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14 01:18胡晨光
市场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院校

胡晨光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一、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经历了“落后—发展—壮大”的历程后,需要从“做大”逐渐过渡到“做强”的发展模式上来。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社会、国家从落后走向强大的终极选择,否则,发展终将停滞不前。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支撑,而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人才储备。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求有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寻找优化路径。

二、 工匠精神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craftsman spirit)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有的是从文化视角,有的是从工业发展视角,有的是从其历史演进的角度,有的是从技术、人格、精神、情怀等层次视角。 笔者对工匠精神定义如下: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具体工作或产品上所凝聚的坚韧不拔、追求卓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信仰。 工匠有着悠久的历史,工匠精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们对“匠心”的追捧自古有之,也常常用“匠心”来形容对做事的高妙境界。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情怀,它是把一项工作、一门手艺、一件事情做到精致、极致,做到一丝不苟,别人很难代替,它是“勤于钻研,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专注执着,求实创新”精神的具体化。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句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我国当代和历史上从不缺乏“大国工匠”或者“民间高手”,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践行着“工匠精神”,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工匠”,仅仅认为“只是做着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只是自己喜欢而已”。 他们的“敬业”“标准”“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热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对工匠精神的很好诠释。

笔者的理解是工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痛苦”的过程,是在完成该事情之后不断欣赏该事情的过程,进而进一步提升的过程或改进,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打磨和修炼,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也是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对工匠们的鲜明写照。

三、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 有目共睹的是,优秀的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但是,整体而言,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阻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端人才的培养。

(一)优势专业不突出,高职院校质量参差不齐

同为高等职业院校,但院校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教学理念、管理基础、软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从而导致相关院校专业存在现实上的优劣。 还有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就是院校本身的历史沉淀问题,这是历史形成的因素。 当然,这只是众多因素里的一个因素,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会形成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而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专业优势不强的直接后果,则是对人才培养的“伤害”,尤其是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工匠”人才的造就更是遥遥无期。

(二)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其形成是需要一定执着的。 对一种事务认识不足或不够重视,往往导致该事项的“破产”或“不到位”。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思想的束缚。 一直以来在教学或学校管理中没有“工匠精神”的陪伴或影响,突然让人们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 从个体角度来讲,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很短时间内是很难突破的,甚至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真正接收或突破原来从来没有的观念或思想。 用一种先进的、优秀的思想或精神代替落后的观念,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过程,这涉及自我的一种“革命”,甚至是一种“自我否定”。 二是高职院校领导团队的宏观管理问题。 领导层面对“工匠精神”认识的层次和执行的力度,直接决定着工匠精神培养在院校是否能够顺利开展。 如果对工匠精神领悟极为深刻,执行度较好,学院的相关政策就会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发展壮大和顺利开展,为工匠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的宏观条件和有力保障。 若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没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再好的老师也很难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三是工匠精神文化氛围问题。 有的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宣传阶段,没有真正的下决心贯彻落实,导致相应的育人环境的滞后,不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脱节

当下,高职院校中有一些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课本上、纯理论上,甚至有的老师上课仅仅是“照本宣科”,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手工”的环节,学生学过之后,对该知识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如何用,不甚了解,缺乏“动手”的能力,实践的环节。 工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钻研,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磨炼。理论是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反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四)高职院校整体生源的影响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给人的整体印象是: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很多人提到高职院校,首先想到的就是“低层次”“学习不好的才进入”“它是大学吗?”这样的印象。 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的教育制度。 高职院校的整体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较低。 招生体制是按照分数录取的,分数高的考生报考了所谓的“好大学”,而分数低的考生不得不录取到高职院校内,这类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毅力、钻研精神一般,这会给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是就业环境制约。 现实的情况是好的岗位、好的就业机会往往是重点大学、一本大学远远大于高职院校,就业环境整体来讲是“歧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 这也是我国要成为工业强国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视的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成为工业强国,无论何种类型的技能型人才都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此种现象可能会逐渐转变。

四、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优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共同努力,这是合力的结果,是个长期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重视“工匠精神”

工匠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传统性,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匠人们,但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无论历史性还是区域性都是如此。 对政府而言,从宏观政策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支持并重视“工匠”和“工匠精神”,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让工匠们在宏观环境下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能够安心地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尊重工匠,尊重工匠精神。 对社会而言,要转变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低端”认识,无论何种类型的毕业生,只要是优秀的技能型人才,都是受欢迎的,应一视同仁,不能歧视高职院校学生。 作为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验机会,不但可解决用工问题,还可发现真正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对高职院校而言,要转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工匠精神视域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以工匠精神指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争取让自己首先成为工匠,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让自己的宝贵经验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中闪闪发光。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工匠”而工匠,工匠是稀缺性人才,当然越多越好,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工匠或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毕竟是少数的,他们是优秀人才的代表,我们只能创造更好的条件、环境,促进“工匠”人才的不断出现,而不仅仅是一种口号的提倡。

(二)加大投资力度,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从数据统计来看,高职院校的政府投资额度往往小于其他高校(本科院校),这与我国大力提倡“工匠”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度重视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 从历史数据看,对高职院校而言,虽然投资数额不断增长,但与其他本科高校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的发展模式,逐渐改变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真正意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作用,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

(三)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匠精神渗透下,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高职院校还在摸索的道路上,有的高职院校已经有了一些宝贵经验。 整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优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状况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反射作用。 经济越发达,需要的人才越多,越重视高技能人才,对辐射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欠发达地区则不具备这样经济社会环境条件。 这是一个差异。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首先自己要有一套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方案,有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高职院校要有自信心,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当然,这需要领导团队的高度重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四)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

需要关注的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道德观念的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工匠”技术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之外,还应重视德育的作用。 好的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好的思想道德相得益彰。好的思想道德有利于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形成,而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人才在实践中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层次,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