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人际敏感性对自伤行为的影响:自尊和孤独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2-11-12 07:23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宁德352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敏感性人际量表

◎ 吕 娜(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宁德 352000)

一、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自伤发生率不断升高,其普遍性和严重后果已引起社会和学校重视。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快速变化的发展时期,也是自伤行为的高危期[1]。研究发现,中学生自伤行为患病率为22.37%,每五名中学生中就有一名有自伤行为,且有证据表明,自伤是自杀意向和行为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2-3]。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不带有自杀目的的情况下,蓄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如抓挠皮肤、撞击头部等)的行为[4]。因此,探讨高中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自伤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际关系是自伤发展的重要推力[5]。有研究显示,自伤的目的是减少负性情绪或应对不良的人际关系[6]。Nock[7]自伤整合模型认为,个体的人际风险因素使得他倾向于对有挑战或压力的事件表现出情感或社会功能失调,因此采用自伤或其他极端行为调节。另外,自伤者具有某些稳定的人格特征,研究者广泛研究了大五人格与自伤的关系,如神经质、冲动性等[8-10]。而人际敏感性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是指过分关注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的人格[11]。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性程度高的个体在面对问题和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12]。人际敏感性对个体的适应功能具有消极影响,而自伤行为正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13-14]。中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探讨人际敏感性人格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积极态度,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5]。根据社会计量器模型(Sociometer Theory),自尊监控人际关系,当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个体对自身产生较低的评价,表现出低自尊[16]。相比他人,人际敏感性高的个体体会到更多的外界消极评价,并将其融入自我的概念中,因此高人际敏感性青少年的自我责备会导致个人的价值受损,进而损害自尊[17]。同时,低自尊的青少年为了逃避对自己持续的负面看法,更容易选择自伤[18]。且在青少年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较高的自尊水平预测了自伤的终止[19]。因此,本研究推测,自尊在人际敏感性与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的社交不能满足自己需要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20]。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自伤具有减少或终止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的功能[21]。有研究显示,青少年个体自伤风险与孤独感增加有关[22]。同时,有研究表示,孤独受到人格的影响[23-24]。具有人际敏感性人格的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体验到更多的社会隔离,收获较多的孤独感[13]。长期孤独感可通过影响机体生理和心理过程增加自伤危险[25]。由此推测,孤独感可以在人际敏感性与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自伤最重要的功能是调节消极情绪体验[26]。孤独与自尊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失调理论指出,较高的自尊会导致较少的孤独感[27]。同时,研究证实,成年早期的高孤独感可归因于低自尊[28]。结合以往实证研究及Nock 整合模型、自伤体验回避模型,本研究推测,人际敏感性个体可能通过自尊和孤独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高中生的自伤行为,即人际敏感性个体通过自尊水平降低,产生高孤独感,进而增加自伤行为。

综上,本研究拟探讨人际敏感性与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假设自尊和孤独在两者之间有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试图检验:(1)人际敏感性显著预测自伤行为;(2)人际敏感性分别通过自尊、孤独的中介作用影响自伤行为;(3)人际敏感性能够通过自尊→孤独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伤行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福建省某中学选取高中生施测,共发放824 份问卷,收回79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8%。被试年龄为16.39±0.71 岁。其中,男生435 人(54.7%),女生360 人(45.3%);高一431人(54.2%),高二364 人(45.8%); 独生246 人(30.9%),非独生549 人(69.1%)。

(二)研究工具

1.人际敏感性问卷

采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对被试的人际敏感性水平进行测量[29]。要求被试对41 个题目做1~4 四点评分,包括7 个维度,分值越高代表人际敏感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3。

2.自伤行为问卷

采用NSSI Twelve 量表对被试的自伤行为进行测量,所有12 个自伤行为项目均采用4 点评分,得分为自伤的总频次[3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4。

3.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 编制的自尊量表的中文版,对被试的自尊水平进行测量[31]。要求被试对10 个题目做1~4 四点评分,分值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2。

4.孤独量表

采用UCLA 孤独量表对被试的孤独水平进行测量[32]。要求被试对20 个题目做1~4 四点评分,仅有一个维度,分数越高代表孤独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09。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 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PROCESS 宏中的模型6 检验自尊与孤独在人际敏感性与自伤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所得的数据均来自被试的主观报告,因此需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 单因素法检验,结果显示,有15 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4.24%,小于40%,说明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在本研究中不严重。

(二)相关分析

从表1可见,结果符合研究预期,人际敏感性、孤独、自尊和自伤行为均存在两两相关。其中,人际敏感性与孤独、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人际敏感性、孤独、自伤行为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

表1 描述性统计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三)中介效应检验

在对被试的性别、年龄、独生情况进行控制的基础上,采用Hayes 编制的SPSS 宏PROCESS程序,通过抽取5000 个Boostrap 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 置信区间,分析孤独和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 人际敏感性能够正向预测孤独(β=0.25,t=12.51,p<0.001),负向预测自尊(β=-0.53,t=-17.60,p<0.001)。自尊可以负向预测孤独(β=-0.37,t=-11.72,p<0.001)和自伤行为(β=-0.14,t=-3.27,p<0.01)。孤独正向预测自伤行为(β=0.25,t=5.47,p<0.001)。可见,中介效应的各路径系数均显著,根据联合显著性检验,可以判断人际敏感性对自伤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见表2)

表2 自尊、孤独的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对中介效应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自尊和孤独对人际敏感性与自伤行为之间的总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含0,说明两者在人际敏感性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这一中介效应由三条路径构成:第一,人际敏感性→自尊→自伤行为构成的路径,其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 值,说明该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75,占总效应的29.78%);第二,由人际敏感性→孤独→自伤行为构成的路径,其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 值,表明该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97,占总效应的38.65%);第三,由人际敏感性→自尊→孤独→自伤行为构成的路径,其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 值,表明该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49,占总效应19.28%)。人际敏感性影响自伤行为的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

表3 中介效应检验

图1 人际敏感性影响自伤行为的路径图

四、讨论

研究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和独生情况后,人际敏感性对自伤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即高中生的人际敏感性程度会影响其自伤行为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引入自尊和孤独两个中介变量后,高中生人际敏感性人格对自伤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而是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孤独的单独中介和自尊→孤独的链式中介进一步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这一结果说明,高中生人际敏感性人格不会直接产生自伤行为,自尊和孤独是二者间的重要中介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人际敏感性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低自尊会导致自伤行为,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18]。研究结果符合自伤的Nock 整合模型中的自我惩罚假说,高人际敏感性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触发对自身的消极评价,体验到对自我的贬损,最终发展出一种深层次的自卑感,甚至导致自我厌恶,这种弥漫性的负性自我评价会促使个体通过自伤行为以达到惩罚自我的目的[33]。因此,自尊水平的降低是导致高人际敏感性的青少年产生自伤行为的重要因素。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的人际敏感性也可以通过孤独间接影响自伤行为。高孤独感会影响自伤行为的发生,这一结果不仅与前人研究一致,也得到自伤体验回避模型的支持[25,34]。然而,青少年采用自伤的方式只能暂缓孤独感,并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研究者总结出两种影响孤独感的人格特征,一是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二是缺乏社交技能,而人际敏感性与这两种人格特征密切相关[35]。高人际敏感的人因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举止,容易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的看法,感受到他人的拒绝,并且采用回避的方式应对人际困扰,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因此,孤独感的增加是导致高人际敏感性的高中生产生自伤行为的重要因素。

最后,研究还发现,人际敏感性不仅可以通过自尊和孤独的单独中介作用预测自伤行为,还可以通过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自伤行为。如前言所述,自尊和孤独存在紧密关系,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孤独,与前人研究一致[36-37]。根据自伤的Nock 整合理论,个人风险因素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以情感失调的方式应对压力,从而产生自伤的需要,如高负性情绪、高负性认知等[7]。因此,高人际敏感性的高中生通过降低自尊水平,增加孤独感,进而提高自伤风险。

总之,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人格对自伤行为影响的内容,同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相关主题的心理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另一方面,高人际敏感性的个体属于易感人群,可对其进行筛查,并对该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干预,干预的主要内容以自尊和孤独感为核心。同时,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问卷调查法存在社会赞许性,且无法真正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断,未来研究可考虑采用追踪研究,有利于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其次,个体的人际敏感性人格发展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从家庭和学校方面入手,防止人际敏感性人格过度发展,提供预防自伤行为发生的参考思路。

五、结论

(1)人际敏感性与孤独、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人际敏感性、孤独、自伤行为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

(2)人际敏感性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自伤行为,也能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影响自伤行为。

(3)自尊和孤独在人际敏感性预测自伤行为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敏感性人际量表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新媒体时代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性的策略
搞好人际『弱』关系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何为盐敏感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