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11-13 21:24牛晋霞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审计学应用型案例

牛晋霞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0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大智移云物”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各单位财务部门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对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给审计人才的主要输出单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1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角度出发来确定培养目标,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多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强调基本方法与理论在实际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往往存在课程门类多、专业理论深度不够、简单实操类实训课程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实践课程少等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各大高校展开网络调研,总结出当前我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5 个方面。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内涵不够明确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地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如何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绝大多数高校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了校企合作,但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素质不够明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模式不够清晰,仅增加了实践类课程内容,普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1.2 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笔者对国内部分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审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会计类、财务类课程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会计类课程较多,且大部分会计类课程注重会计核算,对于财务分析的课程涉及较少,加之体现专业特征的课程往往因学分、学时的限制无法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只能放在选修模块中,从而导致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效果不够理想,难以通过目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3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动态更新机制

课程教学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其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关键。就目前看来,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审计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多集中于与注册会计师考试有关的教材,教学内容多为财务报表审计,而对于体现审计核心和前沿的内容涉及较少。此外,教材对教学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往往比较固化,如财务报表审计的部分案例是10 年以前的经典案例。教学内容和案例普遍缺乏更新机制,无法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力度不足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跟随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以来,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势必要随科技的发展而更新。然而,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很难被真正打破,高校改革意识水平不高、改革内容形式化问题突出,尤其是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时,缺乏持续性,成效不突出。例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方式实现突破式的发展,然而后疫情时代,学生返回课堂后就又回归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线上与线下混合发展的模式多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1.5 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充实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对实践类教学内容作出较为详细、系统及规范化的规定,如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实践类教学体系较为系统和完整,但在具体课程实践设置上存在内容充实度不足,以及与实际环境匹配度较低的问题,尤其缺乏真实环境、真实数据资料、真实案例及真实企业审计流程等教学资源,因此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文章以晋中信息学院审计学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构建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

首先,教研组成员采用访谈法,以部分毕业生、有审计工作背景的教师、审计局的从业人员为对象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审计人员除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信息技术审计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其次,审计教研组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即坚持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经济、管理、会计、审计、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具备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政府审计部门、企事业单位、事务所等从事审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内容

高校教育中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为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3 个方面。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高校主要从就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社会审计设置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学等课程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对应。与此同时,根据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设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课程。此外,鉴于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财务共享、云财务等已被企业逐步使用,本专业以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为目标,设置关于会计信息系统、ERP、计算机审计、数据技术等方面信息处理课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补充丰富的教学案例,优化课程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注重补充丰富的案例来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这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研组成员要在假期时间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网等多个优质平台进行学习,实时更新理论知识。其次,教研组成员要利用山西省注册会计师行业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习平台,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实习,不仅能够将实践案例引入课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4 课堂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审计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诚信等职业素养,做到客观公正,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个人层面的要求高度一致。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体来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安然事件”等经典案例,告诫学生缺失职业道德的严重性,随后通过教学设计在知识点中插入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认识,如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哪些做法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被审计单位向审计人员赠送礼物应如何处理等。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足准备。

2.5 共享教学资源,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

目前,晋中信息学院通过学习通构建了教学课程,该平台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可以满足教师工作需求。首先,课程组整合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将现有的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优质课程推送给学生,以辅助其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实现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制订审计学专业数字化建设方案,所有专业课程实现网络建课,所有教学资料、试题库、案例库、教学视频、教学评价等全部转化成电子版形式上传平台。最后,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并注重过程化考核,可采用情景表演、案例分析、书写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每学期末对课程教学效果展开考核,听取专家、督导、同行、学生等多方面的评价,不断推动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成效。

2.6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

为保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允许教师走出去,在不影响校内教学的前提下,支持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第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定期为师生举办讲座,参与审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建议。此外,利用学校商战模拟项目,诊断企业的发展问题,同时为课堂内容补充教学案例。

3 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条件

3.1 制度保障

为确保新时代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在学校层面上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和绩效考核制度,切实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各个环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层面上要做好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制定教研室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而保障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3.2 硬件保障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场所、教学工具、教学网络平台、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教学场所和教学工具是基本条件,包括教室、桌椅、黑板、多媒体等资源;教学网络平台是实现教学创新改革的必要资源,也是实现审计学专业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对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审计学专业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硬件保障。因此,要实现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势必离不开这些硬件设施的保障。

3.3 师资保障

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就是教师,要顺利实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确保高校拥有优秀教师资源,强化人才保障。首先,在优秀人才方面,可灵活调整相应的人才引进、薪酬管理和考核制度,尽可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其次,在团队建设方面,学院要尽可能地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出差补贴、津贴、奖金方面也可以适当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激励教师开展各项教学创新活动;再次,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制订系统、规范、科学的培训计划,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创新。

3.4 技术保障

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审计学专业要实现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势必离不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支持,尤其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环节,必须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并成为技术创新应用的“引领者”。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只有成为未来技术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因此,审计学专业要实现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可借助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教学改革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真正保障新时代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猜你喜欢
审计学应用型案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