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媛 蔡兆培
(1.凉州区和平镇九年制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2.凉州区发放镇双树中心小学,甘肃 武威 733000)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以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教育指导这一教学方法虽然不会让学生产生过高的压力,但也无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新课改教学环境中,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主动做好教学创新,利用情境教学法这一具有多元性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逐步夯实自身的学习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一方面,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其学习难度及压力;另一方面,它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分析教学现状,很多教师会在新课程教学思想的驱动下主动进行教学创新,在课堂上也会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教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创建教学情境,所营造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不理解情境中的一些要素,从而产生较强的学习抵触性,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所创造的情境并不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只是为了创建而创建,学生在情境中并不能够产生愉悦感,学习动力也就无法提高,进而导致学习效果无法提升
数学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很多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相关联的情境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其中很多知识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也有体现,如加减法计算、位置、钟表、人民币等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运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薄弱,且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所以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地表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见所以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创建与生活有关联的情境,在生活与知识相互交织的状态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但是在创建生活情境时,教师也要遵循以下两大原则:第一,贴合性原则,即所创建的情境一定要贴合学生的真实生活,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或最近发展区;第二,合理性原则,即所创建的生活情境一定要合理,并能够有效展现数学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在内容与情境冲突的状态下开展学习活动,产生较高的学习压力
以“认识钟表”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不引入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询问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小朋友们的家里肯定有一个物品可以帮助你们认识时间,那么这个物品是什么呢?”学生会快速地给出回答:是时钟或者是钟表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钟表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有圆圆的表盘,也有方形的表盘,小朋友们会不会按照表盘中的数字读出时间呢?”而后教师在黑板上或借助PPT为学生展示一组钟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读出表盘上所表示的时间在生活情境的渗透下,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数学课堂中,从而对知识进行循序渐进的理解而对于本堂课的一些重点知识,如不同时间的表述方法,教师可在之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并引导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生活化小活动,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由一名学生画出一组表盘,另一名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对表盘中的时间加以描述,在生活与教学相互交织的状态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教师一定要保证情境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低年级的小学生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并且,低年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要大于理性思维,即在面对一项活动时,其会下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参与活动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童话故事引入数学问题,并且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教学情境,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通过童话故事展现出来,既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将某一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童话故事展现出来,学生就能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下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思维想象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对活动产生兴趣,那么学习主动性就会相对较强,但若学生对活动无法产生兴趣,即便有教师的引导,所收到的效果也会不理想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情境教学中融入趣味化的元素,利用这些元素对学生形成直接的刺激,让学生能够主动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可创造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达到理解状态后,教师可在白纸卡片中随机写出1~10的数字,之后将这些卡片随机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其围成一个圆圈,绕着教师行走,处于圆圈内部的教师带领学生唱儿歌,并随机喊出一个数字,听到这个数字后,学生需要快速地做出反应,与周围同学组成一组,且同组学生身上的数字运算后所得出的结果要与教师所喊出的数字相同例如,教师喊出了6,那么携带数字1,2,3的学生可以组成一组,携带6,1,1的学生也可组成一组,前者可通过加法计算得出6,后者可通过加减混合运算得出6没有成功组队或组队后无法计算正确结果的学生视为淘汰这一游戏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运算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为其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助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创建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中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主要方法所以,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能过于注重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而要发挥教学手段的教育意义,避免产生本末倒置的教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较强,对于很多知识能够达到表面理解的状态教师在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不能单靠教师的讲解,因为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收获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采取互动性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借助问题这一线索逐步深入对知识的探究
例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的桌子,每一张课桌都有4条边,那么其中两条边相交的这个位置叫什么?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学生会给出答案“桌角”使用相同的方式,教师可以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一些角,如墙角、书角等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刚才大家看到了很多角,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角到底是什么呢?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适当地对角的概念加以总结接下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让学生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并知道三者之间的区别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驱动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连贯情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多个不同的情境组合开展教学活动,而这样一个完整的情境系统被称为连贯情境在小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不能在一堂课上只创造单一的情境,而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内容难度的高低等,适当调整情境的形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但在融入多个不同的教学情境时,教师也要做好调配,避免情境之间出现冲突,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客观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克与千克”这一部分内容时,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创建游戏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的后期,教师可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抓住知识的本质,理清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的连贯情境可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构建迁移性的教学情境,在知识有效迁移的状态下,在知识彼此更替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乘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计算加法算式:2+2+2,4+4+4+4,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组算式的结果分别为6和16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如果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描述这两组算式,应该怎样表达?经过简单的思考,学生会给出各种不相同的答案以第一组算式为例,部分学生会表述为“2加2加2”,部分学生会表示为“3个2相加”当学生给出这一答案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入与乘法相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2+2+2=3个2相加=2相加3次=3×2如此一来,学生既复习了之前学习过的加法知识,又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有效缓解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加深了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完善了个人的核心素养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创建实践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解完“有余数的除法”后,教材中会涉及一个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教师可提前将这一部分内容打印下来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图片剪下来,并尝试拼各种图案当学生拼完图案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复述自己的拼接过程,以及对于图案的操作,如平移或旋转这样的操作方式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其感受数学的逻辑美与对称美再如,讲解完“位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描述班级中学生的座位,通过实践的方法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
小学生虽然学习能力不高,但是其思维相对活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对于相同的知识点也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思路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创建合作情境,让学生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时,教师便可让学生3人一组,自行选择一个物品,3人分别从这个物品的正面、左面及上面进行观察,描述自己所看到物品的样子,并尝试画出其正视图、侧视图与俯视图而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一小组学生画出的图案判断物品的样子,从而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为学生下一阶段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情境教学法推动数学教育工作,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趣味情境、问题情境等不同形式的情境中,从多元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学习持有较高的兴趣,逐步深入数学实践,促使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