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晔
(南平市第一医院脑电图室,福建 南平 353000)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主要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累及脑膜或者脑实质,是一种小儿急性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会引发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但也有个别患儿会发生后遗症,如瘫痪等[1]。儿童血脑屏障与免疫系统发育并不完全,一旦救治不当或延误均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甚至致残、死亡,因而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意义[2]。现临床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技术较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方法对年龄、意识等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敏感性较好,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有着成像清晰、分辨率高的特点,目前国内对于脑电图的研究较少。大脑神经细胞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陈代谢就是脑电波,脑电波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果。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其记录下来的就是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产生的结果,该结果会被细胞内外环境所影响,更会受到丘脑间-中脑网状结构影响,可将大脑神经细胞功能情况直接显示出来,将其用于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脑电图显示的异常脑电图活动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均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不足。为分析最适合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方法,现进行以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为病毒性脑炎300例患儿的临床数据资料,均已完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检查。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伦理编号NPSY202208002)。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急性与亚急性发病。③有着典型脑实质受损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④经脑脊液检查显示结果正常或者白细胞轻微增高。排除标准:①颅内感染性疾病。②颅内占位与脑血管疾病。③自身免疫性脑炎。④先天性脑结构异常。诊断标准:符合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患儿173例、女性患者127例;年龄最小0.7岁,年龄最大11岁,平均年龄(5.85±1.22)岁;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111例、中型病毒性脑炎患儿114例、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75例。
1.2 方法
1.2.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检查前安抚患儿,确保患儿处于安静状态,选用诱发电位仪,将记录电极放置在患儿颅顶中央,参考电极则置于同侧耳后突出部位,经隔耳罩对双耳进行极性稀疏短声刺激。将刺激频率、带通、波形叠加、分析时间分别设为10 Hz、100~300 Hz、1 024次、10 ms,每只耳朵测试次数>2次。刺激强度为80~100 dB,对侧则通过40 dB白噪声进行掩盖,将重复性较好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图记录下来,同时对波形的成分与形态进行观察。
1.2.2 脑电图 检查选视频脑电图机,按照国际1020系统对头皮电极进行放置,检查方式为单极、双极导联描记,检查时间20~30 min。
1.2.3 颅脑MRI 在进行扫描检查前患儿需进行镇静处理,选用磁共振成像扫描机检查。T1WI序列中TR、TE分别设为600 ms、15 ms,T2WI序列中TR、TE分别设为1 896 ms、100 ms,FLAIR序列中TR、TE、T1分别设为8 000 ms、140 ms、2 600 ms,DWI成像中TR、TE、B值分别设3 615 ms、128 ms、1 000 smm2,此外将采样矩阵、层厚、间距设为128×128、6 mm、2 mm。选用磁显葡胺作为增强对比剂。
1.2.4 多层螺旋CT 检查仪器为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基线为眶耳线,在此处开始扫描直到颅顶。将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层间隔、扫描视野、窗宽、窗位分别设为120 kV、160 mA、5 mm、5 mm、230×230、100、40。选用碘海醇作为增强对比剂。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 双耳Ⅲ、Ⅴ波波幅异常患儿86例,187例患儿阈值>70 dB;136例患儿ⅤⅠ值低于0.5;58例患儿的Ⅲ、Ⅴ波PL延长。同时还伴有Ⅰ、Ⅲ、Ⅴ波延长,Ⅰ~Ⅴ波IPL延长甚至有缺失;双耳Ⅲ~Ⅴ耳间差IPL超过0.4 ms。
2.2 分析脑电图检查结果 276例表现为活动背景节律变慢,其余24例患者不仅有弥漫性或者局灶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同时也有局灶性高波幅θ波、δ波,一侧或者双侧半球受累,额区及颞区最为显著,部分也出现了棘波、尖-慢波、棘-慢复合波。
2.3 分析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主要表现有脑实质的异常信号,为T2WI、DWI、T1WI、T2FLAIR高信号,77例为单侧局限病灶、39例为双侧病灶、76例为3个部位病灶、20例为脑室扩张、36例为脑外间隙增宽。
2.4 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40例患儿为单侧病灶、8例患儿为双侧病灶;病灶所处位置为基底节、额叶、颞叶、脑顶叶、枕叶,各14例、11例、10例、7例、6例;图像表现如下:进行平扫时病灶区可见片状或者点状的低密度影,一部分低密度病灶内见条状高密度影;36例患儿的病灶与脑实质界限较为模糊,另12例患儿的病灶与脑实质界限较为清晰。
2.5 不同检查法检查结果的对比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阳性检出率87.00%(261例)、阴性检出率23.00%(39例);脑电图的阳性检出率97.67%(293例)、阴性检出率2.33%(7例);磁共振成像的阳性检出率82.67%(248例)、阴性检出率17.33%(52例);多层螺旋CT的阳性检出率79.33%(238例)、阴性检出率20.37%(62例)。脑电图检查结果准确度高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法检查结果的对比[n(%)]
病毒性脑炎多发儿童,主要是指因多种病毒所导致的一种颅内急性炎症,当病变处于大脑实质时,则为病毒性脑炎[4]。儿童时期因免疫功能发育并不完全,神经系统极易受到病毒的入侵,进而引发病毒性脑炎[5]。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惊厥、发热、意识障碍等,通常病程在2~3周,虽然病毒感染在人体中有自限性,但极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影响[6]。因为病毒侵犯的部位与范围有着一定差异,所以病情程度也有所不同,其形式也有着一定差异[7]。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但是也有个别患儿会出现一些后遗症,例如继发性癫痫、偏瘫等等,严重时甚至死亡。病毒性脑炎在发病初期时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只会表现出情绪变化、精神变差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很容易被当成正常表现,从而忽略了疾病。该疾病在发病的数小时、数天内就会表现出比较显著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时也会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继发癫痫、瘫痪等比较严重的后遗症,给患者的家庭、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8]。
病毒性脑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表现有着很大的不同,分析其原因与病毒类型有关。病毒分离是公认诊断病毒性脑炎最为可靠的方法,但是想要进行这种检查需要进行脑活检,大部分的患儿家属并不能接受,因此在临床中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检测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脑脊液中分离病毒特异性强,然而检出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再加上脑脊液检查是有创检查、耗时时间比较长、成本高等因素,并不是所有患儿家属都能接受。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再加上新发或不明原因病毒性脑炎有所增加,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也比较低,免疫学与血清学检测方法也存在不足。另外,这种检查方式对实验室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病毒分离常规的展开工作有着很大的难度。受标本数量或者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想要在基层医院展开有一定的难度。现临床在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时通常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各检查结果[9]。脑电图检查有着无创、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应用范围较广,并且患儿与其家属对该检查技术并不排斥,因此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病毒性脑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点是脑实质炎性改变,表现出神经细胞弥漫性或者散在性充血、渗出等,进而改变了神经元生物电,经由电极将大脑神经元生物电功记录下来[10]。该疾病在发病早期会有以下几点脑电波异常现象:①α波消失期。α波最早出现频率变慢,然后逐渐消失。②θ波期。当θ波活动时基本频率时,最早会出现在顶及中央区,然后逐渐扩散至枕区、其他导联。③δ波期。δ波期最早在额区出现,然后扩散至中央区、顶,最后是广泛性高幅δ波。④极期:脑电图作为爆发性抑制性脑的波,一旦出现极期,那么预后较差。α波为消失期、θ波期则是早期,δ波期是中期[11]。病毒性脑炎在早期阶段,中枢神经会被病毒侵犯,进而大脑皮质会表现出缺血缺氧,此时,虽然脑功能有所减退,然而组织结构改变并不显著,所以CT、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并不能检出异常,在病毒感染神经细胞之后,会产生功能紊乱情况,这时通过脑电图则可以将异常表现显示出来[12]。所以,临床在初步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时,会推荐脑电图,脑电图检查有着可重复、无创等优势,更利于被患儿家属所接受。
有研究发现,年龄越小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对脑电图检查的特异性就越低。分析其原因是年龄越小,脑神经元还处于发育阶段,导致疾病的脑神经损伤敏感性比较低。慢性病毒性脑炎患儿以及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均有着脑组织坏死、神经元死亡等严重病理改变。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症状以脑水肿为主,脑电图有弥漫性慢波改变。该疾病的发病时间越短,那么脑电图异常率就越高,随之异常情况也就越严重。相较于脑炎患儿的晚期诊断来说,早期诊断更有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电图诊断准确率在轻型、中型以及重型脑炎中均明显高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方式是通过短声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检测脑干听觉传导神经生物电活动,耳蜗到脑干及听觉通路相关部位出现病变会影响生理结构极期功能,最终经过神经电理检查显示出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方法可以敏感性的将听神经与脑干受损状况反映出来[13];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的仪器、技术在不断完善、发展,在脑部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方面来说,影像学检查技术更为直观,能将病灶所在位置等信息显示出来,然而在发病早期脑组织结构变化并不显著,所以想要在早期检测到异常有一定的难度[14];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可以反映大脑神经元异常生物电活动,其优势为客观性、操作简单等。病毒性脑炎患儿在疾病早期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当病毒入侵到中枢神经之后可让神经传导速度变慢,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脑电活动异常,病情越严重,那么脑电图检测到的异常概率也就越高[15]。弥漫性高波幅θ波或者δ波出现于重症病毒性脑炎。当中枢神经系统被感染后,病毒可直接入侵并破坏脑组织,引发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性充血水肿、变性及坏死,再加上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可改变白质脱髓鞘、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血管与血管周围的炎性反应可加重对脑组织的伤害,进而减弱脑细胞同步化电活动能力,随之产生异常脑电图,这也是脑电图在急性期呈现出弥散性高波幅慢波的病理基础。此外,脑电图异常改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疾病症状慢慢好转时,那么脑电图结果也会有所好转,脑电图结果持续异常时,尤其是局灶性异常,那么就表示脑受损比较严重。
脑电图监测是无创检查方法,可对儿童脑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准确性与客观性的显现,精准的诊断出病变部位与严重程度,效果比较明显,磁共振扫描对早期发病的患儿病变显示不是很敏感,所以诊断效果并不理想,脑电图监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可作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治疗依据[16]。脑电图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价值如下:①不会产生刺激,对机体更不会造成创伤,检查费用低,不仅利于患儿家长接受,患儿的检查依从性也较好,更能反复进行。②仪器较为普及,且操作比较方便,方便医师掌握操作技能,适用基层。③有着比较高的灵敏性,漏诊率较低,适用于疾病的初次筛查中,其检查效果高于CT及MRI。④特异性不是很高,在诊断遇到困难时,可予以平扫或增强MRI检查。
综上所述,脑电图有着可重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能尽早将儿童病毒性脑炎高峰期脑功能状况反映出来,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