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流高职院校结对帮扶:模式、路径与反思*

2022-11-09 10:04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强校院校高职

李 海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职业与学前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根据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一流高职院校结对帮扶计划的通知》,一流高职院校与受帮扶高职院校签订帮扶协议,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帮助受帮扶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一流高职院校与受帮扶院校共同遵照省教育厅有关结对帮扶的文件精神,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经费落实”,把结对帮扶工作当作双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通过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从科研入手,指导教师开展项目攻关,调动受帮扶学校积极性,实现其自我良性发展,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1]促进了受帮扶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广东省开展结对帮扶的缘由

广东省存在比较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除珠三角地区外,其余基本上是山区、丘陵,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进行产业转型比较困难。这种不平衡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自然、社会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区域发展不协调直接影响了居民收入,也制约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剧了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为解决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区域、校际间发展水平差距大,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的能力不充分等问题,广东省在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统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力争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路。在扩大广东省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需要冲强扶弱,对全省的高等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2018年1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冲补强”工作计划及资金安排方案,“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成为“补短板”发展项目。从2018年11月开始,9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与9所粤东粤西粤北高校“一对一”结对,结成“组团式”帮扶;在粤东西北地区部署了新建7所和迁建1所高校的“7+1”任务,在“冲一流”的同时,“补短板、强特色”,实现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出台了《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一流高职院校结对帮扶计划的通知》《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等文件,全面实施“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广东“完整、协调、健康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对新建高校的发展采取结对帮扶的实施策略,把“学校发展的方向、建设的重点”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粤东西北地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一流高职院校结对帮扶计划的通知》,按照“专业结构接近、双向选择、互惠互赢”的原则,组织一流高职院校结对帮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主要在“党建工作、创强实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研创新”五个方面进行帮扶。为此,帮扶院校成立了帮扶工作团队,联合受帮扶院校建立项目负责人工作群,采取设定目标、线上沟通、项目指导、人员培训等措施,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指导受帮扶院校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2]

二、科研思路下结对帮扶的项目制工作模式

结对帮扶不能是简单的挂职、指导,而应在师资的软实力上下功夫。为此,在实践中形成了结对帮扶“Mirtaf”(米尔塔夫)模式,即与受帮扶院校建立联动机制(Mechanism);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每年提出帮扶计划,列出帮扶清单(Inventory);由受帮扶院校按照清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具体的帮扶需求(Requirement);帮扶工作团队与受帮扶院校、结对帮扶学院沟通、联系、对接后形成任务驱动(Task driven);由帮扶专家进行线上线下指导(Advising),或者派专家到校培训;指导后,由帮扶工作团队进行跟踪,反馈指导效果(Feedback),形成“Mirtaf”模式,见图1。

图1 “Mirtaf”(米尔塔夫)结对帮扶模式

(一)建立相互协商的帮扶联动机制

建立帮扶合作联动机制(Mechanism)。与受帮扶院校签订帮扶协议和实施方案,帮扶院校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与受帮扶高职院校的联络、协调工作。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指定专人,协助做好教学、专业、师资等方面的帮扶工作。[3]每学期共同召开至少一次专题研讨会,参与课题、专业群的申报,围绕提升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化学术交流等目标,发挥帮扶院校资源优势,商讨和解决结对帮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扶院校协助制定各类制度,提出有效的帮扶思路。为确保协议的落实,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层面协商、协调帮扶的相关工作,派出管理、教学、科研团队进行学术交流,推进管理创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全面开展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提升管理队伍素质能力。

组建专项帮扶工作团队。帮扶院校组建帮扶工作团队,工作团队的队长由学校确定后,在受帮扶院校挂职副校级职务,相关的处室、二级学院推荐相关人员作为结对帮扶工作团队的专业负责成员,根据项目需要临时组队,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层次全面帮扶,着力增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二)构建需求导向的任务驱动项目

为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每学期、每年列出帮扶清单(Inventory)。结合具体项目推进帮扶工作,以项目为突破点,根据具体的帮扶需求(Requirement),如结合新增国控专业申报、专业群申报、课题申报等工作,由受帮扶院校设立项目组,帮扶院校按每一个项目的工作性质派出具体指导人员,与受帮扶院校项目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多次反馈。这种“做中学”的做法既确保了项目落实落地,又锻炼了受帮扶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升了受帮扶院校人员的教科研水平。

(三)形成项目带动的智力实施路线

深入开展“软件”方面的智力帮扶,以任务驱动(Task driven)提升师资素质。[4]一是开展教师队伍的智力帮扶。紧紧围绕“强攻智力帮扶、讲好帮扶故事”,对标做事,激发和增强受帮扶院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内生动力。二是按照“先培训、后做事、再指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教师成长。确定项目后,先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开展具体的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反复进行修改,指导老师明白修改的理由,让老师在修改的过程中领会内容的逻辑关联,培养教师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三是实施反向约束。组织专家从具体的操作讲起,不只谈理论,甚至“一对一”开展指导工作,对存在“坐在门口懒得动、混着日子等退休”行为的人员,建立帮扶“红黑榜”,并建议受帮扶院校实行惩戒,在学校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

(四)建立相互协商的跟踪反馈平台

为受帮扶院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更多优质资源,针对受帮扶院校教师和学校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的形式聘请专家进行线上线下指导(Advising),同时在科研培训、教学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共享资源库。由受帮扶院校提出需要帮扶的项目,帮扶院校作为“答卷人”,项目完成后反馈指导效果(Feedback),共同推进学校发展。比如,针对省级教学资源项目、省级师资培训项目,通过设立相应帮扶项目等措施,推动结对帮扶的双方院校合作共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利益共同体。

三、项目制下结对帮扶的实施路径

从科研的要求出发,开展以项目为抓手的项目制帮扶,即把正在推进的工作打包成项目,根据项目设计行动方案,对照行动路线设计指导思路,按项目内容派出指导专家,以项目完成为预期目标,根据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整个过程以“指导与反馈,讲座、培训与项目相结合”为原则,以“为什么这样做”激发老师自悟为出发点,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反馈意见、修改,再反馈、再修改,循环往复,直至达成目标。通过这样的过程,切实提高教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制是进行“软实力”帮扶的重要载体,针对高职院校和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特点,选择了“创新强校”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项目,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分阶段进行指导,最终在实践指导中提高教师的“软实力”。

(一)以“创新强校”实施为突破口,促进受帮扶院校办特色、提质量

1.协助进行“创新强校工程”的规划。协助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受帮扶院校的需求,通过派出专项工作组,为受帮扶院校在创新强校项目的确定和实施措施等方面提供指导,突出学校特色。专项工作组到受帮扶院校开展讲座,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或者通过网络,在方案撰写过程中指导受帮扶院校准确把握创新强校工程的内涵,对规划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协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提出激发办学活力的新思路,从整体上指导受帮扶院校制定出切合学校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

2.指导“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通过实施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协调项目实施进展,跟踪项目实施情况,选派指导专家,对相关项目进行辅导、评审和鉴定,帮助受帮扶院校搭建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指导构建体现创新强校特色的创新项目,明晰各个项目在不同节点应完成的“规定动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有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受帮扶院校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出标志性成果。

3.指引“创新强校工程”的验收。根据受帮扶院校的需求,指导创新强校工程年度考核、中期考核材料的撰写。每年选派专家对受帮扶院校进行创强验收指导,提出材料撰写的框架和思路,对中层干部和撰写人员进行培训。对受帮扶院校的考核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包括网页设计、如何收集佐证材料等。

4.形成“创新强校工程”的经验。在“创新强校工程”完成过程中,以项目为纽带,形成“确定项目结合工作实际、实施项目锤炼队伍、完成项目提升素质”的帮扶经验模式。受帮扶院校把实际工作转化成项目,负责创新强校工程项目的选择,帮扶院校积极提供帮助,如优化内容、调整结构、提升高度等,受帮扶院校根据意见进行完善,从而领悟出撰写材料的具体思路;实施过程中,受帮扶院校根据需要提出改革的思路,完善相关制度,跟踪项目的进展和效率,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申报相关课题,撰写相关论文,推进相关改革,形成相应的工作模式;验收时,帮扶院校指导教师把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提炼,做到好记、能推广。

(二)以人才培养的载体建设为核心,指导受帮扶院校建内涵、谋发展

主要从新专业申报、专业群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一是指导材料的撰写,保证材料真实、完整;二是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指导形式多样化;三是层层把控,以提高教师“造血”能力为目标。在指导之前,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指导意见。经过沟通后,要求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修改。根据第二次修改情况,继续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材料符合要求为止。修改意见能够帮助撰写人员明白修改的原因,看出原来材料存在的不足,让撰写人领悟到修改的逻辑,从而提升负责人自我“造血”的能力。

1.指导新专业申报。为保证国控新专业的申报质量,使受帮扶院校顺利通过省评审专家的评审并获得教育部备案,对受帮扶院校“新增国控专业”申报材料进行指导,提出比较详细的指导意见,每次意见都有助于对材料的“打磨”和完善。

2.促进制度完善。帮助受帮扶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

3.指导专业群建设。选派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到受帮扶院校指导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在疫情防控阶段,以网络指导为主。

近三年,我们专门针对受帮扶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在材料指导、人员写作能力指导等方面通过线上线下进行专门辅导,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每个学校至少有一个专业群被立项为第一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与项目负责人点对点的指导效果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三)以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为重点,推进受帮扶院校建团队、出成果

1.找抓手,谋合作,共同推进。根据受帮扶院校教师队伍的具体情况,以项目为依托,指导主持人和主要骨干建设有自身特长、有明确研究方向、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科研团队。根据问题设立项目,找到项目负责人,由负责人牵头组团,临时组建科研团队。帮扶院校派出指导教师参与团队工作,根据目标分配任务,明确任务完成的时间安排。团队负责人建立QQ群、微信群等,跟踪项目进展,收集相关信息,反馈完成进度。[5]同时,根据教师的短板和受帮扶院校的需求,开展任务驱动式的线上线下教师培训,每次培训均取得积极反响。

2.补短板,抓重点,以点带面。针对受帮扶院校科研能力普遍较弱的特点,选派专人帮助受帮扶院校开展校级项目、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省教学改革培育项目建设。帮扶团队采取项目化指导的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参与受帮扶院校科研项目研究,推荐科研专家参与指导受帮扶院校课题的申报,并结合申请书的撰写进行逐一反馈,以项目带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提建议,立规矩,制度激励。帮助受帮扶院校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如帮助受帮扶院校制定课题、艺术作品、论文的级别认定,完善科研业绩考核办法等。根据受帮扶院校教师队伍的具体情况,从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提升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推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受帮扶院校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四、对结对帮扶工作的反思

结对帮扶工作需要长远安排和规划,分阶段设计目标,制定帮扶措施。接到帮扶任务后,要积极进行分工,选择最合适的指导人选,落实时间节点和责任人,采取现场指导、网络指导等形式,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反馈意见、再三修改,直至达成目标。以“盯紧每件事、每件事盯到底、必须盯出结果”为目标,打通帮扶最后一公里。

(一)把实际工作转化成项目是帮扶工作推进的关键

将实际工作转化成具体的项目。帮扶工作不能把常规工作、日常工作作为帮扶的重点,而要以创新办学机制、优化专业建设、提升师资水平等为主题,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发展等方面建立共建机制。根据主题,把针对受帮扶院校开展的工作打包成项目,重点以项目为中介,建立新机制,加快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群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等。明确帮扶工作的重点后,可以按工作要求打包成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实现工作目标,从而带动整体发展。

重点工作要转化成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的指导需要更加精细化,如教学改革的指导,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与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这一过程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部门、专业和教师,需要多次沟通指导,派出不同人员进行帮扶。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应提出具体目标,如助力受帮扶院校力争在三年内获得一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立项一个品牌专业等。根据既定目标,反推工作内容,这样才能高质量完成项目。

将工作的侧重点转化成子项目。帮扶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是无法深入参与的,但可以把培养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打包成项目,通过增强教师指导能力让学生受益,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

(二)双方共同参与并落实是做好帮扶工作的核心

成立项目共建与推进小组。为确保项目落实,每一个项目都需成立项目共建小组,双方各设一名负责人,负责协商协调和推进项目的相关工作。可以根据项目需要,选择合适的成员和指导者负责后续跟进。

双方吸收教师合作做项目。加强对帮扶工作团队与受帮扶院校的深入了解,采取符合受帮扶院校特点与优势的措施,吸纳受帮扶院校教师参与高层次的项目,加快受帮扶院校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提升速度。

双方派人挂职学习和指导。根据受帮扶院校的要求,接受受帮扶院校派人来帮扶院校短期挂职或跟班学习,全方位学习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帮扶院校定期派人到受帮扶院校定点帮扶,共同分享各自优秀的办学经验。

(三)以子项目组建帮扶分队是有针对性帮扶的突破点

为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除了帮扶队长不变以外,其余的帮扶队员都是根据项目的需要临时组建的,项目完成后队员自行解散。这种分项目帮扶的形式,容易突破难点,双方人员更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施质量。一般来说,很多项目涉及不同的专业和部门,需要不同的人参与。为减少沟通、协商的困难,可以对项目进行分类,将每一个类别打包成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一名负责人,由子项目负责人统筹项目的开展。总负责人把握总体的进程,跟踪子项目负责人工作开展的情况,帮扶队长在校级层面负责沟通、协商,根据需要提供专家进行项目指导。以总项目为突破点,子项目为关键点,分块联合,既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也提升了项目完成的效率,教师又得到了锻炼和指导,最终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四)“线上线下+专家”等多种指导方式是提高帮扶效果的捷径

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师资培训。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利用多种资源,帮助受帮扶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平时,教师很难在上班时间集中培训。采取线上培训后,可以在晚上、周末进行培训,且尽量安排在不影响大部分教师的空闲时间,控制好每次培训时间(如尽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这类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某项工作或任务进行的,效率很高,效果特别好。

根据不同项目聘请专家进行分类指导。根据项目开展的需要,聘请其它高校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人才到受帮扶高校提供指导、服务。[6]同时,根据受帮扶院校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如指导开展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专业群建设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介绍受帮扶院校到其它学校学习,共同提升办学水平。

(五)以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参与是帮扶工作完成的重要保证

帮扶队员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干劲。其次是有能力,一般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具备指导能力。再次是有反馈,及时跟进项目进展,及时提供指导,及时公布完成情况。最后是有考核,项目完成后,对参与指导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再参与指导。全体帮扶队员以“四有”和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计较报酬、无私奉献,在指导受帮扶院校提升科研能力等方面竭尽全力、认真履职、主动作为,这种精神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基础,也是推进帮扶工作不断深入的不竭动力。

总之,结对帮扶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打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除了要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也需要解决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能让这种不平衡在“扩大—缩小—再扩大”的交替反复中常态化。[7]结对帮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进一步优化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围绕提升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强校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院召开“创新强校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强校的制度安排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大理学院人才强校战略稳步推进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