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2-11-10 05:15□李
山西农经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村

□李 玲

(中共丰县县委党校,江苏 徐州 2217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也是以数赋农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各地应精准把握数字乡村的发展形势,认清机遇挑战,努力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

1 机遇分析

1.1 国家政策支持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之后连续5 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建设数字乡村作出了明确指示和部署。2019 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出台,为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20 年,随着中央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建设进入快车道。“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国家对“三农”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1.2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不断催生新产业和新模式,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也是衡量各国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各国都在加速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推动农村经济及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我国5G 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发展迅猛,目前已位居世界领先水平。新技术将助推我国农业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实现城乡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智慧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1.3 各试点的积极探索为各地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0 年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相继出台本地数字乡村政策文件,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有益探索,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速,贫困地区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各地电商、网红涌现,成为农村增收致富的新业态。乡村治理数字化成效显著,“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群众便捷办事,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持续优化,有效提升了基层乡村治理效率。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农业生产信息化投入逐年增加。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各地要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新路径,奋力谱写农业数字化新篇章。

2 挑战分析

2.1 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当前,5G 基站建设主要延伸到城市郊区、县城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农村5G 基站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

农业生产数字化大多停留在一般技术的应用阶段,村民主要靠手机与外界联系。面向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在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等方面比较滞后,不能明显挖掘和释放数字农业的潜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2.2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在区域发展差距上。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明显落后;相较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数字乡村建设相对滞后。同时,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而数字乡村建设起步晚,农村发展环境较差,发展难度大,进展缓慢。二是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服务业、工业、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和8.9%,反映出当前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较低。近年来,虽然各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但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涉农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企业产品链较短,产品深加工和专利技术有一定的欠缺。总体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2.3 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

当前各地都缺少数字技术人才,这是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农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很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儿童、妇女和老人接受数字技术的能力较低。村干部年纪偏大或学历偏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应用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新技术帮助乡村增产致富。

另一方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专业的数字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不完整。一些平台仅构建了一个框架,系统中只有一些象征性的学习资料,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2.4 乡村治理效能有待提高

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缺少资金,导致基层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远不能满足基础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化进程差异普遍存在,村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相同的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打通乡村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较大的挑战。

2.5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各地数字乡村项目建设仍过多依赖政府投入,尤其是资金方面投入,财政投入不足,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和撬动不足。宣传不到位,村民及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多元化的运营机制、协同参与还未有效普及,建设合力相对薄弱。具备数字化服务能力且实力较强的企业和人才短缺,农村数字技术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和理顺。

2.6 产业扶贫项目难以精准到户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在产业扶贫方面仍难以做到精准到户,部分扶贫模式仍是给钱、给物的普惠式帮扶,对于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户如何脱贫缺少务实的举措,不能做到“一户一策”,普惠扶贫大于精准扶贫。此外,帮扶方式单一,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对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一些地方仅限于人数的统计,没有动态跟踪,对于致贫原因及脱贫反贫的风险缺少评估分析。

3 对策研究

3.1 因地制宜,做好数字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是各地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要义之一。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数字乡村政策。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环境、发展水平不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盲目追求豪华版的数字乡村建设。要及时总结、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既有的数字乡村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制订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效推进本地数字乡村建设出成绩,突显特色。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工作高位协调,县委、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风险应对,完善信息网络数据等级保护措施及安全应急预案,完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医疗政策等领域的配套政策。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对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地方政府要把财政拨发来的资金管理好、分配好、使用好。用好、用足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统筹协调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形成合力效应,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2 推进乡村“新基建”,筑牢数字乡村发展基础

依托镇村布局规划,统筹考虑乡村资源、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因素,分步推进乡村“新基建”。一是要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村民小组延伸,建成百兆光网乡村。推动5G 基站建设及覆盖区域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公共场所信号覆盖率。着力打造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推动快递向自然村延伸,推进智能快递柜建设。二是分批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以道路、水利、电力、农业生产加工等最基础的方面为切入点,结合地方财力,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智慧乡村”,有序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跨境电商园区、物流快递园区等硬件载体建设。三是要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依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建设原则,高标准打造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样板。积极探索“政府+运营商+服务商”模式,面向政府、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等各类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市场流通等信息服务,助力修通覆盖乡村、服务农民、立足农业的“信息高速公路”,让农村地区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办事,充分享受信息化生活便利。

3.3 重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加大传统农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进农村经济数字转型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方向。一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人工智能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实施数字农业建设工程,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传统作物间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机装备的应用。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病虫害、重大自然灾害等风险监测预警,尽早防范风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运用,促进新技术与传统农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二是大力发展新业态。各地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农村平台经济,加快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平台型企业培育。引导电子商务、在线旅游、位置信息服务、智慧金融、社交媒体等平台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下沉到乡村。

3.4 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必须重视培养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一是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数字素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数字素养培训,例如广播、电视、农村党员远程网络平台、面对面交流、线下培训等方式,普及网络知识,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数字认识、数字思维,提高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级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数字技能。重点加强对“直播网红”、农村电商、专业数字商务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搭建乡村专业数字技术人才招聘和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好、落实好乡村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更多企业资源参与共建,吸引更多优秀数字人才下乡返乡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3.5 推动数字化治理,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一是优化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推动“互联网+综合治理”向镇、村延伸,完善县、镇、村三级社会治理平台,强化综合网格员力量,逐步实现民情收集、信息发布、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实现精准治理。结合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改革要求,推广“不见面审批”、办事“零跑腿”等改革模式,提高乡村治理服务效率,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二是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安管理,大力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扩大镇、村庄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的分布,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三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基层党建、村务、财务的应用,实施党务、村务、财务信息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让村民享有参与权、知情权、监管权,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

3.6 “线上线下”齐发力,推进网络帮扶向纵深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对网络帮扶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信息通信行业优势,全力推进网络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精准掌握帮扶信息。防止规模性返贫是脱贫地区的核心任务。《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提出,要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依托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以及因灾、病、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人群加强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坚持精准帮扶的原则,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出可能返贫的重点人群,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基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其返贫,同时要避免出现“过度帮扶”。二是数字技术助力产业扶贫。导致贫困的原因较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当地缺少能带动村民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单一给钱、给物的扶贫模式只能暂时缓解群众的困难,不能帮助他们长久增收。产业扶贫是激活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动力,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从根本上脱贫的可持续之道,而数字技术是走好这条道路最坚固的基石。各地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助力产业发展的模式,帮助村民持续增收。从各地实践来看,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的各类电商平台是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年轻人通过直播带货、自媒体创作等形式,可在家门口轻松赚钱。当前各地涌现出一批“网红经济”模式,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让电商、“网红”发挥正能量,同时要针对部分困难群体免费提供专业的数字技术培训,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助力困难群众增收。

猜你喜欢
数字农业农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答数字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数字看G20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