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咏梅
(莒南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临沂 276600)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村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美化绿水青山,通过关停石灰窑、砖厂、水泥厂,对矿山进行复绿,改良复垦农田,将之前炸成坑洼的矿山建成矿山遗址公园、荷花山建造漂流、田园打造采摘农庄,将当地的土地、竹林、矿山等集体资产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实行统一化经营。
同时,成立了“两山”旅游公司,实施五大领域的全整治。打赢“蓝天保卫战”,秸秆利用率达到95%;打赢“故土净养战”,测土配方面积达到80%,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打赢“五水共治战”,控制和治理70%水源污染;开展“厕所革命”,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厕所问题;开展“垃圾革命”,实现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基本覆盖。一系列的全面整治,将浙北小山村建造成同时具备生态旅游、舒适宜居和田园观光功能的全国文明村和示范村,吸引游客观光旅游。2020 年,一年游客量将近90 万人次,余村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近2.76 亿元,旅游收入将近4 000 多万,余村集体收入4 521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 680 元。
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位于四川省武胜县,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生活只够温饱,但地理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没有工业污染,一片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堪称仙境。这里有著名作家杨益言的旧居,有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竹丝画帘”的传统手艺。
武胜县政府将目光瞄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白坪乡、飞龙镇、三溪镇3 个乡镇29 个行政村,利用乡村的自然条件和习俗,改造形成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度假村以传统农耕、民俗文化和田园风光为特色,是靠种田“种出去的旅游景区”,是生态田园、美丽乡村、快乐农家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文化创意旅游胜地,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游客前往。示范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振兴先行区、中国农业公园,荣获“中欧绿色和技术创新奖”。昔日农田变成了现在的景区,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改变了原有农业的收益模式,农民在老家就能发展事业,建设美丽家乡。2020 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 万人,农民集体收入高达30 亿元,人均收入超过2 万元。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600 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黄花之乡”。当地政府将黄花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立了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出台各类优惠政策21 项,一路绿灯着重服务于黄花产业。黄花面积由2011 年的1 120 hm发展到2020 年的11 333 hm。
近年来,云州区政府加大对当地品牌的建设力度,加强“三品一标”建设,研发出黄花系列多个产品,包括黄花饼、泡菜、酱、干菜、面粉、化妆品、咀嚼片等多个产品。2020 年产值达11.18 亿元,农村常住人口人均收入4 100 元,占到全年预计收入的34.9%。
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三明市考察调研时说:“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振兴乡村,打造的是适合当地发展的路线。沙县小吃起源早,经过漫长的历史存留下来,靠的是诸多的种类、独特的口味和经济实惠的价格。沙县小吃发展于1 000 年前的客家面食文化,后期与闽南越族稻文化不断融合,经过千年发展沉淀和适应形成现在的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以种类繁多、经济实惠、味道鲜美而出名,从挑着担子满街走的地方小吃发展成为遍布全国各地,人人喜爱的国民小吃。近年来,沙县成立了沙县小吃集团,县政府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抓,推动沙县小吃做大做强,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每研发出一个新品种,就组织培训学习。目前,全国沙县小吃下设门店超8.8 万家,全年整体年营业额500 多亿元,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物流配送、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7 年的5.83 亿元增长到2020 年的101.09 亿元。全县人口有27 万人,其中,有6 万多人外出各地经营沙县小吃,同时辐射带动周围30 万人创业致富,1997—2020 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 805 元增长到21 855 元。
定西市种植马铃薯有200 多年的历史,由于定西市属西北高原天气,土壤为黄土,耕地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保水保肥和透气性适中,马铃薯生长时间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所以种出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
由于独有的自然气候和农田环境条件,定西市所产的马铃薯个头大、颜色白,形状圆润、光滑,口感醇香且耐运耐储藏,适合加工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和鲜食。定西市白天和晚上的温度差较大,当地马铃薯比其他地区的生产时间长,产量也比其他地区增产很多。同时,昼夜温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减缓马铃薯品质的退化速度。
当地政府积极发挥地域优势,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目前,定西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2020 年,定西市马铃薯整体种植面积达到200 000 hm,总生产量达到500 万t,产业总产值达到202 亿元,人均产业纯收入2 034 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昔日的辽宁省十家子村,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大田种植的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以王颖为首的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回到十家子村,在村干部的一起努力下,实施“土地流转+农民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约67 hm,种植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绿色农产品,并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基地,按高标准统一管理,坚持绿色生产。
近年来,先后有20 多名大学生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十家子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以农民合作社为中心,流转土地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通过种苗供给、田间管理和成熟采收一体化跟踪服务,打造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村里的产业快速发展。全村有近1/2 的土地都种上了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葡萄特色种植,村民既得到了分红,还有务工收入。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豆腐皮、有机小米、杂粮、葵花籽油也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村民在种植小麦的同时种上了向日葵,通过炸葵花籽油,每公顷土地能增收4.5 万~7.5 万元。
朝阳的小米远近闻名,经过王颖团队的包装设计,将3 元/kg 的小米设计出“宝宝米”和“滋补金米”,让传统小米的价值翻倍。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母婴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创立了“村姑进城”“蛮妞”“晶脂”等知名品牌。村党支部把集体收入的1/3 用于帮助农户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带动27 户贫困户脱贫,500 余户农民致富。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南坑乡山多地少,林地总面积11 713 hm,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林木种类丰富,蜜源树充足,养蜂历史悠久。碧桂园赣州扶贫项目部邀请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原副所长杨柳来到南坑乡进行为期7 d 的调研,从生态环境、蜜源树、蜂农历史等多方面综合调研后,对南坑乡大力发展养蜂产业进行了肯定。
碧桂园赣州扶贫项目部在南坑乡党委提出发展养蜂产业,同时提供了调研报告参考,在碧桂园赣南区域的坚持和调研报告的支持下,增强了政府对养蜂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得到南坑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后,碧桂园赣州扶贫项目部主打产业发展方向,建成了兴国唯一的三星级蜂场。同时,聘请养蜂专家多次举办蜜蜂养殖培训班,对蜂农进行技术培训,到蜂场指导蜂农科学规范养蜂。小蜜蜂飞向南坑乡的千家万户,养蜂产业成为甜蜜事业。养蜂产业是对资源增效、生态平衡与物种保护具有独特功能的优势产业,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既不占用粮食果蔬的农田、也不占用家禽养殖的地方,是一项良好的“空中产业”。2021 年,碧桂园累计销售帮扶农产品3.4 亿元,直接帮助超11.8 万名农户增加收入。
苗绣是苗族民间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贵州省凯里市政府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脱贫为核心、以培训为抓手、以市场为目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使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要素,通过结合“苗绣+服装”“苗绣+生活用品”“苗绣+电商”等多种要素,做大苗绣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出一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截至2019 年底,凯里市相继投入400 余万元,帮助17 个村寨数千名绣娘对接时尚、对接客户,累计接到订单100 余万元。同时将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绣娘收入达到3 000 元,有的近万元。如今苗绣已走出大山,走向了时尚和国际舞台,成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
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地处黄河故道,土地盐碱沙化非常严重,当地只能种小麦和玉米,平均产量很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两委经过多年摸索,四处考察、请专家支招,邀请到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检测了土壤,发现村内土壤土质比较适合种植蜜瓜,留下句话:“种蜜瓜,可能中”。当年3 月村党支带领一个贫困户利用到户增收资金试验种植了两个大棚的蜜瓜,并聘请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指导。当年5 月底,两棚蜜瓜实现大丰收,而且蜜瓜的糖度和口感都很好,种蜜瓜收入比种玉米、小麦翻了约10 倍。6 月初,杜寨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以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参与蜜瓜种植。成立了甜心专业种植合作社,推行“党支部+”模式,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全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推动兰考县蜜瓜产业发展壮大。
蜜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杜寨村流转土地约38 hm,拥有蜜瓜大棚475 座,充分实现了绿色种植蜜瓜、有机种植蜜瓜,同时还形成了蜜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带动了兰考县发展蜜瓜种植面积,总种植面积近1 333 hm。每年9 月中旬,蜜瓜大批量成熟,盐碱地里种出来的蜜瓜很受欢迎,陆续前来的客商品尝过后争先购买,市场反馈效果非常好。同时,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团购等方式打通蜜瓜的线上销售渠道,让农户种得出来、销得出去,蜜瓜年销售额达到1 800 多万元。现阶段,兰考县蜜瓜年种植已经到达2 000 hm,成为当地“新三宝”之一,“兰考蜜瓜”也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乡镇东萨拉村,当地的农牧民以饲养母牛、自繁自育为主要生活来源。90%以上养殖为零星散养,当地没有形成体系的产业链,牧民的交易方式是简单的活牛宰杀或活畜外销,产业链短且产业附加值低,导致牧民的整体效益低。散养的管理方式简单,防疫基础设施不健全,牲畜防疫工作难度较大,农牧民承担的风险高、损失大。
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形式,牧民以现金、耕地和牛3 种形式出资入社。当地牧民有234 户,其中有207 户入股,整体的入社率达到90%以上。合作社提供饲料配方、技术服务指导和吸纳牧民代养牛等多种方式,整合了附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资源,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200 多户牧民参与其中。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将散养殖的牧民组织起来,学习科学喂养、科学放牧,由之前的粗放型养殖向生态型养殖发展,既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也改善了牧区的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的摸索,合作社发展出“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包括小牛犊从采购—出栏—肉食品加工—销售4个环节,提高了牛肉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样是每头250 kg 的肉牛,通过现在的产业链,比之前提高盈余8 000~10 000 元,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牛肉产业的效益。截至2019 年底,合作社总资产达到5 800 万元,实现了分红6 次、累计767.65 万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因村施策,在共性与特性问题上找准结合点,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红利和当前的发展机遇,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不仅要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致力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把产业发展真正落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因此,要科学把握差异性,因地制宜,根据地域特色,精准施策,走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更大成就,让广袤乡村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