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成静,冯朝华
(五家渠市第六师医院神经内科,新疆 五家渠 831300)
偏头痛属于神经血管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纳入功能性残疾。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偏头痛发病率高达5%~10%,临床需给予重视[1-2]。目前,临床治疗偏头痛无特效疗法,以药物控制发病频次、缩短发病持续时间为主。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是新型代曲普坦类药,可调节颅内血管舒张与收缩、减轻大脑皮层疼痛[3],但单独用药疗效不佳。中医学理论认为,偏头痛属“偏头风”“头痛”“头风”等范畴,病因病机多责瘀、痰及风为患,多主张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为基本疗法[4]。通心络胶囊契合上述病机,且具有祛风化痰、活血化瘀、益气通络功效[5]。近年来,多种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但关于通心络胶囊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应用于偏头痛患者的适应性及获益情况仍缺乏循证依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通心络胶囊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99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3例。3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彩超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偏头痛;符合《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6]中的偏头痛西医的相关诊断标准:头痛位置多见于一侧颞部、额部,为钝痛,且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等临床症状;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偏头痛中医相关诊断标准:脉细涩或沉细,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头痛如刺,攻冲作痛,经久不愈;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颈椎病、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等其他原因而致的头痛;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颅内器质性病变、脑外伤综合征者;属于偏瘫型、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异常者;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或存在禁忌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3组均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常规治疗,并采取吸氧、卧床休息、镇静等支持治疗。
1.3.1 对照A组对照A组给予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规格:0.26 g/粒)口服治疗,每次0.78 g,每天3次。
1.3.2 对照B组对照B组给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98,规格:5 mg/粒)口服治疗,每次10 mg,每天1次。
1.3.3 观察组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治疗,通心络胶囊服用方法、剂量同对照A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服用方法、剂量同对照B组。3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且停药30 d无复发为临床治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头痛评分下降幅度>50%为显效;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头痛评分下降幅度25%~49%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改善情况,包括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其中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判定,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③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全血低 切 黏 度(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WBLSV)、全血高切黏度(whole blood high shear viscosity,WBHSV)。④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脑血流速度,包括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⑤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血管舒缩功能因子,包括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内皮素-1(endothelin-1,ET-1),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2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保存于-70℃条件下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GRP、ET-1水平,试剂盒及全自动酶标仪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骤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操作。⑥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心悸、脸部潮红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F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A组、对照B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A组、对照B组,VAS评分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
时间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组别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F值P值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F值P值例数3333 3333 3333头痛发作次数(次/月)4.90±1.294.75±1.134.61±1.070.5100.6021.48±0.462.52±0.632.64±0.7136.209<0.001头痛发作持续时间(h)3.82±0.553.73±0.483.65±0.411.0220.3641.33±0.321.98±0.382.04±0.4037.729<0.001 VAS评分(分)7.26±1.347.05±1.206.99±1.150.4370.6482.03±0.663.42±0.803.61±0.8540.969<0.001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FIB、HCT、PV、WBLSV、WBHSV均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且对照A组低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FIB,纤维蛋白原;HCT,红细胞压积;PV,血浆黏度;WBLSV,全血低切黏度;WBHSV,全血高切黏度
时间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组别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F值P值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F值P值例数3333 3333 3333 FIB(g/L)4.50±1.284.36±1.174.27±1.040.3250.7232.14±0.352.73±0.383.06±0.4248.514<0.001 HCT(%)56.66±5.4256.03±6.1155.14±5.090.0030.99734.31±4.0238.65±4.7142.38±5.0525.294<0.001 PV(mPa·s)6.17±0.916.10±0.756.03±0.640.2700.7643.42±0.273.91±0.334.55±0.3995.205<0.001 WBLSV(mPa·s)11.69±2.3011.21±2.1510.94±2.011.0240.3636.37±1.267.58±1.388.69±1.5522.614<0.001 WBHSV(mPa·s)5.20±0.525.13±0.475.05±0.390.8670.4243.16±0.343.77±0.494.32±0.5748.976<0.001
2.4 两组脑血流速度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ACA、MCA、PCA均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且对照A组低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脑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5 两组脑血流速度比较(±s,cm/s)
注:AC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PCA,大脑后动脉
时间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组别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F值P值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F值P值例数3333 3333 3333 ACA 106.02±16.03105.41±15.27104.73±14.800.0580.94480.16±6.0986.04±7.3695.22±10.0829.571<0.001 MCA 131.63±17.35132.37±18.04130.08±16.690.1490.861102.51±10.05111.44±10.88119.01±12.3418.171<0.001 PCA 98.01±13.7497.46±14.0697.10±13.220.0370.96451.64±8.1460.17±9.0569.06±10.2929.568<0.001
2.5 两组血管舒缩功能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血清CGRP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ET-1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表6 两组血管舒缩功能比较(±s)
表6 两组血管舒缩功能比较(±s)
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ET-1,内皮素-1
组别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F值P值例数3333 33 CGRP(ng/L)治疗前18.22±5.1017.46±5.7916.92±4.510.5290.591治疗2个疗程后41.66±8.1435.05±6.9634.37±7.049.774<0.001 ET-1(μmol/L)治疗前77.61±8.1477.09±7.6376.82±6.590.0950.909治疗2个疗程后60.04±5.3968.74±6.1769.32±7.2522.354<0.001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7。
表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相关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0.7%~16.1%的男性和3.3%~32.6%的女性受到该疾病困扰,且多见于20~45岁青壮年群体,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防治形势严峻[8-9]。研究认为,偏头痛发病机制与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内分泌失常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具体病因临床尚未明确,治疗难度较大[10-11]。因此,临床多以缓解头痛为主要治疗目的,给予相关药物进行控制。
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是一种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受体激动剂,可有效调节颅内血管收缩,抑制三叉神经感觉伤害的神经递质、神经肽释放,阻断大脑皮层疼痛信号传导,从而发挥独特、良好的镇痛作用[12]。同时,相关报道显示,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进入人体后约1~1.5 h便可达到最佳血药浓度,且半衰期短,从而达到短时间内缓解头痛的目的[13]。由于偏头痛具有发病因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等特点,单种药物治疗虽可减轻临床症状,但无法取得理想疗效,且停药后极易复发,故临床多给予联合治疗。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等优势,联合西医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14-15]。
《内经》中提出:偏头痛病位在头部颠顶经络,因风邪上犯颠顶,侵袭经络,导致清阳受阻、气血不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致使“久病入络”,从而造成络脉瘀阻,清窍闭塞,难以治愈。中医理论中有“治风先治血,血行则会使风自灭”理论,主张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之法作为偏头痛治疗准则。而王胜才等[16]报道称,通心络胶囊作为一种具有益气通络、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制剂,在偏头痛治疗中具有良好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说明两者联合临床疗效显著。通心络胶囊药物成分中人参可益气通络、解痉止痛;降香、冰片具有芳香通窍作用;蝉蜕、土鳖虫、赤芍、蜈蚣、全蝎、水蛭具有搜风入络、活血通络之效,诸药合用,发挥祛风化痰、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作用[17]。因此,通心络胶囊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可从不同机制、不同途径增强治疗效果。资料显示,多数偏头痛患者伴有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全身血管收缩、血液黏度增高等现象,可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促使头痛更加严重[18-19]。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FIB、HCT、PV、WBLSV、WBHSV均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且对照A组低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苯甲酸利扎曲普坦主要是通过调节血管舒张与收缩来间接影响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速度。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并从以上多种途径发挥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流速度作用[20]。
此外,有学者认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是导致偏头痛发作的机制之一[21]。CGRP是一种生物活性多肽,广泛存在于心血管与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被称为舒张血管因子[22]。ET-1是组织缺氧、缺血时释放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属于收缩血管因子[23]。研究证实,ET-1水平升高、CGRP表达下降导致脑血管痉挛,是偏头痛发生的重要因素。张秋香等[24]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治疗后血清ET-1水平降低,CGRP水平升高。本研究发现,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血清CGRP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ET-1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通心络胶囊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联合可明显降低ET-1水平,上调CGRP表达。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者联合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通心络胶囊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减缓脑血流速度,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但本研究未详细探究两者联合对远期复发率的影响,需作远期随访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