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雪钦(福建省厦门海沧东孚中心小学,厦门 361027)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推出,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在新课标的解读中,刘学智、李美莹等专家提出,教材改革的内在逻辑就是建构纵向衔接,横向配合的教材体系,要理顺各学段各年级教材的递进关系,解决教材中层级脱离的问题,从根本上完善教材的适应性、现实性、衔接性、差异性,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改革教材[1]。此外,《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也明确指出,建成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体系。由此可见,做好小初衔接工作是教育者的使命担当[2]。
从当下来看,小初两种教育存在着重要差异,小学课堂具有明显的弹性,活动形式多样,结构相对松散;而初中以正规课程的教学行为为主,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学习来保证教学效果[3]。小初差异形成了小初衔接过渡中的“坡度”,造成六年级毕业生普遍进入初中后出现适应性差的问题。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出现焦虑和不良情绪,产生茫然、不知所措、失望、厌烦等心理。由此可见,做好小初衔接是当前迫切的教育课题。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可以看到部分课程采用的小初衔接方式较简单粗暴,甚至直接“小学中学化”,将初中的学习内容提前给小学生上,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标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回归学生立场,以学生视角思考,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个过程中,换位思考学生可能会产生的苦闷、彷徨和茫然,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主动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升适应能力。正如林肯所说,“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
另外,在师生及家长访谈中发现,小升初最大的问题是在适应上,包括多门课程的学习适应、学校生活、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所以衔接融合课程探究应该指向性明确,就是帮助六年级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做好准备,柔性成长,顺利跨入初中的学习与生活。
小初衔接体现的是教育的连贯性。小初衔接能在完整系统地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缓解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影响,克服其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消解其认知方式上的不同[4]。因此,本研究在六年级下学期围绕基于新课标的理念、《纲要》的指导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心理学相关理论等,针对学生适应性差问题开展小初衔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六大模块大单元教学设计。
心理学科目前尚没有全国统一教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小初衔接课给我们参考,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升学择业”模块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六年级学生面对升学被动盲目、目标不清晰、发展动力不足[5]。埃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正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的时期,如果成功将会感到自信,如果失败就会很容易体验到一种无能感,感到自卑。而成功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技巧,更需要较好的内在素质。要想顺利完成小初衔接和跨越,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自信心、明确的目标、善于合作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等。教育专家林格提出,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学生自身存在主动性,蕴含着无限可能性。因此,“升学择业”单元主题设定为“小成功孕育大成功”。(见表1)
表1 “小成功孕育大成功”——“升学择业”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小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更注重活动体验,而中学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更注重思维能力,课堂容量和效率要求更高。另外,两级学生在学习方法、认知心理等方面也不相同。基于以上的差异性,在小初衔接教育上要融合小学和初中两种教育方法,增强两级教师的研讨,创新小初衔接教育教学方式。
例如,在一节“升学择业”融合探索课“跳格子挑战赛”上,本节课前后由小初和初中两位教师授课,在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次创新之举,两位教师共同探索“小成功孕育大成功”这个理念及方法。前半节课,教师重在用活动对方法进行探索,应用了具身认知理论,用跳格子贯穿始终。后半节课,教师在前半节课教师授课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身,用绘画心理疗法去反省自己已拥有的能量,用所学小成功孕育大成功的方法充盈自身的能量。前者更注重活动,后者更注重思维,这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即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体验到小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树立小成功孕育大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两位教师不仅在内容上有衔接部分,在板书呈现上也明确体现衔接要点,甚至给予学生留白空间,让学生学习应对初中后更多的挑战。
这次的小初衔接尝试让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相互碰撞,互相分享了小初两个学段的教学经验,提升了专业素养。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过渡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教师的衔接与沟通也助力小初的顺利探索。
为增强初中教师对初一新生适应性的认知,除了常规心理档案、特殊学生心理档案之外,增设小初衔接学科项目评价表(如表2所示)。评价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初衔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评价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6]。本项目以六年级过渡时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六大能力的体验和学习实践,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总评,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跨学段适应性的综合评价表,也是六年级学生为入学做准备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表2 小初衔接学科项目评价表
衔接教育就像桥梁,可以实现“天堑变通途”;衔接教育犹如运河,可使不同水域相互沟通。我们探索的小初衔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新课标为目标,指向性明确,注重梯度进阶,在课程、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衔接融合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具备跨越意识,使其学习适应、学校生活、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全面“升级”,有效地帮助六年级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做好准备,柔性成长,顺利跨入初中学习与生活。但是该小初衔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课程探究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