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以射阳县为例

2022-11-14 04:42潘秋亦
市场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居管护环境治理

潘秋亦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在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具体包括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几个方面。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部署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对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及综合利用、村庄清洁、绿化行动等各个维度做出安排,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原有治理成效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短板问题与“硬骨头”问题。射阳县自2018年以来,积极探索本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取得较好的整治成果,但仍存在部分治理难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难题,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福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

(一)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美丽、生态宜居是如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基调,只有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才能保护好农村生态。首先,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首要步骤,垃圾治理包括农户家庭垃圾分类设施安装、农村垃圾分类站点打造、垃圾收集与转运、垃圾集中生态处理等环节。农村垃圾源头处理,以及实施农村垃圾减量化,能有效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步骤。农户家庭改厕及标准公厕建设行动,能够帮助农民转变原有生活习惯。农村无害化厕所的普及推广,有利于粪便集中收集处理,推动粪便无害化、高效化、资源化利用,从而降低直接排放对农村生态的负面影响。再次,农村污水处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关键步骤。农村生活污水、生产污水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极易造成对农村河流、农田的污染,因地制宜结合地方人口量、生产生活模式,设置污水处理站,能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最后,农田清洁生产是促进生态效益稳步提升的又一重点。清洁生产强调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旧农膜及包装物的回收处理,以及大型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清洁生产模式的普及推广,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大有裨益。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及清洁生产等,是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重点,也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继承发扬农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农村文化是农村特色的标识,优秀农村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发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人居环境治理有利于农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首先,人居环境治理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继承和发扬农村传统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如修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展览馆、村史陈列馆等,推动了文化有形化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也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再如保护传统村落、开发并保护传统文化遗址、改善传统村落环境等,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其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后,农村观光旅游业得到发展,各地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文化纪念品等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不仅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也是农村经济的潜在增长点。最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促进移风易俗,丢弃农村糟粕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民生活方式得到转变,原有脏、乱、差的生活面貌变得有序、干净、文明,且新时代的村规民约强调农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形成了对农民行为的“软”约束。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民精神生活的根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继承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对产业发展大有裨益。一是能够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强调清洁生产,发展智慧农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产品,科学处理农业生产残留物,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因此有利于增强传统农业的规模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涌现大量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村等,为城市人口提供了休闲出游场所,乡村民宿业、乡村观光业、乡村旅游业等得到蓬勃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兴旺的未来之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村旅游业、服务业的融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传统农业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健全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培育农村“新农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持,“新农人”的培育为农村未来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新农人”进驻农村。新农人创业,能为乡村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模式,盘活农村现有资源。新农人的营销模式、品牌打造意识、新科技的使用促进了传统农业营销模式转变,并且有利于带动本土就业,提高本土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利于新时代培育农村“新农人”,发掘振兴农村产业的人才,从而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三、射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困境研究

(一)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射阳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对农村环境改善上力求实现整体扩面,必然会带来大量资金需求,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整治模式,无疑造成较大的财政压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是一个长久话题,除了整治建设这一环节外,长效管护环节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长效管护的资金投入仍以财政资金为主,财政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以财政投入为抓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稳定集体经济投入、新乡贤人士投入等的多元投入机制亟待建立。

(二)治理短板问题待解决

射阳县以“四清、一治、一改、一提升”为整治重点,对全县15个镇区、242个村居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相关经验,在河流治理、河道疏浚、绿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部分短板问题待解决。一方面,垃圾分类宣传有待深化。射阳县清理了陈年垃圾,修补了新建垃圾池,并为各村组设置了垃圾分类亭以及入户垃圾分类设施,但在垃圾分类宣传上有待提升。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垃圾治理最能突出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地位,垃圾初步分类是后续垃圾有效处理的关键,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处理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仍有提升空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亦是较难啃的“硬骨头”。一是所需资金量较大,资金筹措比较困难;二是整体工程量较大,入户统一安装生活污水排放管道、建立污水处理站等工程量较大;三是对已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管护也需要大量资金,因而在农村污水治理上仍需财力、物力支持。

(三)创业富民效果有限

射阳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着重健全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等,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仍有不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和基础。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一大难点。产业兴旺,一方面能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治理以及长效管护中资金筹措不足的问题,形成对财政资金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共同富裕,保障农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因而长期来看,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射阳县农村主导产业较单一,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力度不足,同时也比较缺乏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吸纳农民就业、助力农民获得可持续收入上效果甚微。

(四)软实力方面建设不足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也是改善乡村面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射阳县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建设不足。射阳县对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展览馆、乡村文娱活动室等的建设投入不足,难以保障村民文化需求。二是本土特色文化发掘与宣传不够。射阳县杂技、海盐、盆景工艺、果雕以及根雕等是当地传统工艺及文化,未能将此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难以凸显当地农村文化特色。三是文化产业缺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与当地原有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壮大有利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积淀,文化产业的挖掘和培育,愈加成为其今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点。

(五)长效管护机制尚不健全

长效管护制度是人居环境建设工程长期效益发挥的保障,然而目前射阳县人居环境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尚不健全。一是管护资金来源单一,造成较大的财政资金压力。人居环境治理强调“建管并重”,该理念突出了长效管护的作用,而长效管护资金不等同于建设资金,其特点是资金需求长期化,因而长期来看,必然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单一化的资金来源必然造成财政压力。二是管护机制未能突出村民在管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强调村民“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将管护落实到位,因而在制度建设上,突出村民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其直接影响人居环境常态化治理效果。三是长效管护机制未对奖惩办法做出合理规定,其激励与约束效果比较有限。制度能够形成对村民不合理行为的有效约束,奖惩得当才能有效保障制度约束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是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多元”突出了政府引导的作用,充分激励社会多方参与建设及管护,因此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方面,可加大宣传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尤其针对具有长期经济效益的项目,如乡村旅游业、农家乐、民宿业等可引入社会资本长期入驻;另一方面,鼓励收入稳定且收入较高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部分资金用于人居环境建设,尤其在长效管护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也有利于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格局。

(二)有的放矢解决短板问题

短板问题的解决需统筹把控、有的放矢,综合考虑人居环境治理对象的整体情况,精准施策解决短板问题。首先,应开展整体摸排,对整治对象现状、整治基础以及整治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可开展村民民意调研、民主议事会议、民主评议会等,征求村民意见,梳理村民整改意愿较强烈的短板问题,进而着力解决。其次,对垃圾治理类需长久治理的“软约束”问题,应加强宣传引导,可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进而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最后,对生活污水治理类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硬约束”问题,应合理预估所需资金量的大小,合理开展建设工作,合理规划投入产出比,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溢出效应,有的放矢进行解决。

(三)因地制宜打造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掘与打造,应基于村落原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原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原有人力资源条件等,合理安排,因地制宜。一要吸引人才进驻农村,主导产业的挖掘离不开人才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新型人才,因而应注重人才的引进以及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农业人才引入机制,吸纳大学生毕业返乡就业,并充分动员乡贤人士发挥示范作用。二要突出乡村特色,打造乡村品牌产业。一方面,目前乡村民宿业、乡村旅游观光业等蓬勃发展,应借鉴已有建设经验,合理规避建设中容易产生的问题,确保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应与时俱进,对具备种植、养殖条件的农村,应促进农业种植规模化、农业养殖规模化,以及农业加工业集群化,实施农田清洁生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三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不论是传统农业发展,还是农村新型业态发展以及产业间融合发展,均应突出科技导向。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与技术保障,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格局形成。

(四)以文化建设作为新着力点

推进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健全硬性基础设施是关键,在基础设施完备情况下,应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作为新着力点。一要注重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尤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乡村文化的发展,要基于乡村实际情况、村民需求情况,以多元化方式,推动村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二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建设文化类展馆,诸如文化馆、历史馆、图书馆等;建设文娱场所,诸如生活广场、生态体育馆等,此类文化基础设施能满足村民基本文娱需求。三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人居环境提升及乡村振兴形成文化经济支撑。可结合乡村文化特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文化有形化,提升特色村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以文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五)适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并规范村民文明使用相关基础设施,促成村民自觉参与、主动管护的格局,可将相关制度纳入村规民约。二要研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破坏项目设备设施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必要时可进行相应惩罚,确保人居环境管护效果。三要对设施设备类的基础设施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检修维护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防范设备损坏风险,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四要明确管护的人力来源、资金保障、管护模式等,对建设环节资金投入较大、管护环节成本较高、管护难度较大的村庄,可推广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市场化模式效率高、管护效果好的优势,从而形成有效的“建管并重”格局。

猜你喜欢
人居管护环境治理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最美城市“绿化带”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谈如何做好海伦市天然商品林管护工作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