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 赖昱娟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指对小家与国家产生认同感,同时也能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个体而言,不断增强凝聚力、提高公民意识、建设幸福家庭,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通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家与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与时代相连,在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轨。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共同体的一种认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有某种血缘关系的人民对同一价值观产生共鸣的感情。内容基本上包含着家国同构、仁爱之情和共同体意识等。家国情怀在我国很多古籍中都有体现,两汉时期的《礼记》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家族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最好的范例。孟子也曾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但同样也说明了要与个人、家族、国家命运的休戚与共。不管是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都说明家国同运从来都不是纯粹激励人心的文学书写,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自身努力提高,心系国家,并切实地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奋斗,人生才有意义。
在新时代的中国,家国情怀并不因物质丰富、和平稳定而被人们淡忘。相反,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国情怀总是被提及。我们越来越重视家庭的教育,“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有家才有国,这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国家是家的延伸,要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才能国家稳定。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狭义上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形成的历史素养,表现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思想观念、感情的态度和价值观。从广义上讲,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中的“德”,是学生综合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是否具有家国情怀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体地说,家国情怀是学生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学生必须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对祖国有认同感。学生应该认清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历史文明产生共鸣。学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民族自信。因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收获积极提高的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发展等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生涯的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高中生在接触我国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国社会在现阶段的发展,高中生被要求从现阶段的角度看各种历史事件。也就是说,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古今,确立更准确的家国情怀价值观。教师应将高中生的爱国感情、文化自信向更好的方向引导。在现在的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技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网络技术利用音乐可以激发气氛建立教育情境。音乐是一种非常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和精神。所以,在教育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相应的音乐。
例如,教师在讲解“从传奇到小说”这一课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网络技术播放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这些熟悉的电视主题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觉体验,更加对学习内容产生向往。此外,这种音乐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音乐播放后教师要及时介绍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清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及明清小说的成就,不断促进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家国情怀。
高中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古代先人是充满智慧的,他们能够在当时创造出广为流传的、在当代社会都不过时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魅力之处。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现代文学,实现古代与现代的对比分析,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高中生可以进入博古通今的状态,此时教师再进行家国情怀的情感引导,学生就能意识到要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从而实现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
现在,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状况不乐观。有些学生对家庭、公共事务甚至国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家乡认识不足,对自己祖国了解少之,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更为不足。而且有些学生还没有确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将“排斥外国”等同于爱国,追求其原因,主要是多文化的冲击,加上家庭、学校过于重视知识教育,缺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的眼光盲目发展,必然接受了不良信息。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重要人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中通过网络技术再现照片和资料,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切身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教师在讲解“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从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出发,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播放梁启超、李大钊、鲁迅等照片和事迹,引导学生,充分接近历史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通过信息化设备,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他们与人民血肉相连,深爱祖国和民族,为了理想与信念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家国情怀。
学生是时代发展进步、实现中国梦最强大、最可靠的后备力量,家国情怀中有许多精神营养,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学习和生活中激励和提高自己,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还可以熟练运用视频,借助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视频资源。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视频具有较强的渲染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不断增进家国情怀的产生。
例如,在教授“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关于描述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军民团结抗击外侮的坚强决心,鼓励学生在看完纪录片,阅读课文后进行总结。首先,可以鼓励学生从视频材料中获取信息,了解整个抗日战争是如何进行的,第二,组织学生重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几次重大战役,以便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与思考,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分别取得了哪些胜利,而人民群众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借助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现在高中历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形成,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扎根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将学生的爱国心渗透到骨髓中。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通过适当的设计教育过程、信息化的多种教育手段实施家国情怀教育,一定会完成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课程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