与企业对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校企合作进行产品技术研发、课题研究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传统教学出发点本身就是教学,其体系是优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比例结构,强调课程安排、知识安排等。集团化办学出发点则直接体现企业需求、体现用人标准,更紧迫地希望培养出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体系、课程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以企业为出发点构建教学体系更贴合社会需求。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不断下企业锻炼学习,但相比身在企业的导师而言,已经产生了教、学、用的断层。因此企业深入校园,校企合作共同办学,能够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脱节现象,紧跟岗位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锻炼条件,对优化教学体系产生积极作用。
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内容若是纯粹依靠教材和教师难免会过于片面和单一。集团化办学的融入,首先从教学资料、实践资源等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其次,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对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是,这类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新鲜事物,企业的加入,会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企业带来的项目、任务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与学校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学校育人水平最直接的决定者为教师队伍。教师的能力、知识、见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强调双师素质型教师、双师队伍建设。集团化办学的融入,能够很好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导师能够和校内教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会有所提升,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有效途径。
集团化办学强调教学体系以及课程内容要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即学生所学内容要符合未来工作中的实际技能操作要求,因此集团化办学会以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导向,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集团化办学在校内的顺利实施,需要课程教学改革加以配合,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对于教学标准的定位。因此,课程必须进行项目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配合集团化办学。反之,集团化办学想要顺利的实施,需要课程改革的配合与支持。这是一个共创、共赢的合作模式,需要互相配合来完成。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的传授、教授,转变为强调自主学习,是知识与技能双获得的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被动性,教学内容统一、单一,教学范围受到局限。新型教学模式除了要有独特性、独立性、体验性、主动性与问题性,更要与时俱进,紧贴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所以高职院校需联合企业、联合行业进行课程改革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设计。项目化课程改革是调整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在集团化办学还未开展之前,课程改革活动已经经历了多次,积累了大量的改革经验和教学经验。然而课程改革想要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引企入校必不可少。现在教育集团化办学已经基本成熟,实践证明,集团化办学对于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改革与集团化办学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