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驱动智慧城市建设

2022-11-14 04:42粲,赵
市场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扬州产业链智慧

刘 粲,赵 琪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在《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江苏省内各地积极打造“三类云平台群”、围绕“四个重点方向”、实施“五个方面工程”,为推动江苏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江苏省也凭借21个上榜名额,在“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排名中领跑全国,其中扬州市江都区以90.66分排名第69位,这就要求扬州市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继续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形势、把握智慧城市发展新机遇。

一、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

古城扬州自然景致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来因为轨道交通布局、市场经济活性、区域产业调整等原因,扬州一直苦于寻找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2010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将“组织、政务、交通、能源、通信和水”六个核心系统统一于“智慧城市体系”中,扬州积极探索这一概念,力求孕育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

2010年,扬州主动申请“智慧城市”试点名额,并启动相关制定规划;次年6月,扬州就智慧城市建设举行试点战略会议;最终在2013年左右,扬州正式获得由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授予的“智慧城市”试点名额。

获批试点资格后,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之上,《扬州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出台,计划在2014年至2018年建成一批“53533”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总体结构框架和建设思路。随后积极响应《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号召,在构建创新发展服务体系、打造各类服务云平台、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进而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扬州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1年5月,智慧江苏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围绕“新时代智慧城市规划与新基建”主题,探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路径,为打造高水平智慧江苏提供思路和借鉴。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上江苏各城市之间存在不平衡,扬州与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扬州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未健全

2011年,当扬州还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时,南京已经建成了“智慧南京中心”,并由此孕育出“我的南京”平台支撑当地400多个政务部门进行跨层级数据交互;苏州举办了“信息化和城市发展”论坛,明确各项智慧城市发展指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扬州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提升明显,但尚未完成对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局规划,新技术在各个领域推广应用但缺乏统筹,因此不免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扬州信息数据共享间存在壁垒

实时交互、不断更新的信息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大脑决策的基础支撑,因此需要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从各政府部门、各行业企业和各系统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而扬州在2021年11月1日才开始施行《扬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明确“法人单位、社会信用、自然资源等基础数据资源无条件共享”。在此之前没有明确机构统筹和管理扬州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据内容,因此部分社会组织不愿、不懂、不敢开放自己的信息资源,各单位间形成了较高的信息共享壁垒。这种问题的存在,既要求根据智慧城市总体框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更需要各方面人员积极配合,打破“信息孤岛”困境,提高对大数据的共享利用意识。

(三)扬州城市建设人才吸引能力需加强

一个城市的发展由人来主导,所以说人才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地多以放宽落户条件、出台各类补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扬州与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相比,市场经济体量稍小,而且本地高校每年输送的人才数量不能完全满足扬州对人才的需求。这其中,能对智慧城市进行建设规划和运行管理的人才就更为缺乏,“云上扬州”计划自2018年正式启动后负责整合几十个单位系统的数据,任务多、责任大,但现有工作人员无法完全处理庞大的信息量,导致平台中心功能受限。另外,扬州非常缺乏高新科技企业人才和创新型实干人才,这也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以及科技创新环境有关。

三、扬州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在目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实现产业链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循环的关键。江苏省创新建立“链长制”通过创新方式在政策帮扶、资源保障和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创新局面,使各产业分工末梢能享受基础创新成果。扬州近年定位新兴科创名城,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能,坚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

(一)扬州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现状

旅游业是扬州确定的永久性基本产业,但新冠疫情使各地旅游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扬州必须主动出击、开创新局,谋求各区县经济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扬州市邗江区规划《科技创新路线图》、广陵区绘制“重点产业创新链图谱”、江都区举办“创新发展·数字赋能推进大会”。但同时也需要清晰认识到,扬州部分区县产业结构不优、聚集程度不高、竞争实力不强,当地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且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说扬州目前仍处于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的探索实践阶段,需要协调处理好职能部门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传统制造业与商务服务业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自主研发与开放引进的关系。

(二)扬州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意义

1.优化扬州现代化经济结构

自十九大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不断强调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在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创新链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依据相关统计数据,2020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经济生产总值6048.33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占比为5∶46∶49,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虽略有提升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已经确定的五大基本产业中,传统制造业作为扬州的重要支柱行业,行业中部分企业的创新主动性和科研投入尚不足以满足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要求。以机械装备业为例,如果能够实现围绕该产业创新链的部署,就能够在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从传统单机生产模式向复合型、智能化、全功能装备生产线转变,提升本行业发展水平,优化整体经济产业结构。

2.整合扬州产学研资源配置

“兴城先兴人”,创新链的构建首先需要大批专业相关的优秀人才。扬州全市共有8所普通高等学校,每年约为社会培养2.5万本科毕业生和0.25万硕博毕业生。另外,扬州市自2012年开启“绿扬金凤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项目,从资金支持、项目推荐和配套服务等三个方面制定支持政策,吸引顶尖人才、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优秀博士4类优秀人才刺激扬州创新活力,提升扬州社会经济发展层次。扬州市对人才、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大量的科技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如果能够实现扬州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将有助于将实体产业需求与创新研究成果精准对接,实现产学研等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成果转化,切实提升企业的核心科技竞争力。

3.推动宁镇扬同城化高质量发展

南京、镇江、扬州三地处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地区开发等多项国家战略的交叉区域内,承担区域发展承东启西的枢纽性功能,自2009年签订《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起已经进行了12年的道路发展探索。但是现有的公路交通网络无法满足宁镇扬一体化的交流需求,最为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速度缓慢,甚至落后于宁滁、宁和线的进度。在宁镇扬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三地经济有机融合是重中之重,然而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城市都存在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到位的现象,并且存在同质竞争、资源争夺的情况,使得宁镇扬三市之间难以在经济领域展开良性合作。扬州应在行业企业间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环环相扣的发展链条,在商业、文化、行政上与南京、镇江进行高频次、高强度、高水准的交流,互补短板、共促发展。

(三)扬州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

1.巩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市场根基

各类市场主体是构成创新链、产业链的基本成分,双链的融合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整合协调各个分工环节实现,因此就需要拥有数量足够多、规模足够大、水平足够高的市场主体。近年,国内外疫情不断反复,对扬州旅游业、制造业、文化业都造成较大冲击,导致许多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在中央出台的“六保”任务中,“保市场主体”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枢纽,扬州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运行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活跃参与。扬州原有的经济产业链并不完整,为此需要扩大市场范围,并将之与深化行业分工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优质的市场经济主体。扬州在配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融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构建思维,以产业链布局开发市场,以创新链发展来优化升级产业。在目前较为特殊的时期下,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处于创业成长期和转型升级期的企业更需要进行营商信心的强化。为此,一要完善法律法规,减少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二要营造营商环境,健全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要增强专利意识,并针对科研创新制定奖励性政策,以此帮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2.搭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合作平台

扬州于2001年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项目,在2015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建成了中科院扬州中心和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扬州国家高新区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搭建的产学研平台是扬州其他县区可以参考、模仿的案例,在扬州境内整体构筑新兴的产业发展格局。首先,需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无论是企业主导型研究机构建设模式,还是政府主导型研究机构合作共建模式,都能将新的动能注入产业升级中。其次,需要为产学研长期发展建立平台,解决目前产业创新研发难度大、融资渠道窄、投入产出慢等实际难题。扬州政府应鼓励各企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科研创新,实施专项奖励政策,在行业中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竞争趋势。

3.激活扬州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产业链的需求为导向,创新链进行相关布局和研发;而创新链中形成的科研成果在形成产品投放市场后,要对其进行跟踪,从而获得使用信息的反馈进行测试完善,所以产业链又成了科研创新成果的最佳归宿。首先,激活扬州产业创新动力,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大多与高校交流密切的企业更为重视技术创新,找到能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新的增长点,这是因为这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研发主动性较高。其次,扬州为了营造企业创新氛围,组织研究所、高等院校等与政府、园区开展产业对接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把握宁镇扬一体化的关键发展期,加强与南京、镇江高层次机构的联系。最后,激活扬州产业创新动力,还需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在产业发展实际中,企业员工长期进行生产,相比于专家、学者可能更了解本行业、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需求。因此,企业除了校企合作开发、购置现有技术外,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探索技术提升空间,这种方式获得的技术成果源于生产实际,能够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显著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驱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将“双链”融合思维融入智慧扬州设计规划

扬州智慧城市的建设层次多、内容广,包含着政治管理、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因此需要有科学可行的顶层设计,才能进行统筹部署安排、逐步推进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构建关键在于将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创新、经济活动整合于一个系统中,并和政策链、金融链、人才链等协同发展。为了解决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在政企间、区县间、行业间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融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思维。比如在布局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除了重视信息设备的购置与架设外,还需要围绕通信系统进行城市数据库、数字政务产业、城市运行管理体系的设计。如果能够快速高效地组织城市各要素之间的运作,同时获得多方面的意见反馈,让城市规划更贴合扬州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更早地实现智慧扬州的建设目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步骤上,还需要将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分解到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以便于步步进阶、层层递进完成各方面的规划目标。

(二)以“双链”融合发展吸引人才建设智慧扬州

人才始终是扬州城市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高端优质人才的问题愈发凸显。近年,省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的三次跨越为扬州培育了一批高新企业;同时,注重利用地域、政策、文化等优势吸引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并成功引进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工程中心等重量级科创项目。扬州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高新企业的发展和科创项目的引进都为扬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专业性技术人才。在本地人才培养方面,利用“双链”融合对扬州的产学研资源进行整合,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院合作,围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等方向设置人才,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用“双链”融合发展加强智慧扬州基础保障

扬州进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此推进现代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地整合扬州产学研资源配置,实现宁镇扬同城化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多个方面为扬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基础保障。首先是资金方面。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同样也是一座城市保持活力的源泉。扬州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单一的渠道既增大了财政负担,又限制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借由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布局,可以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和积极招商引资来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来扬,特别是智慧产业、金融产业、信息产业,开拓智慧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其次是信息技术方面。2021年1月,扬州江都发布智慧城市数字平台及城市大脑建设项目招标计划,推进社会治理规范化、智能化、精准化,打造“智慧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目前该智慧城市数字平台及城市大脑建设项目已招标完成,正在建设之中,而扬州其他县区尚未进行相应的信息平台搭建,整体智慧城市建设速度较为缓慢,需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丰富市场主体、增强创新活力。

猜你喜欢
扬州产业链智慧
扬州茶韵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