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明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聚焦民生痛点,着力解决近年来校外培训过热导致社会隐患,强化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深化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坚决防止发生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生态圈,从源头上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减轻教育内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教育内卷”“鸡娃焦虑”等问题引发了社会一系列的广泛热议,校外培训机构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卷款跑路、虚假宣传、关校倒闭成为新闻和网络上的高频词汇。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很多来不及转型的传统线下中小机构直接无声的消失在行业中,截止2020年9月全国教育培训行业吊销注销企业数量为7.06万家。除了面临校区倒闭、卷款跑路之外,家长更常遇到收费过高、退费困难等问题,频繁的暴雷现象不仅损害了家长的经济利益,更对整个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与此同时,教育培训行业这块巨大的蛋糕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无论是K12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资本纷纷“跑步”进入赛道,这股教育资本化的热潮使得各家头部教育培训机构疯狂展开“烧钱”大战,有数据显示,目前正价课程每名学员的获客成本约为2 000元至 3 000元不等,各大头部教育培训机构在营销和渠道上疯狂投入,对全社会进行多角度“狂轰滥炸”式的营销,甚至公然打出“你来,我们培训你;你不来,我们培训你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口号,贩卖焦虑,制造教育对立的现象。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从作业时长、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教学质量、配套治理、试点探索等六个方面给出明确指导方向。并把提高教学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课业负担和家庭开支作为三个核心目标,做到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从《意见》的内容可以看出,本次“双减”政策主要以校内、校外组合拳的形式作为治理方向。
在校内方面,《意见》从减轻作业辅导和提升课后服务两方面提出来进一步要求,明确指出需要健全作业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安排作业完成量,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可在校内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的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要求加强课后服务,学校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工作,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坚持从严治理、常态化监督。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做到:一是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义务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二是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同时在2021年底之前义务阶段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需要由营利机构全部转为非营利机构;三是建立校外培训内容备案与主管部门监督制度,形成常态化运营监管;四是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上课时间,所有学科类义务阶段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利用寒暑假、节假日与周末休息日上课,同时对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授课时间做出明确规范。
2021年7月25日,在“双减”政策正式落,教培头部机构股价受到重挫,当天好未来市值蒸发93.62亿美元,约合607亿人民币,高途课堂的市值蒸发15.54亿美元,约合100亿人民币,新东方市值蒸发59.49亿美元,约合385亿人民币,三家公司市值在周五共蒸发1092亿人民币,从三家头部机构蒸发市值就可看出“双减”政策的威力。在此之前教育培训行业一直是被资本最看好的行业之一,但“双减”政策的落地使得各地教育培训机构开启了转型之路,目前政策对教培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危机: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利用寒暑假、节假日与周末休息日上课,线下课程的上课时间不得晚于20:30,在线课程的上课时间不得晚于21点,众所周知,校外培训机构的黄金时间基本都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受此影响,各地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不将义务阶段的业务全部调整到周中授课,导致学员更改上课时间甚至被迫流失。
资质危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教师资质的危机,受政策影响,教培机构所有授课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才允许上岗,然而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很多授课教师并非师范专业科班出生,想在短期内考取教师资格证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这势必会造成教师资源的大量短缺,不仅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后期转型路上的绊脚石。
第二个则来源于办学资质的危机,政策明确要求对现有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依法查处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虚假宣传等严重问题的机构。以北京为例,从2020年底受疫情影响停止线下授课后,何时线下复课成立未知数,直到2021年上半年,北京教委发布了线下复课的明确要求,即“自查自评、书面申请、检查整改、公开承诺”的程序,培训机构需要向所在区域主管部门提出线下复课申请,经各区教委审核通过后方可恢复线下授课,其中审核的内容包括是否有办学许可证、教学内容是否超纲、授课时间是否符合规定、资金监管是否办理、校区环境是否安全等,涉及教育、消防、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特别是办学许可证作为首要审核内容,明确要求“一区一证”,这就使得跨区办学且使用一个办学许可证的连锁教培机构,主要任务就是“补办”办学许可证,可遗憾的是,早在上半年北京各区陆续停止审批面向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申请,这意味部分机构只能关校或者转入地下违规办学。
目前校外培训机构现金流受四个方面影响:一是由按照级别收费变为阶段收费,即校外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三个月;二是明确了学员退费方面的要求,本期所学课程未超过一半时,可以申请剩余课程退费,政策无论是在收费还是退费方面都明确规定,从“进”到“出”都影响到校外培训机构的业绩收入;三是严禁机构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四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坚持校外培训机构的“公益”属性,通过第三方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管理。以北京为例,朝阳区通过教委统一“智慧教培云”平台收费,海地区则通过缴纳风险保证金的方式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监管。
“双减”政策提出,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曾几何时,培训机构的各种广告,出现在电梯、公交站台、短视频平台等区域,疯狂“烧钱”的现象也戛然而止。
对于培训机构而言,传统获客渠道除了日常市场地推、电话呼出呼入和到访邀约外,更多是依靠各种渠道媒体和户外广告的宣传,政策的收紧迫使培训机构需要马上转变营销策略。
“双减”政策可以说是对教培行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一夜之间各大培训机构不得不开启“优化”的动作,纷纷转型或关校,学科类培训机构似乎已经走到了行业的尽头,不复往日辉煌。
从目前的来看“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而对于非学科类的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无论是行业风向还是政策扶持,“素质类”的课程已经成为这些机构转型的首选项,培训机构可以对“学科类”业务采取收缩战略,同时可以积极探索以下“第二增长”业务曲线:
素质教育在“双减”政策后迎来了新的生命,根据《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预计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 050亿,同比增长55.8%。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行业内头部企业迅速采取相应行动,新东方新增设了素质教育成长中心,涵盖艺术创作、人文发展、语言素养、自然科学、智体运动等课程,专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学而思也发布了自己的素养类产品,内容涵盖科学、编程、益智、故事、口才、传统文化、美育、围棋等模块,坚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在“实践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除此之外,猿辅导教育推出 AI 互动内容与动手探究的STEAM 科学教育产品“南瓜科学”;VIPKID英语推出“VIPKID成人课”“双语非遗文化素养课”“中教口语课”和“境内外教课”产品。
毫无疑问,素质教育已经成为K12学科类机构在转型过程中的重点转型方向,从目前的各大机构的转型动作可以看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素养课程,第一类是传统“艺术体育类”,涵盖美术、戏剧、音乐、口才、体育、舞蹈等课程;第二类是新式“科学编程类”,包括游戏编程、STEAM课程、AI智能等新式素质教育等。
之前校外培训机构更多是从C端获取用户,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单纯To C业务业绩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战略发展,因此,To B的进校业务成为第二个转型选项,对于进校To C业务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智能业务”,当前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对于减轻学业负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减”政策也鼓励学校做大做强免费线上教学服务,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答疑,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教学资源。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线上业务机构,例如,百家云等教育机构已经在互联网、在线课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教育场景中拥有相对成熟的产品和服务,将业务从面向学生转向面向学校,从服务校外转向服务校内,为校内提供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系统、教师作业批改系统、学情分析诊断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师生个性化匹配系统等。
第二类是“课程定制”,进校业务背景不仅在于当前学科类业务受限,更主要的是公立校的客观需要,“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公立学校需要课后安排延时服务,在满足校内正常的学习需求外,引导学员自愿参加课后服务,并对如何丰富课后服务的途径给予明确的指导原则,即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教师承担,也可以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可以看出,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丰富学生课后服务的“填充商”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培训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课程理念、产品课程并结合区域内公立校自身特点和需求,个性化定制课程。课程可涵盖:英文绘本、英文戏剧、数学思维、大语文、科学实验等相关产品,双方合作不仅拓展了校外培训机构的业务形态,同时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课后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除了上述两类与义务阶段相匹配的相关战略转型业务外,也可以转换赛道,选择与目前完全不同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板块。两个业务板块主要面向对象包括大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士,业务可涵盖大学生考试业务(考研、公考、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社会类考试(财经类、医学类、教师类、管理类等)、语言类教育(出国留学、小语种等),计算机职业培训(语言编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教育培训机构可全面转型,调整现有业务,在新的领域重新出发。
然而对于进入一个全新领域的K12机构而言,势必会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现有行业内机构的强力反击和业务壁垒。目前高等教育头部企业主要有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粉笔教育,这些企业经过长期积淀,在师资、技术、品牌、课程、产品等方面已经趋向成熟,占据了当前高等和职业教育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能否华丽转身,成功进入到成人教育赛道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双减”政策威力效果可见一斑,从短期内来看,它对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和冲击巨大,现金流吃紧、师资要求提高、常态监督检查、市场竞争巨大成为行业内普遍的共识,特别是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巨大政策变化面前,机构面临的路实际上只有两条:关闭现有校区和业务,或剥离现有学科业务积极寻求转型之路,“断臂自保”和“加速转型”便成为当前教育培训机构急需面临的课题。
从当前国家释放的信号来看,“素质课”课程也成为转型首选,头部机构也纷纷跑步进入新的赛道,美术、戏剧、STEAM、编程等课程也纷纷试水招生,对于后期成效我们也拭目以待。
从长期来看,“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执行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减少教育成本,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