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江
(中共乐清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600)
数字技术具备极强的渗透性,能使信息迅速在一二三产中传递和交换,有效打破三大产业的边界,推动三大产业一体化进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数字经济与生俱来的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对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具有深刻意义,是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及推动乡村振兴的绝佳路径。
近年来,乐清市从农作物育苗、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型以及农业企业管理等方面入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融合农村一二三产,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目前,乐清市已建立农业物联网基地9 个,共计面积180 hm。
一是智慧育苗。依托大数据、互联网调节和控制环境培育秧苗,栽培各种果蔬和作物。目前全市拥有数字化育种工厂两个,季育秧能力达2 000 hm。二是智慧养殖。利用物联网技术观测研究和分析牲畜家禽、水产养殖及稀有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生理状况、种群复杂度,动态监测、控制养殖环境,实现工厂化健康养殖。三是智慧作业。依托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统一监管平台,对农业小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量以及植物生长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获取传输并利用,实现信息化科学施肥、灌溉。同时,成立市智慧农机植保服务试点中心,提升智能作业水平。共引进大疆植保无人机37 台,飞防植保作业面积2.66 万hm(次)。
一是实现生产数字化。在农作物生产环节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数字化耕种水平。如引进油菜免耕播种机,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作业,每天可播2 hm,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全市共有粮食烘干机312 台,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达3 529 t,粮食机械烘干率94.02%,水稻耕种收割机械化水平达90.37%。二是实现加工数字化。农业企业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解决一些共性基础科研问题,在粮食加工流程中植入数字技术,实现操作信息化,逐步完善产品加工技术。特别是铁皮石斛在GMP 加工与精深加工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提高了产业附加值。三是实现转型数字化。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铁皮石斛品种选育及生态栽培重点研究室,依托数据分析、研究,重点解决铁皮石斛栽培品种优质化与专用化等关键问题,不断研究新产品,推动铁皮石斛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拥有保健食品批文6 个、GMP 批文3 个,已开发铁皮石斛药品、保健品及日用品70 多个。
一是以“信息技术+”做好防伪标识服务。通过二维码追溯、现场核查、动态管理、标志使用监管与技术咨询服务等措施,建立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雁荡山铁皮石斛品质与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征订雁荡山铁皮石斛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可追溯防伪加帖型标识103 万枚。二是以“互联网+”发展网络电商服务。一方面,要做好“互联网+政策”,大力培育发展淘宝村、淘宝镇,实施农业电商补助政策,积极打造电子商务示范村,建成温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东部)展区乐清馆,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另一方面,做好“互联网+金融”,在全国率先建立首个石斛电子交易中心——中国石斛交易交收中心,在天津电交所挂牌上市,实现铁皮石斛业务的电商网络化运营。截至2021 年5 月底,石斛电子交易交收中心线上总成交量6 850 余万手,累计成交额约549 亿元。
尽管乐清市数字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目前二者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是简单的共存。这是由于乐清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省内德清县、长兴县、平湖市、桐庐县,甚至与“兄弟”县市苍南县和瑞安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数字技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方面较薄弱。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数字农村建设的必要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一是硬件基础水平相对较差。与工业相比,乐清市数字农业缺乏硬件基础,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不能满足农业的生产需要。乐清市虽有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等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但农业专用传感器全是外地采购,并未真正打通农业和工业之间的行业壁垒。二是信息化应用质量有待提高。乐清市各行政村虽然在浙江省万村联网上建设了门户网站,但村级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村务公开、信息动态、农技服务5 类信息已经2~3 年未有效更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形同虚设,信息内容存在滞后性,村民难以及时获取当下需求的信息。乐清市虽建有农业物联网平台系统,但333.33 hm农业物联网基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石斛和茶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信息资源采集利用覆盖面不广,信息服务进村落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和信息资源采集“全覆盖”未得到妥善解决。
一是产业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乐清市绝大部分农业主体对农业数字化应用意愿不强,仅不足5%的农业主体开展农业数字化改革。农业主体思想观念仍停留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手段,没有意识到数字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业主体在数字化改革的大环境下选择观望,这也是当前乐清市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难点。二是农业产业数字化效益不明显。当前属于数字技术前期投入阶段,乐清市还没有一个农业主体实现投入正收益,未来很难在成本和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目前主要依靠阿里巴巴、淘宝等“互联网+平台”的融合。乐清市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实力不强,效应发挥不足,雁荡毛峰和雁荡山铁皮石斛品牌未在全国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止步不前。
一是专业数字技术人员数量缺乏。《2020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乐清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89 个县市的第六位,电气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有数字经济科技研发企业194 家,占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总数的63.0%。乐清市现有专业农业技术人员405 名,其中没有一位是专业数字技术人员。二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虽然乐清近几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是没有引进专业农业数字化人才。加之缺乏完善的数字化培训制度(现全年培训31 场次,数字化有关培训仅2 场次),导致当前跨界农业数字化人才得不到培养。乐清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信息中心配置8 人专门负责管理数字农业农村工作,但全市没有农业数字化专业研究机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创新不足。
必须继续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让农业从靠人力、靠经验向靠数字、靠技术转变,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充分发挥一二三产融合的叠加效应。
3.1.1 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经协调,市经信局明确未来几年农村5G 网络覆盖计划,逐步实现从重点乡镇、村庄5G 覆盖到城乡深度覆盖,提供与城市地区无差别的网络质量和速率,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全面支撑农村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据获取及时的物联感知网,近3 年内实现40%以上农业主体布设传感设备,实现乡村物联网数据整合、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归集,打造一个扎实的数据底座。
3.1.2 降低农业数字基础设施成本
相比10 年前,全球物联网处理器价格下降98%,传感器价格下降54%,带宽价格下降97%,但对于农户来说仍然偏高。由市政府牵头,召集乐清市本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研发商和数字设备供应商,探讨设备和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可能性,积极主导乐清市工业数字企业投身农业,利用工业规模化、集成化、精细化的优势快速发展数字农业,降低传感器、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农业成本。协调各电信运营商,优化涉农网络服务,制订面向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的资费优惠方案,重点扶持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农业加工等项目。
3.1.3 提升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效能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扩大农村电子商务站点和益农信息社覆盖范围,利用浙江省万村联网平台,要求村两委实时更新数据信息,推动助农信息在村级全覆盖,利用浙政钉或微信小程序打通各层级面线上互动的渠道。建设大数据共享共建平台,特别是财政投资的农业项目,在立项时明确进行大数据共享共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类电商平台提供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匹配,促进小农户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及时将需求变化传递到生产端,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提供一体化服务,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电脑端+手机端+站点服务),提升为农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3.2.1 做强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鼓励小农户、家庭农场与较大的合作社、加工厂合作,借助政策优势推动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生产服务,例如农业智能机械设备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技术扶持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品牌销售等。推动智能化种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消费市场。例如临安山核桃产业云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模型,实时分析山核桃病虫害,并为相关管理部门和种植农户推送预警信息,在提升山核桃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3.2.2 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优势,贯通供应链
构建政、企、农三方互动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和销售网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特色乡村食品线下体验与网上直销相结合的农产品新零售模式,让特色农产品卖得快、卖得远、卖得好。推进“互联网+农村物流”,重点推广小冷库建设,结合“小冷库+电商”模式,拉长销售周期。在农产品转变成商品的过程中,对分选、品控、装箱、打单等诸多流程实行数字化和自动化管理,缩减流程时间。例如常山县胡柚产后伺服体系建成常山胡柚分拣数据库,每小时可分选常山胡柚30 t,实现了品质提升、品牌升级、渠道拓展。
3.2.3 大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升价值链
利用雁荡山旅游资源,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将重点放在石斛农旅、森林康养、茶文化方面,借助VR、AR、5G 等技术,开展石斛文化及种植虚拟体验、茶叶线上采摘等活动。建立集教学、体验、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数字文化馆,将体验式教学方式贯穿整个研学过程,切实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
3.3.1 加大数字农业农村投入力度
合理规划数字农业农村基础设计项目用地,将智能设备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符合条件的数字农业设备按照相关规定享受补贴。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及金融资本进入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中。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管理服务流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入第三方协作监管,积极采用数字化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3.3.2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将数字农业培养纳入乐清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中,对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中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尝试通过线上直播、视频等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电子商务、网络直播、普惠金融等基础数字知识培训,提升终端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建立院地合作平台,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优秀的专业老师、技术人才来乐清市农业农村局或乡镇街挂职。和农林高校开展对口合作,定向引进数字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生,解决中端人才缺乏问题。在引进高学历人才时,留出部分指标给农业数字人才,并给予其必要的经济补贴和住房保障,弥补高端人才缺口。
3.3.3 营造浓厚的宣传交流氛围
积极开展数字农村与“三产”融合典型经验推广工作,选树一批特色典型案例,通过立体化推介、全媒体宣传,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数字农业发展。邀请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服务团队来乐清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研学基地等,开展交流学术活动。组织乡镇干部、村两委、农业经营主体到湖州、杭州等数字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经验,扭转老旧思想,提高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