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2022-11-10 14:06李定明刘燕
教育界·A 2022年26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教学混合式教学

李定明 刘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及“双减”政策的落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迫切需要优化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章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旨在促进学生长足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中学地理;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李定明(1979—),男,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

刘燕(1981—),女,陕西省商洛学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各学科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发生一定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1]。中学地理是初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课程,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及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等。长期以来,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存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自学积极性不强等现象,亟待进行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新尝试,符合地方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要求[2]。本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根据“双减”政策大背景,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初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丰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随着“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学科课时普遍被压缩,因此在既要保证知识结构体系完整,又要重点难点突出的情况下,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达到升华教材、联系实践的目的。

(一)努力做到重点突出

在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容是和实际密切相关的,例如经纬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季风、天气系统、洋流、降水、水量平衡等。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切勿简单带过,以免造成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现象。而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概念和学生易懂的内容,如居民和聚落的一般概念等,可以少占用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课余时间自学。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应保证一定的教学时间,并布置相应的课后内容巩固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教材的出版时间较长,因此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进行更新,例如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科研成果等。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获取该学科最新的、有实用性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研思维。如在讲解大气层结、气温垂直变化及大气运动等内容时,可以普及大气污染相关环境知识,从地理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呵护地球的环保精神;再如讲解气侯变化等章节内容时,可将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厄尔尼诺现象等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3]。

(三)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未来发展接轨

初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到地理学科,并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学生会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在未来大学阶段很可能会继续接触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立足于新课改,教师可以选取高等教育中简单的地理内容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乃至未来人生的职业规划,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可能是学生的一大选择,因此教学内容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二、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多元化课堂教学

由于全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学习情况不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绝对不能一成不变、一概而论。任课教师要善于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情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方法。而中学地理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一)转变课堂角色,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传统的中学地理课堂中,基本以教师机械传输为主,主要表现为教师负责讲授、学生负责听课,学生参与度低,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对中学地理课程的兴趣,压抑学生个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差。由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要把学生全部吸引进来。这就要求必须教师开展较多的课堂互动,积极运用启发式提问、设问、引导、讨论,甚至是在一些合适的章节把学习任务分配下去,让学生准备后再上讲台进行讲解。总之,教师必须要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理论教学不应让知识仅存于课本中,同样也可以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课程内容浮于书本,没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大有用处,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以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知识走入生活,让理论跃出书本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做到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地理教师可以先找到那些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章节,然后再通过教学案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海陆风与季风”时,教师就可以联系我国的地理位置及所处季风区,结合图片让学生掌握季风形成的原因、形成后的天气特点及影响范围等。再比如讲到“水量平衡”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已经发表的研究湖泊、河流等水量平衡的实例进行详细讲解,并且增加当地气象资料,使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5]。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水文气象的兴趣,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在传统课堂,教师将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推导公式、画图等内容上,效率相对低下,并且学生容易走神疲倦。一些教师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颇为熟悉,通过言语表达、板书书写、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书本内容,但是有些教学问题是无法清楚口述、直观表达的,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的诞生为传统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它让原本静态的理论知识变为动态,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又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长,成为课堂教学的法宝。現代化教学设备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书写板书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方式生动展现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模块,在单位时间内扩充信息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配合,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地理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的应用能力,因此开展实验课是非常必要的。中学地理课程配套有实验课程,所以在实验课当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对理论课上讲解的一些基本操作进行实践,如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如此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效果。

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虽然未对学生野外技能做出明确要求,但是野外实践技能教学却是地学类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各高校开展野外实习情况不尽相同,一些高校每学年都会进行野外实习,而一些高校受到经费、师资、场地等限制,未能开展野外实习。基于此,对于有条件的中学,可以增加必要的野外实习,实习着重考虑安全性、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都应增加对野外实习的重视。野外实习除野外教学,也应当增加相应考核内容,但不用过于强调考核成绩,其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掌握野外实践技能。

(一)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丰富拓展学生

视野

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大数据普及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包含传统教学优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互联网+”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可能,带来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公开课、慕课、微课及精品课资源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在慕课、爱课程等平台筛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相关内容,辅助学生理解中学地理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学地理教学可能需要在线上开展,为保障课程教学效果,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线上教学优势,进行混合式教学。具体而言,课前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内推送相关学习材料,让学生预习课程内容,并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提高学生预习效果。对于预习作业中的问题,学生可以带着这些疑问重点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方便快捷地收集学生们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发起讨论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相比线下教学,线上直播教学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网络延迟、学生走神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直播教学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通过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测试等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最后十分钟,教师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谈论本课学习内容、学习感想、意见建议等。最后的课后巩固环节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开放课程直播回放,便于学生温习知识,有针对性地巩固知识。教师在设计作业方面也应该投入相应精力,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批复,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设置相应奖励,激励学生们奋勇争先。

(二)进行多样化考核,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中学地理传统考核模式以作业、考试为主,这种考核形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仅限于考查教材内容。考试完成后,学生对教材知识抛之脑后,更有少数学生抄袭作业以应对检查,可见考试、作业并不能完全、真正考查学生的能力。课程考核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的情况,更在于要求学生熟悉前沿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做到举一反三,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除布置理论作业之外,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看网络课程、阅读科技小文章,考核形式可以是书写观看收获、撰写阅读感想等,这一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研思维。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评价机制以教师为主导、考试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考核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弊端。因此,进行中学地理评价机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内容入手:期末试卷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其中实验考勤占2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40%),平时成绩占10%(其中课堂提问占40%,课堂考勤占30%,课程作业占40%),三部分合成为期末考试成绩;适当安排和布置课外的线上学习内容(预计6—8次),同时辅之相关内容的知识点习题考核(每次总分15—20分)。以每次提交习题的总成绩为本部分成绩,以供教师结合期末成绩较为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全面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评价机制转变为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多种形式,力求达到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位学生的目的,发掘每位学生的长处,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帮助学生弥补不足[6]。总体来说,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考核与评价并不是真正目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才是教学、考核和评价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乡镇高中生地理实践力[J].教育界,2021(16):37-38.

[2]李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4):133-134.

[3]刘新圣,吴思雨,莫申国,等.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探讨[J].新校园(上旬),2018(01):60.

[4]余光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146-147.

[5]刘兰芳.高师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6):100-103.

[6]奚雪花.新課改下学习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研究:以甘肃省某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为例[J].新课程(下),2017(04):8.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混合式教学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