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贾凫西(贾应宠)是明末清初的鼓词作家,也是一位“畸士”,亦被后世尊为曲艺泰斗。其人性格豪爽,不拘于时,自言“谩常任性狂无赖”。贾氏长于著述,雅好陶诗,喜说鼓词。一部《历代史略鼓词》取春秋笔法,行文或歌或哭,若病若狂,被清廷列为禁毁书,亦被庸人视作骂世、厌世之文,不得刊刻于当世。然其臧否古今,语言犀利,贴合民众,启人深思,深受百姓和进步文士的喜爱,凭借口口相授、笔墨传抄,得以流传于世。先有清初戏曲大师孔尚任将贾氏鼓词引入《桃花扇》,再有乾隆统九骚人比之为屈原《天问》、杜甫诗史,继有晚清小说家吴趼人为之振臂一呼,推动了贾凫西的鼓词在晚近的刊刻、流布。
命运多舛,贾凫西生平著述,不见于正史,研究资料匮乏。贾氏思想又常被世人误读曲解,相关研究一度停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明遗民学术影响,贾凫西是否为遗民成为争论的焦点。八十年代以来,贾氏鼓词再版,相关专题研究围绕其生平、鼓词版本的考证及鉴赏展开。以上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贾凫西及其创作提供了新资料和视角,但专题研究往往单独研究其生平及鼓词创作,而忽视了其人生、思想和诗文创作的内在关系,这也就造成了贾氏诗、文、鼓词中蕴含的遁世思想和抗争精神相互矛盾的解读。本文采用诗、文、鼓词互证的方法,将《澹圃恒言》《澹圃诗草》《历代史略鼓词》与贾凫西友人的著述、清初文献进行重新梳理、整合,重点考察贾凫西交游唱和诗文与慕陶诗,深入探究贾凫西的人生态度、文学思想与鼓词创作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历代史略鼓词》呈现贾凫西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思考。
贾凫西文笔激烈,直接记载其思想、行迹的资料多不存于世,无益于了解其文学思想。贾氏为人豪侠,性格怪异,却因此结交了一众挚友,为后世留下了可反观其人生态度,文学思想的珍贵文献。鉴于此,将贾凫西的交游唱和诗文与清初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不仅可以准确把握贾凫西入清后对故国新朝、理学实学、富贵功名的态度,也折射出清初社会的政风、文风,反映了明朝覆亡后,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对今人了解贾凫西的思想及清初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贾氏交友范围广泛,所爱皆“异品”。但特殊的身份和独特的性格,并没有阻碍他们成为“同人”,友人的为人准则、人生态度,文学观点,亦是贾凫西的道德原则、人生追求、文学思想。
贾凫西对抗清义士友人冒死救助的史实与其作品中流露出对亡国的痛惜之感,可一探其对遗民故国之深情。贾氏结交的遗民友人中以阎尔梅最为典型。阎尔梅是清初意志最为坚定的遗民。一生亡命天涯,四海为家,为复明大业奔走呼号。据云亭山人《木皮散客传》记载,清初阎尔梅被清廷缉捕,曾藏匿于贾凫西家中,得其冒死相助。阎尔梅有《重过兖州有感》诗印证此事,并于诗中寄托了矢志不渝的复明决心。
相较于阎尔梅的以诗表达复国之志,贾凫西选择以鼓词的形式唱出亡国之哀和故国深情,但是贾氏的深情源自崇祯皇帝整饬朝纲,寻求救国之政事,而非对一姓王朝的偏护,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于鼓词。贾氏在历史鼓词中评点各朝皇帝的是非功过,言语犀利。唯有唱到明朝开国皇帝就充满敬意,“眼见这皇觉寺的好汉又主了中华”,又“……朱洪武那样开国贤君古也不多”,唱到明亡则深感痛惜,“崇祯爷他扫除了奸佞行好政,实指望整理朝纲免些风波:谁知道彰义门开大事去,煤山上的结果,那里揣摩!莫不是他强梁的老祖阴骘少?活该在龙子龙孙受折磨! ……为什么说到这里便住了手?只恐怕,你铁打的心肠也泪如梭!”以此表达了对崇祯帝无法实施新政,国家破亡的哀痛。最后以弋阳腔曲儿《哀江南》结尾,痛斥明末流贼猖狂,而南明政权又不思进取、孤根难立,空留大明百姓在战火中饱受煎熬。大好河山,满目疮痍,好不悲凉,令人痛惜,为政之事,一目了然!
此外,眼见复国无望,像阎尔梅这样的遗民最终也不得不选择遁迹山林,著书立说。贾凫西却愈老愈悲愤,愈悲愤,佯狂愈深,后半生以鼓词发心中之愤恨,意图唤起从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的觉醒,重新认识历史兴亡、反思社会和人生。这当是贾凫西不同于一般遗民之处,具备超越时代的批判精神。
贾凫西救助遗民,亦与出仕清廷的贰臣往来更为密切。贰臣常为世人所诟病,且常有遗民耻与贰臣交往的史事。贾凫西结交了哪些贰臣友人,他们的经历与思想又对贾氏的人生产生了什么样影响?
关于对贰臣的评断,清代乾隆皇帝编纂的《贰臣传》旨在崇奖忠贞,表彰赤胆忠心。贾凫西结交的贰臣友人,往往并不在清廷表彰的范围,有些甚至一度被朝廷定为罪臣,但他们身上都具备一种共同的特质:为人不屈于权贵,为官但求有用于世,真正为百姓造福。以此反观,不屈于权贵,为官有用于世,也一直是贾凫西的为官准则和结交友人的标准。
贾凫西的这些好友,为官能够做到勤政爱民。对于安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这已是莫大的福音,对于稳定清初政权而言也不无裨益。然而,他们的官位虽然有高低之别,但在清廷权势争夺的形势下,人生的结局却颇为相似:一种人生,是毅然选择去职还乡,归隐山林,得以终老。另一种人生,是经历宦海沉浮,生死劫难,暮年却追悔不已。这一众好友中,刘公勇、周亮工等人的为官经历最具代表性。
贾凫西的《和颍州刘公勇过访》是与刘公勇的唱和之作。依《刘体仁行略》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刘公勇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任职期间,刘氏不惜得罪权贵,也要秉公断案。如此任侠尚义的性格,注定其官运难以持久。最终,刘公勇选择弃官归家,隐居山林。贾凫西曾两度为官,虽有济世之心,但亦无法忍受官场的腐朽,毅然绝意仕进。好友刘公勇的官场经历,何尝不是贾凫西曾经的人生体验!
贾凫西的另一好友周亮工政绩则更为显著,然其官场沉浮亦是惨烈。贾凫西曾作诗《延平周栎园饭马将军幕府》《樵川元夕登诗话次周栎园原韵四首》赠好友。贾氏以“将军温如玉,虎竹镇南天”赞誉周亮工文武双全。“海晏鱼龙静,山名橘柚鲜”,则意在表彰其政治功绩。周亮工在顺治壬辰年(1652) 所撰写的《澹圃恒言·诗草序》称赞贾凫西的诗文能够“亭亭高振,卓然不为习俗移”。
贾凫西诗中言,周亮工在福建任职期间,能够除苛政,整顿吏治,铲除豪强,肃清流寇,安抚流民,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受百姓爱戴。但是,仍难以抵御奸臣三番五次的迫害:先是因得罪小人,刚一离职,就被新任福建总督佟岱扣上滥杀无辜和贪污的帽子。后周亮工被解职回闽候审。顺治十七年(1660)四月,三法司再次提审周亮工,定为“立斩籍没”,待秋后处决。顺治驾崩,方得以保命。此后,周氏得康熙帝赏识,以佥事起用补山东青州海防道,其为政所到之处,皆有惠民举措,却依然难敌豪强和权臣诬陷。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周亮工因打击贪官,被当地漕运总督帅颜保弹劾,得旨革职逮问论绞。康熙十年(1671)十月,复遇赦得释。第二年,逝于江宁。周亮工为官勤政为民,却难逃官场迫害,着实令人愤慨。
目睹好友胸怀天下,为民造福,却换来生死劫难,贾凫西怎能无动于衷?贾凫西言其创作鼓词,“只因俺脚子好动,浪迹江湖,见些心中不平的事情,不免点头暗叹”。那些不平事,忍不住的悲歌怒骂,大抵源于此。
从贾凫西结交遗民与贰臣友人最能够体现他的为政倾向,而与文学挚友的交往则直接体现其文学观念和文学性格。明亡,贾氏创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传统文人的诗文创作转向嬉笑怒骂的民间艺术鼓词。与文学挚友的切磋交流,记录了贾氏鼓词创作的生动情境,再现了其不羁的性格与文学转变之关系。甚而,友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又极为贴切地还原了贾凫西本人,成为后人重识贾氏的珍贵线索。
贾凫西与丁野鹤为同乡、挚友。二人年龄相近,性格相似,尤其在文学创作观念上,更是同声相求,同气相应。丁野鹤有《寄贾凫西》《秋日答贾凫西候补思归》;贾凫西作《夏日同丁野鹤饮刘宪石槐里分韵》《题何野航武夷山图》,与之赠答。又《贾凫西小传》记录了二人切磋交流文艺的惬意史事,“颜乐清曰:‘凫西性颍敏,与丁野鹤善,作天谈稗词,往往于坐间拍鼓歌之。’”如此而言,丁野鹤应当是贾凫西鼓词的第一知音。贾凫西更是将《澹园诗草》托付于丁野鹤删定,可见,二人在文学艺术方面,颇为投缘。
贾凫西任性,丁野鹤豪爽。二人皆善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评点古今。野鹤在京都充内廷教习,“忽念京师旧游,策驴冒风雪,日驰三四百里,至华岩寺陆舫中,召诸贵游山人琴师剑客杂坐酣饮,笑谑怒骂,笔墨淋漓,兴尽,策驴而返。”笑谑怒骂是贾凫西和丁野鹤豪放不羁的性格的表现,也是其二人文学创作的共同特征:于嬉笑怒骂间寓真情、表真意。一人以鼓词示人,一人以稗词小说闻世。丁氏《续金瓶梅》对社会的讽刺,与贾凫西《历代史略鼓词》对权势的批判,如出一辙。此后,丁野鹤因文字而获罪,几经生死波折,这又何尝不是贾凫西满腔愤怒的缘由。
贾凫西的另一位忘年知音,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初戏曲大师代孔尚任。二人相识源自孔尚任之父孔琢如。孔氏家族是山东一代的乡贤名士。贾凫西《再游孔琢如长松亭》回忆了与友人在长松亭交游唱和的往事。长松亭在孔琢如别墅中的一处清雅之地,因近旁一株松树而得名。贾凫西与孔琢如、孔方训、孔望如等好友,常在此处饮酒赋诗。长辈们的交游唱和给少年孔尚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贾凫西、孔方训这一众宾客也因此成为孔尚任的《桃花扇》人物创作的灵感来源。
贾凫西对好友之子颇多好感,“吾老矣,或有须汝处,非念汝故人子也”,预测少年孔尚任必能成才,戏言日后将得孔尚任之助。果不其然,孔尚任成长为一代戏曲大师,贾凫西其人、其事、其鼓词的传播皆有赖于孔尚任的《木皮散人传》和《桃花扇》。
孔尚任为贾凫西撰写的《木皮散人传》最能抓住其性格特征和文学创作的本心,“里居常着公服,以临乡邻,催税吏至门,令其跪,曰:‘否则不输。’与故旧科跣相借,拱揖都废”,“讲《论语》数则,皆为翻案语”,生动刻画了贾凫西不拘于礼法,狂放不羁的性格。
孔尚任还在《桃花扇》中直接引用了贾氏的鼓词《太师挚适齐》,并在传世之作《桃花扇》中塑造了与贾凫西性格、思想极为相似的柳敬亭。柳敬亭登场自言:“老子江湖漫自夸,收今贩古是生涯。年来怕作朱门客,闲坐街坊吃冷茶。(笑介)在下柳敬亭,自幼无藉,流落江湖,虽则为谈词之辈,却不是饮食之人。(拱介)列位看我像个甚的,好像一位阎罗王,掌着这本大账簿,点了没数的孤魂名姓;又像一尊弥勒佛,腆著这副大肚皮,装了无限的世态炎凉。鼓板轻敲,便有风雷雨露;舌唇才动,也成月旦春秋。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还他个扬眉吐气;那班得意的奸雄邪党,免不了加他些人祸天诛,此乃补救之微权,亦是褒讥之妙用。”
贾凫西在《历代史略鼓词》唱道:“像俺这说书的江湖,也算九流中清品,掉臂朱门,从不去仰人家鼻息”;“床头断简残编,偶检得真忠孝,大侠烈,老奸雄,龟鼓三声,忍不住悲歌怒骂”;“人只道俺是‘口角雌黄,张长李短’可那里晓得俺是:‘皮里春秋,扶弱抑强。’”
柳敬亭和贾凫西一人用评话,一人唱鼓词,从忠臣孝子、奸雄邪党说尽天下兴亡,看似嬉笑怒骂,实寓褒贬于其中,意在引起民众茶余饭后的深思。孔尚任对于贾凫西其人及其鼓词的推崇,成为后世了解贾凫西思想和创作的关键。
贾凫西拥有这一众朋友,当是人生之中难得的幸事。他们正如一枚正义宝鉴,照出清初社会万千姿态,触发贾凫西对社会、对强权的不平,形成贾氏文学创作的源泉。
《澹圃恒言》记贾凫西少年读书,负诗才,其诗歌不同于流俗,曾闻名于山东泗水等地,得清初诗坛名家刘石只、周亮工的赏识。贾凫西的诗作,有不少慕陶诗及切近田园风格的诗作,再加上鼓词规劝世人远离富贵功名的唱词,贾氏常被误读为具有封建文人那种牢骚、厌世的消极思想。但是,将贾凫西的慕陶诗与其他诗、文、鼓词对读,不难发现其用意,并非在于归隐,而是借陶诗来表达个人追求思想独立,永不屈服的情志。贾凫西的慕陶诗与前代及同代文人对陶诗的接受不同,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文士最为推崇的诗人之一。历代士子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解读并不相同。清初士人爱陶诗,并非追慕前人足迹,一味发扬陶诗冲淡自然的诗歌风格,而是将陶渊明视为历代遗民的先祖。清初遗民顾与治的《和陶饮酒诗》、阎尔梅的《陶靖节墓》、李邺嗣的《停云》称陶渊明为遗民,朱鹤龄的《陶潜论》针对陶渊明所书甲子能否代表不仕二朝,给予辩驳,以捍卫陶渊明的遗民身份。留寓日本的明遗民朱舜水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晋亡后避居山林之作。
贾凫西仰慕陶渊明,并未于诗文中讨论陶渊明是否为遗民,而是欣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不屈于权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贾凫西慕陶诗的重心,其诗言:“但得渊明趣,无花亦自香。”何为“渊明趣”?贾凫西的另一首《培菊》,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自守陶家经,孤芳不竞时,
豫将玺重意,蚤养静幽姿。
拥本敷新土,擎花补旧篱,
还期摇落后,勿剪傲霜枝。
这首诗托物言志,描写了贾凫西学陶渊明种菊的趣事,写菊花实为写人。陶渊明不愿向权贵低头,弃官归家,隐居田园,而贾凫西的人生轨迹与陶渊明经历和选择又极其相似。贾凫西一生两次出仕,又两次弃官。第一次出仕是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任河北固安县令,又擢升部曹、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为政期间,他勤政为民,后因不堪忍受官场腐朽,便辞官归故里。第二次出仕是在清初顺治八年(1651),原本“高尚不仕”的贾凫西,因被“县尉数挟之”后“遂翻然起,仍补旧职”。任职期间,他借口把曾经迫害他的县尉撤了职,最后,以“吾说稗词,废政务”为由又一次弃官。
贾凫西的诗作中屡屡再现不与世俗相融合,孤高不屈的品质。《饮金缄斋中》即言贾凫西淡泊名利,厌倦官场的腐朽。《锦川石》则成为其孤傲气质的直接写照。贾凫西在鼓词中多次强调自己远离朱门,从不仰人鼻息的性格。而这种孤傲的特质,即是贾凫西诗中所言“傲霜枝”。
贾凫西另有十几首田园诗。如《隐居四首》、《九日家燕》、《春耕三首》、《有鸟》(二首)、《野居》等诗作引入绿竹、松树、菊花、飞鸟、美酒、耕牛、农事等意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鼓词中亦有“人间富贵多风浪,何如烟波访钓徒”云云。孤傲的性格,加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极易让人联想到贾凫西入清后产生了消极遁世的思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结合贾凫西的相关历史文献,推测贾凫西创作这类隐逸情怀的诗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贾凫西创作隐逸类诗是在委婉地拒绝官员好友邀请其出仕的美意。清初山东遗民与贰臣交游唱和比较普遍,亦不乏贰臣规劝遗民出仕的现象。如贾凫西的好友阎尔梅就曾被劝说入仕。阎尔梅,晚年避居故里,故友胡谦光为沛县县令,意图劝说阎尔梅出仕清廷。阎尔梅有诗《绝贼臣胡谦光》记录此事。贾凫西的好友官居高位,亦有仰慕其人品、才华,劝其出仕的举动。贾凫西的这类隐逸诗文明确地表达了其不愿为清廷效命的决心。至于学界对贾凫西曾经短期出仕清廷的经历有争议,个人比较认同是受小人胁迫的无奈之举。
另一方面,贾凫西在对历史事件、个人经历与好友的宦海沉浮的反思中,意识到学而优则仕已经无法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功名富贵是一切祸端的开始。《澹圃恒言》中有一段贾凫西与好友张石只的对话,最能见其心迹:“昔驿路往还,有‘流水无心随岸转,晴云到处与山间’之句。章坵也真真张子喜诵之,曰:‘尔何淡漠若是?’余曰:‘性命道德,功名穷达,通宜淡漠居之。有一嗜好,便有一灾害,古今何曾爽乎?余以澹名圃,百年一澹圃也。’”张石只非常欣赏贾凫西“流水无心随岸转,晴云到处与山间”两句诗,进而追问其为何如此淡泊宁静,贾凫西直言富贵功名都是引人走向灾难的,平淡自然的生活才能够保人一生平安。这种规劝世人远离功名富贵的观念也充分体现在其鼓词创作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贾凫西诗作中所追求的田园生活,绝不同于一般农人的田园劳作生活,而是以农人寄托了个人对于道德人生的思考,贾凫西有诗“时与乡人处,能令古道存”。“古道”即是不趋炎附势,淳朴古老的道德风尚,这是贾凫西一直坚守的品质。
从上可见,贾凫西创作隐逸诗歌,绝意仕进,远离功名富贵并不意味着远离社会,消极遁世,只是他清醒地认识到官场上已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也许此时的贾凫西也还是迷惑的,他只得将一生的心血凝聚在鼓词创作上,并以此表明志向,唤起众人的觉醒。
贾凫西现存著述中,以鼓词成就为最高。《历代史略鼓词》却因其不合儒家礼教,言辞激烈被视为“怪物”,被列为禁毁书。贾凫西有诗才,长于著述,为何却选择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鼓词,并为之倾尽毕生心力?
贾凫西选择民间艺术鼓词,与其性格相关,贾凫西豪爽不羁的性格与民间艺术鼓词最为贴合,宽泛灵活的表达方式最能够抒发其内心的不平之气。更为重要的是,诗歌作为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受儒家礼教和政治的影响最深。清初诗坛的温柔敦厚诗风与“诗可以怨”的理论争辩,表面上是诗歌创作标准的争辩,但实际已经逐渐升级为清初新贵与清初遗民不同政治见解的表达,成为两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清初政局的逐渐稳定,追求治世之音,提倡温柔敦厚、清真雅正的选评标准业已成为诗坛的主流,而遗民的怨怒之诗则被斥责为“诗妖、诗孽”。以此为标准,贾凫西个性豪放不羁,心中又满是不平之气,断难写出符合儒家诗教的作品。
《澹圃恒言》的一段文字清楚地表明贾凫西的文学选择:“集年来诗文、对联、疏序等杂著,借高明目力削正。琅琊丁耀亢号野鹤,删去十之七八,评曰:诗贵婉深,而子真浅,无积学不可作;赋序文杂著,须汉魏六朝气格,或宗之韩、柳、欧、苏,风流浑穆,而子浮薄;只江湖鼓词,断案有法,亦不见得大人。”以此可见,贾凫西著述颇丰,有诗文、对联、疏序等。丁耀亢为其著述修订、删定的原则为:诗以含婉深永,颇耐玩味,须以读书为根底;文以汉魏、唐宋名家为标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诗坛评点诗文的态度。另外,丁耀亢曾经因文字受牵连获罪。他为贾凫西删订诗稿,很可能为保护好友,删除了部分有违逆之嫌的诗作。而讲到鼓词,丁耀亢认为贾凫西对于古今历史事件的评论合情合理,只是担心鼓词属于民间文学,是小道,难登大雅之堂,不能如诗词一般流传百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鼓词不受文人雅士重视,但同时也不受诗教等因素干扰。这也正是贾凫西选择、喜爱鼓词的原因。
贾凫西选择民间艺术鼓词,是为了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愤懑,而这愤懑之情又指向何处?贾凫西的鼓词与一般民间文学、历史书籍相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春秋笔伐”。关于伐,《说文解字》中有:“伐,击也。从人持戈。”伐有击杀,砍杀的意思。相较于“春秋笔法”,贾凫西鼓词的“春秋笔伐”发扬了其“惩恶劝善”的功能,更增强了讽刺和批评的效果,意在惊醒世人。那么,贾凫西所伐者何也?
其一,讨伐强权,推崇吊民伐罪的真豪杰。贾凫西自言其鼓词,“皮里春秋,扶弱抑强”。“皮里春秋”之说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赏誉》:“恒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皮里阳秋”同“皮里春秋”,因简文帝名春而避讳。恒彝用“皮里春秋”来形容褚裒不多言,内心已明褒贬是非。贾凫西鼓词借“皮里春秋,扶弱抑强”之言,意在告知听者,鼓词非一般消遣娱乐的民间唱词,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贬斥强权,从而达到扶弱抑强的目的。
贾凫西所面对的强权,是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圣人。其言:“那皇的皇,帝的帝,王的王,霸的霸,圣的圣,贤的贤,奸的奸,佞的佞,一一替他捧出心肝,使天下后世的看官,看他个雪亮。”对强权的讨伐,贾凫西从众人深信不疑的盘古开天地、三皇治世开始,将这段历史称为“尽都是沿袭口传,附会荒唐,难作话柄。说的是此后出头的人物,各各要制伏天下……废了多少心机,教导坏了多少后人”,尤其对于尧让帝位于舜,更是给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见解。不仅如此,贾凫西还列举出各个朝代抢夺天下的黑幕:秦始皇的政权“以吕易嬴,李代了桃”;汉刘邦的人品低劣,逼杀同盟兄弟得天下;曹操篡汉,欺孤凌寡而为王;司马图曹建立晋朝,六朝阴谋弱主而篡位;唐朝的伦理宫闱,乱了人伦;宋太祖分明是陈桥兵变得帝位,说的却是禅了位。从贾凫西选取的事件来看,有正史,亦有野史,意在挑明历史兴亡的规律“总是强梁的得手,软弱的吃亏”。贾凫西的嬉笑怒骂在于惊醒世人,道明历史兴替的真相,并直接讽刺强权社会的不公平,直言“忠臣孝子是冤家,杀人放火的享荣华”。
贾凫西一面讨伐强权,同时也树立了真豪杰的典范——周家文武父子。贾凫西称周文王父子是能够“吊民伐罪”的真豪杰。“吊民伐罪”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指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在此指周文王父子推翻商朝是济世利民、定国安邦的行为,而非一己私利。真豪杰,与虚假的斯文道学相对应,真在于“那豪杰看得清,忍得住,作得爽,把得牢”。贾凫西指出如若武王为了维护礼教,顾虑叛臣弑君的骂名,宽恕了纣王的罪行,那商朝的子孙、旧臣,极有可能卷土重来,再加上伯夷、叔齐等忠义之士,管蔡、武庚等的非凡谋略,周朝的天下极有可能不保。周文王父子正是能够不受虚伪的礼法约束,当机立断,管控时局,因此才有了下文“纣王被杀,满城中人山人海。都说是:无道昏君,他活该死”,都说“这新皇帝的处分快活煞人”,周文王父子被百姓誉为“国运灵长第一君”。
贾凫西以历史为鉴,树立起的理想帝王形象是能够济世利民、定国安邦,又能够冲破传统礼教束缚,得民心的真豪杰。但是历史的更替和变迁让贾凫西清醒地认识到,一直以来被士子追捧的理学,实际是帝王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清初学者普遍认为,明朝的灭亡,与理学徒骋游说、狂恣空谈的弊端息息相关,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八股取士,将儒生、文士牢笼于故纸堆,不仅培养不出治国安邦的人才,还是对人才的戕害。然而,清廷为了巩固统治,不仅不加约束,反倒对讲求道统纲常的程朱理学视若瑰宝,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成为清初的官方哲学,一大批理学名臣登上政治的舞台。在这种政治环境和学术环境下,反对理学困难重重,贾凫西却义无反顾,敢为天下先。
其二,讨伐理学,推崇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贾凫西再三强调其鼓词不是“和天下那些文之、武之讲学问的先生斗口”。“文之、武之讲学问的先生”即宋明理学的追捧者,不与斗口即不与之争辩。贾凫西此意在讽刺理学多喜空谈,而不做实事。贾凫西对理学的批判主要从礼法和典籍两方面展开。
从礼法来看,贾凫西认为礼仪制度也不过是掩饰强权的手段。“嫌好那毛鞑蚕的皮子不中看,弄出来古董斯文又制上衣冠,桑木板顶在脑盖子上,全不怕提溜着泥弹儿打眼圈!更可笑古里古董的讲礼数,蹶着个屁股唱的什么喏圆。”封建礼法既可笑又无用。真正的英雄豪杰不讲礼法,却能够得民心。相反,历史上以强权得天下的帝王,表面上遵奉礼法,背地里做的都是不合纲常礼法的事。贾凫西在鼓词中从质疑和揭露帝王逸事开始,将秦始皇登基,曹操篡位,唐朝杀兄弑父,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人说贾凫西的鼓词尽是些张长李短,口角雌黄,不登大雅之堂,但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史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法的虚伪的本质。
从典籍而言,贾凫西自言其心中“古今兴亡的感慨,云烟过眼的悲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检开书本”开始。贾凫西少年考取功名,所读之书,主要来自儒家典籍,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典籍。两宋,理学集大成,国家却不强盛。贾凫西甚至把宋朝的亡国归结为理学误国。他说宋朝“三百年的天下倒受了两百年的气”的原因在于:“那掉嘴头子的文章当不了厮杀!满朝里咬文嚼字使乾了口,铁桶似的乾坤把半边塌。”。毫不留情地讽刺朝廷上下所遵奉的理学只是口角上的功夫,不做实事。那些只读书、不知思考的士族文人,被贾凫西称为“迂学包子”。他们只管“静对古人书,日日学蠹鱼”,始终“不解古字理”。贾凫西明确地表示,其创作的鼓词,是跳过礼法,撇过了之乎者也,发个人之褒贬。贾凫西对礼法已经厌恶至极,不愿与那些伪道学为伍。
贾凫西从礼法和典籍入手,反对理学,其目的是惊醒世人,更在于以经世致用的实学来拯救生民。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提倡实学,已成为遗民的共识,非贾凫西的首创。但相对于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对“经世致用”“实学”理论的研究,贾凫西正是用其一生,来实践经世致用:贾凫西早年为官,勤政爱民,入清后,其所结交的官员,都是体恤百姓疾苦,廉正爱民的清官,这些人都在为百姓做实事;贾凫西作诗,不遵循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其《感遇二首》《雨后即事》《古墓征粮》等是对贪官权贵压榨百姓的讽刺和控诉,这是对当权者的怒喝;贾凫西创作《历代史略鼓词》囊括其一生所见、所闻、所感,冒着被时人误解、排挤的风险,选择普通百姓都能够接受的民间艺术鼓词,向官府和市井说来,意图唤起他们的觉醒,反思强权,反思理学,反思人生……这种种经历,种种取舍,种种思考,都是贾凫西以实学取代理学的实践。贾凫西的鼓词虽然没有惊醒清初士子,但是却在百年后,国家危难之际,惊醒了新青年,鼓舞了他们的斗志,这应该也是对其经世致用思想的有力回应。
其三,讨伐功名富贵,胸怀屈宋心。贾凫西文学思想中不遗余力讨伐强权、理学。在他看来所有强权、理学的根源在于追求富贵功名。“古今人情,多争少让,无非被天下这个东西哄热了眼”,“可见富贵功名,最能牢笼世界”,贾凫西一次又一次在鼓词中不遗余力地唱道。
贾凫西对功名富贵的厌恶与讨伐,有着深刻的现实与历史原因。贾氏早年举业,后因不堪忍受官场的腐朽而绝意仕进。明末官场的腐败主要是源自八股取士,败坏学术风气。李塨《平书订》言:“既以八股为科举,则天下惟知习此以为学,惟知习此之为士。举凡徳行,道艺与所以致治勘乱之具,概置不问。一幸登科第,则政事听之胥吏,心力用于营求。贪富贵,竟门户,而无事则徇私以酿祸,遇变則置安危于不顾。非无忠良有用之材,要皆时之间出,而非科举所能得者。”意在说明八股取士选出的人才,多为结党营私,贪恋富贵之辈。而像贾凫西这样勤政为民的清官,却无法在官场立足。长此以来,朝廷无可用之人才,国家如何能够长治久安?贾凫西认为,历史上,无数英雄好汉成了名利的牺牲品。张良、范蠡、鲁连,“看这些人前半截的施为,大功业也尽该去作,……看这些人后半截的结果,闲名利也就不必争了。见多少拔山抗鼎的好汉,……到后来反害其身……见多少翻云覆雨的能人,到后来百无一成”,“试看那汉陵唐寝‘麒麟冢’,只落得野草闲花荒地边”,“从古来争名夺利落了不干净,叫俺这老子江湖白眼看”。古来功名利禄毁了多少英雄豪杰。
贾凫西的一众好友,但凡为官者,大多都经历了宦海沉浮,最后,或避居山林得以保身,或为奸臣诬告而身陷囹圄。这些令人愤恨不平的现实惊醒了贾凫西,让他选择远离官场,追求平淡的生活。贾凫西鼓词言:“参透了这些机关,才知道保身是哲士,贪位是鄙夫,安分是君子,妄为是小人”,“到不如淡饭粗茶茅屋下,和风冷露一蒲团”,“算来名利不如闲”,所言至此,贾凫西鼓词似在劝人出仕,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实则不然,贾凫西的鼓词讨伐富贵功名,其遁世而非远离社会,隐居山林,实怀屈宋心,有救世之愿。《历代史略鼓词》反复强调,其鼓词虽为稗官野史,但别有深意,“休道俺谈策的是睡梦中妄语,实能与民情天理,不爽分毫,莫听作街市上俗谈,争要与《易象》《春秋》,互相表里”。更是一再强调“虽是几句野语俗谈,却也费俺锦心绣口”,“俺考古翻残千卷史,俺诌诗使碎五更心,……篇篇《国策》仪、秦口,句句《离骚》屈、宋心,字眼不妨文带武,言谈偏要雅兼村”。最终达到“十字街前几下捶皮千古快,八仙桌上一声醒木万人惊”。惊醒还沉溺于宋明理学的读书人,惊醒为功名利禄而孜孜不倦的士子,惊醒那些高高在上的强权势力。他期待一个真豪杰能够拯救天下苍生,以经世致用代替空疏不学的宋明理学,为此他孜孜不倦,甘愿为之忍受“冬月寒天,荒村野店、冷炕无席,单衣不掩”,即便背井离乡、饱受庸人的白眼、排挤,也要将鼓词进行到底。
贾凫西现存著述有《木皮词》《诗纲》《澹圃恒言》,涵盖鼓词、诗、随笔杂著,虽然不比清初其他作家作品流传之丰厚,但其绕开学术救国之路,选择鼓词艺术,以骂世之文,做救世之功,在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群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当是其人其作品独特之处。
《历代史略鼓词》是第一部直接以鼓词命名的文人创作,也是文人雅化后的佳品,凝聚贾氏一生所见、所闻、所思,也映照出其文学思想、政治理念、人生追求。与一般鼓词的围绕民间故事为题材不同,贾氏上承春秋笔法,选择历史兴衰的宏大背景,臧否古今人物,大胆揭露和讽刺封建王权、名利,令不登大雅之堂的鼓词产生了掷地有声的效果;又与一般的文人创作不同,贾氏创作始终与民同在,为民发声,融史才、议论、俚语于一体,意图引起民众对社会的反思和觉醒。这何尝不是追寻救国救民之路,何尝不是对艺术境界的拓展?
至于贾氏的鼓词是否能够完成救世之功,虽其生前常受庸人讥讽,但后世却给出了强烈而有力的回应。明清之际多少禁毁书目不得传世,但贾凫西的鼓词却深得民心,凭借口耳相授,流传至今。清统九骚人深爱其作:“惟此《鼓词》一册,风雨晦明,与我共对,时补(一)抱膝长吟。而阘茸狱吏之辈亦颇能解其旨趣,吟之既久,感之愈深。序而存之,论而述之,譬犹蜣之转粪,已忘其臭,更如鸩之食蛇,言甘其毒而已矣。”道出要读懂贾氏作品,必须破除温柔敦厚诗教之束缚,方能看其本心。民初戏曲大师吴趼人,以“冷,吾不敢辞。南北冰洋冷极矣,然使凿冰洋为隧,而探地球之中点;吾知其热度将十百千万倍于地球外之赤道下者”的慷慨之词为其正名,还原贾氏冷言冷语之下的热血丹心。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更将贾凫西誉为一代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以赞扬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勇力。贾氏的鼓词作品再次回归大众视野的时候,他的墓碑上镌刻着“明末清初曲艺泰斗贾凫西长眠于此”。而一首“牛王村前眠奇才,攻贪刺虐评百代。木皮声声诉民意,留得文坛好风采”,是历史、也是人民对贾凫西最有力的回应。
梁启超曾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有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贾凫西虽不若清初三大家为后世所知,但其以鼓词继承春秋笔法,评点古今,讽喻社会,意图唤醒民众的觉醒,这种有用于世的文学追求,却是最贴近民众的尝试。他震动和鼓舞了如鲁迅一般的热血青年,引领他们毅然冲出文学的象牙塔,以文学、艺术唤醒沉睡的民众,拉响战斗的号角!而在他们手中那些曾经被视为末道的小说、戏曲皆成为救国救民的利器,而这最初来自贾凫西的木皮鼓声,虽然微弱但是持久,终究发挥了其经世致用的功能。
贾凫西的鼓词一如他人生的经历,嬉笑怒骂存褒贬,他的人生亦如鼓词的传播,波折起伏,但贯穿其中的不屈的气节和积极用世的心态始终如一。贾凫西现象,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和使命,延续了中国士子永不屈服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具有典范意义。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虽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笔伐了的乱臣贼子的名字。”贾凫西即是曾经笔伐了帝王将相、乱臣贼子而又被遗忘了的名字。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够引起学界对于贾凫西以及像贾凫西一样沉寂于草莽的艺术家的关注,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多种形态,传承一代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