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健美(广东省东莞高级中学,东莞 523000)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德应该从塑造其积极的核心素养开始。核心素养的提升旨在使学生具备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班会课作为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是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落脚点,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然德育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让学生更多地在课堂中体验、感悟。优良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内生外化”的过程,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正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感受—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最终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优良品德的塑造,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目前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课普遍偏重道德教育,倾向于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强调“对”与“错”,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心理成长。传统的班会课大多是班主任“一言堂”,或是讲解大家都懂但又很难做到的“大道理”,缺乏触及学生心灵的个体情感体验,课程内容不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及管理的目标。德育驱动力不足是长期困扰班主任的老大难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呈现独立性增强、开放性和闭锁性共存、反抗性和依赖性并存等特点,思维的自我意识日趋明显,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增强,他们不再愿意完全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口头教导,更倾向于“实践出真知”,更喜欢通过体验获取知识。
基于上述缘由,构建学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实践融合,探索出一套有效、有趣的主题班会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班会课更是如此,它作为班级管理、德育的主要窗口,更应该全方位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作为人终身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个人未来的社会适应与成长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班会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从传统意义的以班主任管理为主体的开展模式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的成长模式。课程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拥有“健康生活”,更具有“责任担当”。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学生人文底蕴的修养到科学精神的唤醒,全方位、个性化地设计活动,以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求。
经过调研探索,在班会课主体框架的设计中,我们依据核心素养的三大方向、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为主线,设计了三十六节核心素养主题班会课,每个要点对应两节主题班会。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心育主题班会课课程框架
体验式学习方式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形式,强调“做中学”。通过情景设置、活动设计,让学习者亲身经历、用心感受,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或习得技能,它的特点在于体验与感悟。品德和素养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教授,而应该是一种体验之后的感悟生成。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正好契合素养生成的路径,即“亲身体验—观察反思—总结领悟—实践运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情感,通过观察反思形成知识和方法,通过总结领悟构建价值观,并在实践运用中强化技能。因此选择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达成素养的生成。
集体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互动,促进团队归属感及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班级团队氛围的打造。体验式互动学习是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一种形式,在班级团体中,教师依据教育目的,和学生共同设计活动,并通过团体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班主任更像是一个引领者,而非教导者,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师生间的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核心素养是开展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素养作为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的实现需要以活动为载体。我们倡导学生通过体验式的方式进行学习,那么学生需要体验什么?怎么体验?这就涉及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而学校心育中丰富的团体心理活动就是不错的选择。团体心理活动往往围绕某一个微小主题,通过体验游戏、心理情景剧、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展开,学生互动性强,参与感好。这些团体活动遵循发展性心育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一些操作性强、适切性准、实效性高的小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进同学间的人际互动,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在内容选择上,我们致力于从庞杂的活动中选择与核心素养契合度较高的活动,巧妙地将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隐含在活动体验中。例如,在培养学生“勤于反思”这一核心素养基本点的班会课上,我们选择了“扑克整理”这一活动,运用扑克牌设计一系列从热身到主题体验的活动。在热身环节中,学生把手里的牌与他人快速相加,获胜者可得到更多的牌,成为“百万富翁”。这样的热身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拘束感,增进互动性,消除陌生感,为整节课营造了轻松热情的氛围。在主题体验活动中,学生分小组,按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扑克整理,活动中学生通过彼此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每一轮结束后,都会有讨论反思环节,学生在一次次的经验总结中提升反思意识,提升任务解决能力。在最后的讨论分享环节引入戴明环的理论,启发学生将活动感悟迁移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勤于反思、优化方法、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
用活动隐喻、情境创设等方式,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团体心理活动的形式加以体现,不仅丰富了主题班会的形式,而且实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对于学生而言,参与体验式心育主题班会课学习本身就是发展社会交往技能的过程,每一次课都需要与同学互动,小组合作,强化了人际沟通能力。不同的主题课程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素养能力,通过“我会设置优先权”“穿越沼泽大挑战”和“巧用妙招稳着陆”等课程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可能or 不,可能”“突破常规开新局”和“积极思维辨是非”等课程里,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既发展了勇于探究、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也培养出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学习习惯。通过参与“区域代言我能行”“动物家族之差异”等主题活动,加深了对国家的认同和国际理解;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也是‘小明’”和“美丽校园寻宝记”等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个人的文化底蕴。
素养是通过“经历—感受—感悟—成长”“内生外化”而养成。活动作为体验的载体,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它强化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而有情感体验的加持和人际互动,会让感悟更深刻,更具冲击力,这也是体验式心育主题班会课比常规“说教班会课”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唤起改变的关键。
课程是学生素养自主生成的有效载体,是班主任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对于班主任而言,体验式主题班会课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过程中,展示课堂主体地位,激发主人翁意识,在有趣、有效的班会课中达到德育的效果,有助于班级管理。而主题鲜明、结构清晰、体验感强的班会课程更受学生喜爱。课程体系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导向”,着力于发展学生自身素养与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融入发展性心育理念,更强调学生自主成长的力量。此类班会课的开展,将使班主任的管理从“问题导向”向“成长导向”转变。
学校以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为主要载体,通过探索开发适合高中学生的主题班会校本课程,着力于将心育与德育深度融合,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程体系。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每周开展的班会课中,有助于学校整合资源,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校通过体验式心育主题班会课这一有力抓手,更好地实现“走心德育”,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悟德,在反思中习德,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