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与学校社会工作新机遇
——以天文科普课后服务为例

2022-11-08 05:10缪姝涵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天文科普双减

缪姝涵 顾 辉

(南京理工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对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学校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之一,“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现实需求为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领域和新机遇。

一、学校社会工作契合“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新需求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脱嵌”处境

《中国社会工作》曾举行关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价值、体制模式优劣在哪里?”的圆桌讨论,会议认为:在“两法”大背景下全国学校社会工作呈零星散发状态,并没有得到制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五位学者提出,虽然学校社会工作在一些地区有了实践经验,但仍然未获得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体制层面的“认可”和“接纳”。这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项目结束后就消失的情况,使得社会工作处于“脱嵌”状态。这种处境是长久以来学校社会工作一直面临的问题,“双减”政策出台,为学校社会工作打开了窗口,正如王思斌教授所言:“重视未成年人的社会性成长,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十分重要。”

(二)国内学校社会工作研究需要新开拓

2021 年11 月,笔者曾以“学校社会工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共检索到论文376篇,这与以“社会工作”为篇名检索到的21186 篇论文相比,数量仅占1.78%,说明单从研究数量上看,学校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即是薄弱环节。分年度看,发表论文最多的年份是2015 年,共计34 篇,其次是2012 年,共计33 篇,2013 年为28 篇。而近几年的数据,2019 年为21 篇,2020 年为18 篇,截至2021 年11 月底仅有6 篇,数量呈逐年下滑之态势。这说明2012 年至2016 年是国内学校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小升温阶段,而自2017 年起至今,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学校社会工作研究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呈下降态势。

再从研究内容上看,以“学校社会工作”为篇名的376 篇论文主要涉及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与留守儿童服务及校园欺凌介入、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资助管理、域外学校社会工作介绍等相关主题,其中近80%论文的研究指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在高校的应用,中小学领域较少,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以及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等方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个问题:① 学校社会工作研究一直以来在国内关注度不高,近年来还呈现出日渐式微的研究态势;② 国内已有学校社会工作研究的热点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小学领域研究较少;③ 国内中小学社会工作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困难学生,以绝大多数成长与发展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极少。

(三)“双减”催生学校社会工作新需求

2021 年7 月,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其总体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为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其中课后服务成为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新领域。

1. 国家层面“双减”工作目标及课后服务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试图通过“双减”政策的快速落地与强势推进,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得到全面规范。

针对课后服务,《意见》要求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同时,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可见,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落地、学生回归校园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实现方式,其行业需求具有政策刚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供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保证课后服务时间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学校社会服务打开了时空通道;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学校社会服务提供了展示舞台;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学校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总之,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新机遇、拓展了新领域。

2. 省级层面“双减”工作实施及课后服务需求

国家“双减”的政策文件印发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闻令而动,对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指导、规范和部署。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以江苏省为例,作为国家政策的落地举措,江苏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并明确规定:课后服务范围扩大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对象扩大到每个有需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后,确保做到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学校每周5 天都要开展不少于2 小时的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课后服务要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和学校实际,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课后服务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高校优秀学生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江苏既是教育大省、教育强省,同时也是教育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省份之一。从江苏省出台的实施意见可以看出如下几个特点:① 反应快,“双减”政策7 月份颁布后,江苏8 月初即出台实施意见,显示出加快推进的决心;② 覆盖面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显示出加快推进的力度;③ 要求高,每天开展不少于2 小时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显示出加快推进的质量。

3. 试点城市“双减”工作落地及课后服务实践

《意见》在工作原则中要求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作为全国9 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江苏省南通市,迅速成立了市级30 个部门和10 个县(市、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参与的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南通市《实施意见》及31 项配套政策、工作方案,形成“双减”工作“1+X”整体方案及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合理补助机制,以小学每节课70 元、初中每节课80 元标准发放教师课后服务补助;将“双减”督导工作列为2021 年下半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出台了“20 条50 项”督导评估细则,以督促“减”,以评提质。2021 年秋季学期南通市已先行先试,以“课后服务”缓解“后顾之忧”。100%小学开展“5+2”课后服务,100%初中提供夜自习服务;全市参加课后服务及夜自习服务的学生占比96.58%、教师占比97.39%;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全员参与“慧学南通”线上课程资源开发,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线上答疑平台。

作为国家级试点城市和基础教育强市的南通市,对国家和省级要求落实迅速、措施有力,且该地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较高,试点效果值得期待。与此同时,对学校所提供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和特色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

二、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痛点

“双减”之后,学生必将更多回归校园,从而倒逼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和覆盖面,但显然,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并非短时间所能开发和提供(有良好基础的学校除外)。可以预见,短期内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可能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痛点。

(一)多数中小学校目前所能提供的课后服务可能仅会停留在补习辅导与答疑较浅层次

由于政策推动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对于尚处在暑假期间的大多数学校而言,缺乏充分准备,目前所能提供的课后服务与“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的要求可能会有较大差距。

(二)多数中小学校依靠自身力量开发和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能力可能不足

长久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小学语、数、外等“主课”师资配备受到普遍重视,而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小学科师资配备普遍薄弱,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在“双减”背景下仅依靠中小学校自身力量开发和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能力可能不足,需要高等院校、行业学会、专业人士、相关企业的关心与支持。

(三)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在新形势下亟待提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教育事关人才培养和国家未来,“双减”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需要更多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尽早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形成人才战略优势。而目前从整体上看,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生科技与信息化等方面的能力素养需要大力提升。

三、天文科普课后服务探索及裸眼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一)天文科普课后服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观测,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人类自古以来就对浩瀚星空充满无限遐想,天文观测则是青少年感兴趣的科普话题之一,也是培养青少年科技探究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当代中国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点燃了青少年探究浩瀚宇宙的热情和激情,天文科普课后服务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以江苏省为例,根据2021 年1 月江苏教育事业统计快报,截至2020 年底,江苏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402 所(其中小学4144 所,初中2258 所),在校生835.08 万人(其中小学生580.82 万人,初中生254.26 万人),从数量上看,可能选择天文科普课后服务的学校和学生基数较大。与此同时,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21—2022 学年全省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所有12 项竞赛中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等5 项科技类竞赛项目,天文学在5 项科技竞赛项目中均可有所展示。可以预见,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的持续拉动,在江苏省域各地开展天文科普课后服务市场需求会较为旺盛,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社会服务的空间。未来,如果依托信息化平台,整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采用跨区域、多机位、群互动等形式,将可能提供更大范围的全方位远程观测、学习交流等服务。

(二)天文科普课后服务的产品形态

天文科普课后服务的产品形态预计为两种:一是天文科普课后服务课程;二是基于课程的进校课后服务。课程开发应与中小学生学龄特点和学段相匹配,符合学生的认知阶段和认知特点并与学段相对应。课程开发的方向为:运用最新裸眼VR 技术,采用视频+直播方式,将天文知识技能、工程实践、探究式学习、情感和视野进行整合,纳入学校学习场景,促进中小学生天文知识普及、科技领域的兴趣激发,以及科普实践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凸显“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课后服务的目的为:服务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将课程提供给有需要的中小学校,并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实践。

(三)裸眼VR 技术在天文观测中的技术优势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现代VR 技术应用领域广泛,通过声音、画面全面感受气氛,让人身临其境,空间感、距离感更有层次,适合模拟天文观测环境。裸眼VR 技术将克服VR 技术佩戴设备的弊端,打造一个全沉浸式体验空间,让体验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假难辨的虚拟世界,带给人们更深入的视觉沉浸,因而更加适合天文观测类科技项目。今后可以将此技术应用在模拟天文观测环境中,提高天文科普课后服务的趣味性和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

四、天文科普课后服务的实践机制

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课后科普服务引入裸眼VR 技术需要系统化的运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社会工作视角介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把握服务的提供机制、服务对象的甄选机制等关键环节。

(一)服务的提供机制

针对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种提供机制。第一,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社会工作者成立项目组,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配合有经验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课后服务项目申报,争取资金保障。第二,提供公益性服务。有计划组织社会上的专业人士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系统培训后分层分类开展进校园科普服务。第三,引入市场化服务机制。打造专业天文知识团队,积极吸引优秀社工人才加入,通过提高课程服务质量,加大课程推广等方式,实现天文知识的普及以及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服务对象的甄选机制

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针对不同人数规模的课程甄选机制。根据所得结果,可以分为整班制、兴趣小组制或个别辅导等情况,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对课程内容做个性化设计和普适性调整。

五、天文科普课后服务面临的挑战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新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新的学校社会工作方式,裸眼VR 技术支持下的天文科普课后服务仍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和服务对象认可两方面严峻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和方式。

(一)专业技术的培训

随着天文科普的范围越来越广,开设学校越来越多,对掌握专业天文知识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多年来中小学对天文科普重视程度不高,掌握天文知识的专业人士较少。为了确保授课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授课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遴选,此时就需要对从事授课的社会工作者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以便课后服务达到更好的效果,并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二)服务对象的认可

天文科普相较于其他学科课程而言,“双减”前在学校内开设较少,部分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天文科普存在的必要性和接受度还有待观察。在此条件下,课程开设初期可能存在一定的观望情绪。因此,当前重要的是让服务对象了解,在“双减”大背景下,天文科普不仅适应了政策需求,更是为中小学生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良好渠道。

六、学校社会工作配合“双减”政策落地的优势与展望

(一)以“驻”为基础

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性让许多偏远地区对学生的教育远远要落后与城市,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也远不及发达地区,当专业人员不足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便可以发挥作用,介入乡村学校,为学生带来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在一些已经设置岗位或者形成派驻学校社工项目经验的地区,要顺应“双减”,强化社工岗位和驻校社工对“双减”的认识理解,形成与学校整体工作思路配套的理念、方法和工作计划,重点做好课后服务的专业支持,做好校内外资源整合,服务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对于未设置岗位的地区,则可以选择“嵌入”学校外围生活,例如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些则需要政府支持或与相关部门合作,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

(二)以“爱”为方向

对学生来说,社会工作者开展的各类问题辅导、危机预防、成长教育活动都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出台,学生选择与社会工作者接触的机会变多,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服务学生。同时,学校社工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亲切感,在培养类似天文科普的兴趣方面,学生的接受度更高。

对于老师和家长而言,学校社工为教师赋能,引导教师用多元的发展观培养孩子;学校社工与家长沟通交流,有利于达成理念共识,改善家长担心“双减”后孩子落后的焦虑,引导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业余生活中去,增加亲子沟通和联结。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国家重视教育行业的体现,就目前而言,关于“教育是否影响社会阶层”这一问题存在许多的讨论。更有学者认为目前产生的阶层固化现象是一种现实也是预警,社会流动率并没有降到最低点。学校社会工作在“双减”背景下可以促进教育的流动,加大文化知识的传播,不单单是天文科普进入学校这种途径,还有更多机会等待被发掘。

猜你喜欢
天文科普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普达人养成记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群“玩”天文的痴迷少年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