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内涵

2022-11-11 10:23彭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

彭昕

[摘 要]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一切都指向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需要了解并掌握教育科研素养三个方面的内涵,包括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教育科研素养;基本内涵;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21-0079-03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角戏”课堂,现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型課堂转变;过去教师用同一种方法教授不同的学生,现在教师要掌握多样化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过去的教学目标是标准划一的,现在的教学目标则是让教育具有生成性、灵活性……面对这一系列的转变,中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目标。对教育科研素养基本内涵的解读是提升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就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内涵展开论述,旨在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主动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研究和总结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能从根本上推动教师不断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师成长为开拓型、研究型教师。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镇西曾指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李镇西强调用科研的眼光去看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发现问题,及时思考,积极研究,在一次又一次的提问、研究、总结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厚积而薄发,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曾深刻意识到运用史料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在对史料的收集和取舍、利用史料进行教学的策略和原则等方面深感困惑,于是笔者将困惑转化为课题研究对象,开展了以“史料教学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对课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更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教育科研知识

掌握相关的教育科研知识,是教师提升自身教育科研素养、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前提。

(一)教育理论知识

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实践犹如鱼儿离开了水,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反之,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插上翱翔的翅膀,让教师带领学生在教育的蓝天上自由飞翔。

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知识。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涵养了丰富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例如,儒家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墨家强调学习要“亲知”“闻知”“说知”,道家主张教育要“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教师要深入学习这些教育遗产中的瑰宝,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当今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具体国情为基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要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例如,每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之前,笔者都会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合作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在充分了解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在平时,教师也应当未雨绸缪,经常阅读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依据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工作。

(二)学科理论知识

学科理论知识不仅包括学科教学的理论与知识,也包括学科内容上的理论与知识。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由本学科的概念、原理和知识点构成的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学科理论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学科知识交融的新时代,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掌握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理论知识,这样的格局是狭隘的。教师在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涉猎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如时政要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乃至奥运赛事、影视新作等。教师只有与时代同步前进,才能应对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

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科理论素养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而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素养则要求历史教师要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准确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材内容做出正确的诠释,抓准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应广泛涉猎与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文学、经济学、地理、艺术等学科的基础常识。这样,当在教学中讲到现代主义流派美术代表作《格尔尼卡》时,教师不仅能分析出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这一创作背景,还能与学生一起感受这幅作品是如何借助几何线条的组合,通过具象与立体的手法,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三)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是指研究者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应遵循或使用的程序、手段、技术、途径及操作规则。教育科研方法十分多元,中学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在中学教育科研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如个案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教育叙事法等。基于研究对象的多变性,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优化组合,相互论证。

例如,在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时,为了了解某一特定学生群体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先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通过对提问方式的确定、选项的设置、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收集到所需资料,为下一步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或难点提供有效参考。因为研究的时间、对象以及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式不同,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科研方法。只有合理、恰当、科学地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才能顺利开展教育科研,确保教育科研成果的科学性。

三、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研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依托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研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具备的基础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和推广的能力。

(一)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也是关键的一环。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具有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准确地抓住具有研究前景和研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象,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不同角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

此外,教师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要做出两方面的判断:一是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看看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有何动态,自己的创新之处在哪;二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具备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方面考虑研究课题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长,客观条件方面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时间、经费、人力等条件。

(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科研工作具有继承性。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要学会收集和积累相关的信息资料。对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研究工作,能够让研究者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札记、教育叙事等方式积累教育教学实践中鲜活的、生动的实际材料,这些教育教学素材更贴近教学实际,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其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识别、筛选、分类、分析、评估,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课题研究。

例如,我校某一教师所带班级不论是教学成绩还是在文体活动中所获得的成绩都一直名列前茅,教育科研可以此为调查研究对象,收集该教师平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做法。积累相关资料后,再与其他教师的日常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出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优于其他教师的做法,最后归纳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三)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教育科研是崭新而又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的本质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尽管目前“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但当前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未得到及时更新,教育科研意识薄弱,重复着过去的教师中心论,做课堂上的“讲神”,这样的“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新时代的“巨轮”了,也难以为全面建设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时代要求下,当代教师要具备开展教育科研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善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针对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例如,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和深刻,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教师若想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就必须要针对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对策和方法,否则教育科研就会失去创新性,也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价值。

(四)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常有人说:“老师是靠嘴皮子吃饭的。”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在强调教师的语言功底,即教师要具备把书面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但教师如果仅靠“嘴皮子”,是吃不了饭的,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科研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包括组织策划教学活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将教育教学理论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要有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的能力、对调查问卷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针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的能力等。

(五)表达和推广的能力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侧重关注“怎么做”,而忽视了对“怎么做”的总结、表述和推广,没能讲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更不能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小而言之,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大而言之,这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要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教育教学的新认识、新思想,用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等形式展现出来,并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而能够向其他教师、其他学校推广,真正地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作用。

例如,2015年,笔者曾针对广西初步开展新课程改革这一现状,以“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有效复习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为主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并落实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的教学新策略,并通过撰写相关论文、在校内外上公开课等方式,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推广开来,真正地让教育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内涵必将不断丰富,教师只有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锐意进取,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和民族的重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向前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良.新课程教师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
三权分置文献研究综述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范畴研究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