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容,黎海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研究的成效无疑是用来优化课堂教学的。笔者期望通过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其相应研究,帮助大学生较好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助力大学生有效吸收思政课蕴含的立场、观点和看法;让大学生产生对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问题深度了解的兴趣;同时也让大学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逻辑思维训练;进而去除大学生不爱听思政课的消极心理,使课堂充满凝聚力与活力;最终达成大学生“大我”的政治理性,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核心教育目标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此,针对笔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文一律简称“概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负职业使命。
概论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问题,关系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全。因此,高校的思政课堂尤其需要严谨与严肃。一些教师由此偏于政治保守,造成了对待该课的教条与僵化,教学上不敢有必要的创新之举,总是按部就班,每章每节谨慎推进,结果教学负担越来越大,教学步伐越走越沉重,教学工作变得越来越被动,教学效果更是越来越差。那么,到底要不要在教学理念上有所突破?要不要“大胆打破教材体例,建构精化教学体系”?答案是肯定的,对此有鲜明的现实需求。
现阶段,概论课教材结构宏大、内容丰富且经常需要根据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两会、中央各类重要会议的重大决议及纪念性重大讲话等实施教材内容的补充更新;另,除去该课程实践课时,所剩讲授时间又很有限,如果一味依照教材体系处理教学体系,就会造成诸如进度、重难点区分度、知识更新度等一些明显的教学问题。概论课本身的思想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态度,对于不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甚至阻碍教学目标实现的落伍的教学观念实施抛弃,大刀阔斧新构教学方案,这反而是一种理性。
教育教学忌讳照本宣科,照本宣科违背教育规律,可谓敷衍懒散。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本就不能拘泥于教材。尊重教材,是尊重它的主体内容与本质内涵,但也不可以视其为丝毫不能动的一块教学磐石,那样就僵化教条了。有鉴于此,需要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打造更有针对性和精化的教学内容,突破教材静态,形成教学动态。从教育教学规律来说,一门课的教学质量是在融入了教师的智慧和个性的情况下获得提升的,只有教师将自己相关的知识优势充分地调动出来,突出理论的核心与重点,才有教学内容传输的最大化最优化效应,也才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的教学本着真善美的意蕴,维护国家大义,坚守党性原则,营造社会团结,大胆打破教材体例,建构个性化、高效化的教学体系就会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目前高校使用的是2021年版新教材,教材修订是一个系统工程,修订后的教材不可能短时间内又变化调整,具有阶段性的稳定。今天的中国,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后,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很多理论建树,教材修订虽然不断在跟进,但远远赶不上时代的步伐。2017年10月召开了十九大,最大的亮点和创新之处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且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等做了重大的调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纪念百年党建的“七一”重要讲话作为纲领性文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2021年11月召开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十九大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之一的“八个明确”完善为“十个明确”;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为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是“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这些讯息显示,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随着党的二十大的临近,概论课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具有了迫切性。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毫无疑问,只有把该门课的教学目标放进不断的知识创新中才能得以实现,教师必须主动吸收理论创新内容,构建发展的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推出了若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如宏观层面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自信”、新发展理念;微观层面的“经济新常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近年还有“精准扶贫”“六稳六保”“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适应新情况新局面而提出的新思想新举措。202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里提出了若干重大思想和论断,如“伟大建党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主题”“九个必须”“全过程民主”等。十九届六中全会又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如“十个明确”“三个时代课题”的厘定等。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或有重大的新认识新观点。由此可见,概论课教师需要随时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处理。这种逻辑处理绝对不是随意的,要根据该门课的教学目标及理论发展情况,处理好继承与创新问题,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总的原则。概论课涉及政治的严肃性,首先必须要坚守政治原则。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原则、党的全面领导及党性原则、“四个自信”体现的原则、“四个意识”体现的原则、“两个维护”体现的原则等。教学内容的改革绝不能越矩妄为,千万要注意防“右”和反“左”。如果搞教学内容改革,搞成了全盘西化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右或者闭关守旧的“去对外开放”的极左,那就是大危害了。当然,原则的坚定性是一以贯之,而不是思想的僵化、保守、落后,否则无从谈教学改革。因此,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新时代进程中,快速补进新增的科学理念与思想,打造符合治国理政新思路、从严治党新举措的先进的知识架构。没有思考的灵动,思想就会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若不能富有流动不息的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活跃思维,其理论之树也不能常青。
第二,“不变”与“变”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体系转化的大逻辑建构原则。这一原则可谓“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的子原则,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逻辑建构中的两根柱子。理解这一原则,要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将该理论体系的大逻辑进行了定性和定位。首先,厘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核心理论思想是不变的,如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梦内涵(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概论课基本理论;而“变”是指改革与开放的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新做法,涉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可集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并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军队与国防建设(内含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强军思想等)、从严治党等问题进行观测和把握。遵循理论的“不变”与“变”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原则,化复杂为简单,庞大的教材章节转变成了逻辑清晰的教材体系:由“不变”之理论思想构成一根红线引导整个课程,守住灵魂与精髓,把牢基本的国情党情世情;再由“变”来关注热点、追踪焦点、探讨难点、把握重点,进而获得概论课体系转化的科学性。此外,教者也要特别关注“国情”之不变与“世情”之变的问题,以帮助概论课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宏观格局,掌握好教学研究的大视野。所谓国情不变,指的是虽然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所谓世情之变,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与发展机遇里,我们尤其要面对动荡变革期的错综复杂与重重危机。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将“变”与“不变”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到位。
第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体系转化中应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教材只是提供体系化、全面化的内容,没有做细致的阐述,因此在讲授时必须接地气。在逻辑建构的清晰度把握好后,需要教者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体系有灵有肉。概论课本身所承载的理论体系和具体内容是党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它本身就是在告诉概论课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善于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现实问题对接起来,思政教育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因此,概论课教师切忌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尤其不能脱离实际进行“主观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结合要突破传统的单向式案例教学法(如仅仅做一种举例说明,仅能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理论),应形成感性与理性的双向思维流动,由理性牵引感性,又由感性提升理性,即通过“理性的感性化+感性的理性化”两个思维路径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获得感。因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290;同时,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由于自然的真理“躲藏”在事物之中,因此唯有人的“思想”而不是“感觉”才能获得真理[5]。
第一,精华提取法。遵循上述转化原则,对概论课教学内容要进行更为科学的取舍处理,首要是“精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在于能提炼出有关思想精华和理论经典,彰显给学习者。如从观念层面,提炼“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引导整个课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布局层面,提炼“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从全局思维层面,提炼“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科学性;从理论创新层面,提炼“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性;从战略战术层面,提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智慧性;从凝聚力层面,提炼“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柔性管理价值;从对外开放层面,提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进性;从国际团结层面,提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文明性等等。“精华提取法”能有效化解内容多引起的教学难度,与此同时,给今后教学也留有逻辑进展与逻辑调整的空间。教学过程是一个在积淀之中不断深化内涵的过程,不断提炼该理论的精华思想,既让教者提高了专业素养,同时又进一步优化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架构,进而为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第二,人文拓展法。这是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的一种方法,即将一些重要观念、观点、思想在教学中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发散、延展,形成一个思政教育的人文大背景,最终将教学体系融入人文关怀之中。“‘为人民服务’是对政治最好的诠释,人民是最多数的公众”[6]。“好的政治”本质就是人文关怀,就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正在于“解放全人类”;也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追求是“以人为本”;又如十九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更是成了主流政治价值观。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里面有一个论断,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7],亦折射出了习近平思想饱含的人文关怀。“人文拓展法”需要教者既广闻博记、阅读经典,又关注社会、饱含责任。
第三,与时俱进法。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8]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发展时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这一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因缘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变化迅速的时代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跟进创新,因此概论课教学内容建构需要“与时俱进法”。
围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努力探寻严密的逻辑建构,力图打造一个利于学生吸收相应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理论核心、引发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实用型教学体系,正是概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本着“化复杂为精简,用灵魂做红线,以核心为主体”的教学逻辑体系建构办法,也本着“用美德引导,用心灵思考”的教学理念,形成初步的概论课教学体系整体框架。以概论最新教材(2021年修订版)为准,除了导论,一共有十四章,包括三大部分:毛泽东思想(1-4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5-7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14章),笔者将教材章节内容重组融合,形成以下“教学体系”。
针对课程总计十四章的庞大性,为使学生理清与把握理论体系脉络,采用化复杂为精简的处理方法,对教材知识系统进行了“大归纳”,也就是将分布的十四章进行整合归类,并通过有特色和有内涵的标题来对“大归纳”进行逻辑说明,见图1:
图1 概论课讲授体系“大三篇”结构图
从图1可见, 这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大逻辑结构。构思的逻辑进展是从精神灵魂层面走向具体方略方法层面,即:思想灵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前期“站起来”“富起来”的实践历练,领导集体凝聚的政治智慧(方略、方法)→迎接新时代“强起来”的挑战而不断创新所形成的理论新象(现实中的思路、设想、理论布局)。通过标题内涵化的设定,让这个结构清晰地对教材体系内容进行历时性区分和贯穿性连接。历时指的是理论伴随历史变迁的进展而完善;贯穿指的是从革命时期走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之所以在党的领导下能够由弱变强、由穷变富,能够进一步深化改革寻找新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因为一直坚持着具有人民性的美好的本质理念,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等。通过这一架构,适时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纳入该课的逻辑体系之中,并为十九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布局提供逻辑支撑。“大三篇”的逻辑结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比较细致的说明与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摆脱对抽象表达居多的教材无所适从的状态,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相关理论创新的科学性。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为了更好进入概论课教学,做好该课理论的基本定性,还可以增加一个“开篇”,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现代国情进行传递。
这里的灵魂是思想灵魂,这里的核心是理论核心。教材中包罗万象的理论内容和难以计数的观点看法不可能让教师面面俱到;从教学规律来说,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也是一大忌讳。因此,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进行精华提取,便是教学内容改革之必须。那么如何进行精华提取呢?“用灵魂做红线,以核心为主体”,正是教学体系中对“大三篇”各自的子篇做出具体安排的基本方法。
子篇之一是上篇“弥足珍贵的思想灵魂”中的四个核心思想,见图2:
图2 上篇“弥足珍贵的思想灵魂”结构图
图2的内容在教材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九章呈现。“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2016年提出的新思想,2018年版教材及时更新纳入,但纳入的章节是“五位一体”之经济部分;到2021年修订教材时,新发展理念编入第九章第三节,上升为总体战略导向,符合了教者之前的提炼高度,即不仅仅是经济思想,而是成为一种观念文化。这四个内容构成整个教学内容的红线,是整个理论体系的观念支撑,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一系列根本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思考的深浅确定重点专题,比如“实事求是何其重要”“走群众路线的双重路径”“五大发展理念下的中国问题突破”等可作为重点专题设定。
子篇之二是中篇“艰难沉淀的政治智慧”中的两大板块及具体展开,见图3、图4:
图3 中篇“艰难沉淀的政治智慧”(一)结构图
图4 中篇“艰难沉淀的政治智慧”(二)结构图
图3、图4的内容见之于教材第二、三、四、五章。对本部分知识的处理重在提取精华思想,不是感性描述历史,而是将历史融入思想之中理性讲解,从而避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存在的重合。图3是对毛泽东思想精华的抓取。毛泽东一代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革命与建设岁月,沉淀出若干险处逢生的“灵丹妙药”,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充满了政治智慧,值得领悟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理政以来更是充分彰显了毛泽东思想的现实价值。对此我们应该尽力挖掘,深度探究,抓住教学机会引导学生对老一代政治智慧的关注与喜爱。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胜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当年对以弱胜强之原因的高屋建瓴的总结,这部分思想毫不过时,其中蕴含了宝贵的理论创新精神,一直是党的领导的战略性指引,可选取精华部分做重点介绍;又如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思路,一系列社会重大关系问题是今天同样要面对的,值得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其思想智慧。本部分的重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精华,难点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利弊分析。图4是对邓小平理论精华的提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历史的误区,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时代。其重大理论突破点、重大决策制定处、重大观点所在为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富起来”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些部分的精华内容可以在总体介绍的基础上择其一二三进行深入介绍。邓小平理论精华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灵活重组教材相关内容,将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问题和“战略”问题并重讲解。
子篇之三是下篇“应变创新的理论布局”中的三个理论类别,见图5:
图5 下篇“应变创新的理论布局”结构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教材的重头戏,共包含十章,而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重中之重,视为教学体系的“下篇”。从图5可以看出,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笔者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组。重组教材知识必是在尊重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施行的,也是将教材内容纳入教师思维系统的自然之举。在对教材知识的重组中特别重视逻辑性和整体性,从“第八章”一直到“结束语”,根据逻辑需要分别进入三个部分:“以不变应万变”“用改革谋发展”“施开放赢世界”。“以不变应万变”意在说明这部分理论的稳定性与长远性:承接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把持初级阶段理论赋予的耐心与信心,进入新时代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定格出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战略和脚踏实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冷静思考中给出中国长期长远的指导与谋划,也用“四个自信”敲定中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键与方向,属定心丸。“用改革谋发展”意在说明这部分理论的支撑动力是改革。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与国家完全统一息息相关的港澳台问题、与国防息息相关的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也无论是党的建设和社会团结,都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姿态来迎对,来接受挑战。与改革呼应的就是开放,“施开放赢世界”无疑将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理论,以及尤为重要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一并带入。教师可根据现实需求择重点(如从严治党问题)、难点(如市场经济问题)、焦点(如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问题)以及一些热点实施专题性教学,尽量发挥出理论思想的应用价值。
整体来看,全篇对课程中的“不变”(如实事求是精髓、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理论、中国梦等)加以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又担起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对课程中的“变”(主要围绕民族独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时代的锐意创新而发生的巨变)加以关注,以变求稳、以变促进。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双向学习(即学习“不变”之内容与学习“变”之内容),最终有效完成该课程的基本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