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 钱明明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400)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减轻学生负担的具体要求:一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三是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意见》彰显了我们国家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心与力度,一年来,随着“双减”工作的不断推进,带给义务教育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作业、校外培训,而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生态。让“双减”成为常态,必须由彰显“双减”政策精神的义务教育教学体系支撑。基于此,我们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与育人质量提升研究”为契机,开展了“双减”背景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与经验,供各位同仁参考。
南通被列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后,我们在率先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双减”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中深刻地认识到:“双减”不是应景式的“运动”,而是以“小切口”推动的一场“大改革”,是观照影响教育内外要素的系统性改革,是不达目的誓不收兵的综合性改革。在这场改革中,“减负”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聚焦国家“双减”政策的价值取向,坚持把“双减”与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联系起来,奉行“双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的思路。
尽管学界对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不同看法,但从“教育质量”到“高质量发展”,其突出之处就在于强调“发展性”。发展意味着“纯内在的前进运动”,即指向内部的、流动的、向上生长的积极状态。最能体现其“纯内在的”,则是教育对象——人的发展性。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服务于人的这种“发展性”。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做题、会考试,而没有在“成人”上产生从内部发生质的变化,这种教育就谈不上有质量,更遑论高质量。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人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前提。正如褚宏启教授所说,只有“双减”,才能“把学生从机械作业、重复作业、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纸上功夫、唯分数、唯升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双减”政策的核心是要破除教育的短视化和功利化取向,有效释放被“填鸭战术”“题海战术”所挤压的时间,为学生“发展性”构筑出新的“时空”。“双减”政策的常态化落实,需要以符合“双减”文件精神的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为保障,只有这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才不是一句空话。
正是在厘清了“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相同而行关系的基础上,南通市周密部署、系统谋划,将“双减”工作写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列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制定出台全市双减“实施意见”及45 项配套政策和工作方案,完成区域“双减”工作政策的顶层设计。这些地方政策的系统化设计,是形成“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前提条件。正是基于教育政策的系统谋划、主动作为,南通顺利实现全国地级市第一个出台实施意见、第一个成立监管机构、第一个建立双减监管和服务平台、第一个发放教师补助、第一个达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的试点城市等“五个第一”。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双减”工作初步呈现了“五少五多五高”的成效:一是学生作业少了,精题精课多了、教学质量高了;二是社会培训少了,育人资源多了、学生综合素质高了;三是教育焦虑少了,成才路径多了、学生健康指数高了;四是家长负担少了,亲子陪伴多了、群众满意度高了;五是校园安全问题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多了、立德树人成效高了。
哈耶克曾说:“每一种社会秩序都建立在一种思想观念之上。”社会观念在不同文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的起源和变迁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同样会发挥着这种关键性作用。因此,有关教学的观念性体系是义务教育教学体系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研究,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加强对“双减”的理解与认识,认清国家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双减”之意蕴与本质,并由此转化为处于义务教育教学体系先导地位的观念性体系。那么,何谓观念性体系?孙绵涛在定义“教育观体系”时提出,教育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在这种认识中,有对各种教育的认识而形成的教育观,我们把由这种教育观所组成的体系称之为广义的教育观体系;有对整个教育或不同教育的一些共同问题或基本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观,我们把这种教育观所组成的体系称之为狭义的教育观体系。从狭义教育观体系而言,他所谓的“共同问题或基本问题”主要有四方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以及“作用结果如何”,与此相对应的是“本质观”“价值观”“实践观”“评价观”。据此,我们形成了由“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实践观”和“教学质量观”等要素构成的丰富的观点群,这些要素结构体系即为“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观念体系。
我们对于“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实践观”和“教学质量观”的提炼,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文件的精准把握与贯彻落实,二是教育理论的深度研讨与实践指导,三是区域教改的整体推进与总结反思。通过教学观念体系的重构,为“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建构提供学理支持。
“双减”政策聚焦学校教育主阵地,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因此,我们把建设学生乐于回归的学校系统主阵地作为教学体系建构的重点所在。从学校教学运行实际情况出发,从课程、教学、作业、评价和管理五个子系统构成建构新教学体系。
《意见》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要制订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基于政策要求,科学定位、统整优化学校既有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重构学校教育课程供给体系,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实施水平同时,建立完善学校课后育人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我们要求每所学校都要研制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方案,在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上涉及学业辅导、艺体训练、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开学前将课后服务安排一览表向家长公布,供学生选择。各校应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强化基础性学习,加强作业辅导,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增加拓展学习空间;对部分学有困难学生,“点对点”提供辅导;严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全市全面实施“一校一品”“一生一运动项目”“一生一艺术特长”体育艺术素养提升工程,挖掘各类教育资源,让课后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充分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依托社区教育中心、校外辅导站等平台,充分发挥关工委、“江海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服务。我们还出台了《公开招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办法》,首批审批准入资质齐全、行为规范、信誉度高、无违法违规记录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40 家列入准入校园课程目录,供学生自主修选。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落实“双减”工作的根本之策。我们突出“生为主体、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在全市推进“立学课堂”区域课改,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绿色评价体系,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课改现场会,引领课堂回归“立德树人”、回归核心素养发展。我们重视新颁课程标准的落实,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在技术世界中教学”改革理念,开发课堂信息采集系统服务课堂教学决策,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打造智慧课堂,提高教学活动的精准性、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交互的多元性、学习场域的多样性等。
树立科学的作业观,以“作业促进学生发展”思想为引领,推行作业与课程改革、课堂同步改革,重构学校学生作业体系。推行作业四精四必,“四精”指学生作业要 “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四必”是指教师要做到“有练必躬、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让学生练的,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发给学生做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收上来;收上来的作业必须及时批阅;批阅的作业必须认真讲评,真正让学生精练、有效练,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鼓励教师面批作业,每天各科作业面批率20%左右,每周实现全覆盖。修订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从今年起,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需提供上一年度作业布置清单、教师自练自做作业本以及班级学生作业本作为评审佐证材料。开发与应用学生作业精准采集、分析、智能推送系统,提高作业的精准性。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优化作业批改途径,形成区域、学校、学科学生作业体系。
遵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基本原则,我们从“为了促进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理念出发,从“教师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两个维度构建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评价”,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通过述评情况考核教师教学情况。“课堂教学评价”,进一步运用《南通市中小学立学课堂评价表》,开展教学观察、分析与诊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于视频的立学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对教学行为进行定量分析。
如果缺少有效的教学管理,便很难出质量、见成效。为此,我们着力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区域层面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订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我们出台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推出13 条具体提质举措。比如,加强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每个学校建成1 个以上的学科育人示范项目。全市推进常态化巡课视导、学科组集体教研、备课组互学评议机制,全面跟踪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情况;组织开展市域视导评估,对学校“课程开设情况”“立学课堂推进情况”“作业管理机制建设情况”“学校课后服务情况”评估等,以评价助推“双减”政策落地。
为了确保“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顺利开展,我们健全组织,强化责任落实。由南通市教育局牵头,建立“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计划、资源统筹协调、项目督导。工作小组根据建设内容按时序安排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优化资金配置,提高投入效益。对经费使用进行绩效评估,确保经费用在实处,用到好处;建立协作机制,确保多元联动;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制度,形成双轮驱动的项目建设态势,使行政决策、理论解释、教育实践之间形成互动态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三大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质量监测机制。南通市坚持素质教育评价导向,完善市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实施常规而稳定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开展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基于数据的质量改进行动,提高教育教学的精准性;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使综合性、多元性、形成性成为学生评价的常态。二是建立研训服务机制。南通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加强对校长、教师进行“双减”理念、策略、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系列化培训;建立“价值领航、问题导向、深耕基层”的区域教学研究联动机制,开展以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教学研究;突出基于现实教学问题的校本教科研机制建设,建立优秀教科研成果展示推广制度,提升区域“双减”工作含金量。三是建构家校共育机制。南通市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经过一年的努力,南通“双减”试点工作实现了“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有效减轻”与“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齐头并进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对照中办40 号文提出的“1 年内有效减轻、3 年内成效显著”的目标,持续做好各项试点工作,不断建构与完善“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力争“双减”工作成效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