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二幼儿园 赵雪婷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2020年,全国幼儿园总量达到29.17万所,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30%,入园率已经达到85.2%。该现象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后代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如此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下,如何衡量评估学前教育成为重点难点,在推动外延式数量增长的同时要保证内涵式质量水平能够满足学龄前儿童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是当前学前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部分教师提出,学前教育不应该具有功利性,不能强行剥夺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利,因此学前教育要注重游戏性,遏制文化性的扩张。有的教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味地强调游戏性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即玩游戏就是学习内容。学龄前儿童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拥有一定的文化性才能在后续的义务教育阶段“顺风顺水”。前者强调游戏性,认为学龄前儿童不需要背负课业压力;后者强调文化性,认为学龄前儿童需要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我认为,学前教育并不单一地具有某种属性,而是文化性和游戏性的聚合体。教师要把握文化性和游戏性的度量,实现文化性和游戏性的动态平衡。文化对学前教育有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每个学龄前儿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应对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游戏是每个学龄前儿童的天性,他们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很难克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游戏性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游戏需要限制的认识。
教师要秉持文化性和游戏性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实现学前教育游戏性和文化性的动态平衡。教师让学前教育具备游戏性,激发儿童的兴趣,让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教师让学前教育具备文化性,激发儿童的亲和力,让每个儿童都在未来学习生活道路上习惯文化知识的陪伴。文化回归性具体表现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学前教育评价过程中考虑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制约性,在学前教育评价过程中考虑到以人为本的表现性。
在本文中,我将文化回归性定义为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中关于基础文化知识的涉及,与国际学前教育中的文化回归性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我国学前教育需要均衡文化性和游戏性,在评价体系中参考文化回归性进行对照,实现学前教育质的提升。
传统学前教育过程中,每个时间段的具体事宜早已经被规定好。教师和儿童只需要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即可,但是这样的教育缺乏激情和活力,长此以往会打击消磨儿童的耐心。
例如,教育计划上规定,每天早上九点开始播放儿童歌谣,九点半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小操场上做游戏,十点半开始整顿卫生回教室观看学前教育影片。每个时间点儿童需要做什么、在做什么都是固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空间自由。教师要考虑到儿童的实际情况,其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感知和控制能力较差,应当给予儿童一定限度的自由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去。教师可以尝试在多方面给予儿童权利和自由,例如,让儿童选择教室内即将张贴的画报,在动画放映阶段让儿童自主选择播放的动画影片等。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诉求,教师可以尝试满足儿童的诉求并且在该过程中培养儿童尊重和被尊重的习惯,这有利于学前教育文化回归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
幼儿园每年的装饰频次是较多的,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布置。倘若教师将装饰的部分权利给予儿童,让他们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决定,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也能使得全体师生心情愉悦。在教师给予权利后,儿童们开始激烈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墙壁上张贴小猪佩奇样式的海报以及在另一侧的墙壁上张贴儿童歌谣。在选择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参与感,并且最终的结果都能使得大家感到满意,所有人都得到了尊重。在这种环境下,每个儿童都尝试回馈给教师尊重,例如,认真学习某首儿歌,尽量执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听老师的话不再随意哭喊等。教师给予儿童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儿童尽自己努力回报教师,这有利于文化性和游戏性的平衡。
大部分儿童在教师宣布做游戏时欢天喜地,在教师宣布学习唱儿歌或者听讲文化故事时沉默寡言。教师要引导儿童正确看待文化知识和游戏活动两者的关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让儿童走出舒适圈。游戏活动只是学前教育中的点缀,学习文化知识才是学前教育的主旋律。
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儿童正确认识看待这个世界,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儿童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有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大部分儿童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淡薄,一方面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教师在带领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或者指导儿童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加强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渗透。教师要明确指出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便私自使用或者占有他人的物体是违法行为,例如,小明未经小红同意,便吃了她一根香蕉,这种行为已经属于“盗窃”。无论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多么牢固,双方都不能发生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教师要向学生科普违反法律的危害性以及什么样的行为违反法律。尽管儿童对法律和道德辨识度不高,但是经过教师长时间的熏陶也能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教师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儿童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也要给儿童无形的枷锁,这不仅仅是束缚,更是另一种形式的保护。
部分教师习惯先游戏后文化的教育策略,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儿童进行丢手绢,或者是跳马等游戏。教师通过组织儿童游戏激发其兴趣,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带领儿童学习文化知识。有的教师习惯先文化后游戏的教育策略,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或者是给予儿童自行游戏的权利。前者侧重于利用游戏激发儿童的活力,保证儿童能够迅速进入状态,精神饱满地接受文化教育。后者侧重于奖励,用游戏活动作为儿童认真听课的奖励,那些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儿童能够享受更长的游戏时间和游戏内容。教师通过对比激发儿童的斗志,让儿童处于竞争态势。如果是先游戏后文化还是先文化后游戏都未能实现游戏性和文化性的动态平衡,教师就应该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策略,尝试将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游戏过程中实现文化性传递。
大部分教师对儿童歌谣都很熟悉,教师可以利用儿童歌谣引导儿童学习,实现游戏学习两不误。每个儿童对儿童歌谣也都很熟悉,幼儿园会在固定时间播放儿童歌谣,儿童在进行游戏活动时也有歌谣的陪伴。教师教导儿童学习新的儿童歌谣得到了儿童的一致赞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歌谣时要注意区分时期,不同时期的歌谣内容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歌谣,例如,教师想要让儿童对秦始皇的历史有所了解,那么选择的歌谣就要跟秦始皇有所联系。教师甚至可以自行创作歌谣实现儿童歌谣和历史事件的搭配,实现游戏性和文化性的动态平衡。教师在指导儿童了解秦朝历史、了解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时肯定离不开阿房宫,因此教师可以将阿房宫写到歌谣里。儿童摇头晃脑念着歌谣,跟着歌谣的节奏摇摆,欢乐的时光中充满了文化气息,儿童在这种氛围中了解了中国历史,认识了较多的历史人物,见识了较多的历史事件。
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儿童进行卡片游戏实现文化性和游戏性的动态平衡。教师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卡片发放给儿童,并且告诉儿童这些卡片上的发明创造大部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开始放飞想象力,思考着古代的发明创造如何应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儿童在把玩每张精美的卡片时,被卡片上精美的绘画所吸引,在教师的科普中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的智慧。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