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文化意识的策略探究*

2022-11-04 05:56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译林语篇译文

郭 翔|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朱 宇|江苏省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1]。文化知识的教学应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为目标,“让学生在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对多元文化形成鉴别赏析能力,进而加深对各国文化和多元世界的理解”[2]。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缺乏文化深度解读、缺乏文化思辨、缺乏文化育人”等问题[3]。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高阶要求,具有上位的意识形态,也需要下位的素材挖掘[4]。语篇是素材的重要来源。与纯文字模态语篇相比,多模态语篇在创设主题语境、传递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更加生动、有效[5],有助于学生以直观或间接的形式体验和感知文化。基于此,本文建构了如图1所示的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文化意识的教学模式。

图1 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文化意识的教学模式

一、丰富模态建构,补充文化引言

在单元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补充文化引言,为学生理解单元主题作铺垫。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引言要突破单一模式,给予学生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文化角度感知单元主题。与纯文字模态的文化引言相比,多模态的文化引言是由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组成的视觉综合体。就语言模态而言,教师要在语篇文本层面关注字体、排版等具有特定表意功能素材的意义建构。就图像模态而言,文化引言应包括相匹配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用于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图片既可以是与文化引言作者相关的图片,也可以是与文化引言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既可以是作者的原声朗读,也可以是英美人士的音频朗读;视频既可以是电影、演讲片段,也可以是相关主题内容的视频(附有文化引言字幕)。多模态的文化引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单元主题。在选择多模态的文化引言时,教师需关注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贴合主题,兼顾中外,即文化引言不仅应紧密联系单元主题,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而且应兼顾中外名人名言;二是留白思考,译文后置,即文化引言的译文不应紧随其后,而应以注释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后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中西方语言差异的能力;三是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即文化引言应短小精悍、文字隽永,便于学生反复诵读,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下面以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译林版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为例进行阐述。该单元围绕礼仪这一主题展开,教师可以引入文化引言“Manners maketh man.”(英国谚语)。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呈现英国电影《王牌特工》片段(该片段台词中有“Manners maketh man.”),让学生观看电影并关注人物的着装,思考该文化引言的内涵。然后,教师呈现三种译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个人观点。译文如下:

译文1:举止造就人品。

译文2:观其待人而知其人。

译文3:不知礼,无以立也。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译文3最佳,该译文不仅符合“信、达、雅”的基本要求,而且出自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符合古英语“maketh”的用法。这一文化引言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关于单元主题的图式,使学生了解礼仪与做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增强模态荷载,丰富文化注释

译林版教材的“附录”部分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文字注释,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策略,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然而,纯文字注释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增强模态荷载,丰富文化注释,可以促使学生对文化知识形成立体化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增强模态荷载,丰富文化注释。其一,利用多模态网络资源补充最新背景知识,提升学生文化学习的自主性。教材中有些文化内容不能完全反映当今世界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互联网交互资源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例如在译林版教材九年级下册Unit 4 Life on Mars 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VR 技术感受太空探险,进而编制火星车“祝融号”的双语文化注释。其二,借助双语多模态语篇,补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学生有时不能流利、得体地用英语表达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文化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例如译林版教材涉及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教师可以增补其双语封面图片,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其三,补充文化信息荷载,加深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多模态语篇反映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教师可以以多模态的方式增强文化信息荷载(如在纸质媒介上附上视频、音频、图片或网站资源的二维码),改变传统的以文字介绍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网站、视频等多模态资源的文化注释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不同语篇中加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

下面以译林版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1 Dream home 的 Welcome to the unit 板 块 为 例进行具体阐述。Welcome to the unit 板块A 部分呈现了六个国家标志性地标的英文名称及其图片(如加拿大的国家电视塔)。然而,“附录”部分只标注了“The CN Tower is in Toronto.”,没有对这一地标建筑进行详细介绍,使得很多学生对其缺乏了解。为此,教师设计了课前五分钟英语微讲座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丰富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的相关知识。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分享了介绍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的语篇,还展示了具有多模态特征、红白相间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的标志(如图2所示)。此外,学生还提出“What is the colour of the logo and why?”“What does‘LA TOUR’mean?”等需要在理解多模态语篇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知识,通过观察、联想、比较等技能思考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的问题,体会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人文素养。

图2 加拿大国家电视塔标志

三、综合模态资源,比较文化异同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要使学生能够感知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涵,树立世界眼光,增加国际理解,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包容态度,能够观察、分析、比较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作出自己的评价[6]。通过比较文化异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文化内涵,重温熟悉的本国文化,提高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水平,并对不同文化形成尊重、宽容的态度[7]。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文本、视频、音频等多模态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持包容态度,进而能够敏锐地分析和鉴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取向。

文化比较的路径可以从“寻异”与“求同”两个方面着手,即不仅要关注文化的“异”——差异性,也要关注文化的“同”——共通性。就“寻异”而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应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8],即探究语言差异背后的价值观或思维方式。价值观或思维方式由于依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文化比较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文化差异,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译林版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Study skills 板块主要介绍了六句英国谚语,并配有插图。针对谚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教师布置任务“What are some Chinese sayings about team spirit? Choose one that you agree with and draw a picture about it.”。学生绘制出“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等成语的图画。这一文化比较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方语言差异,而且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就“求同”而言,教师应关注差异中隐含的共性。教师要意识到虽然世界是多元、多样化的,但它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背景下,探究差异背后的共性与共同价值。例如,在译林版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 的 Welcome to the unit 板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三段关于外国节日的视频,并提出问题“What Chinese festivals are similar to each of the three festivals in the video?”。这一依托视频资源的文化比较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单元话题“节日”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结出许多中西方节日都有“万家团圆、合家欢聚”的意蕴。

四、拓展模态资源,开拓文化视野

为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学习后推荐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文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获得多维的文化技能,进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文化态度。学生可以基于这些多模态拓展学习资源,通过制作电影解说视频、微电影,绘制有声明信片,绘制海报等活动表达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实现从理解多模态语篇到创作多模态语篇的飞跃。例如,译林版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4 Growing up 的 Integrated skills 板块,其教学内容是介绍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安妮日记》。单元主题是growing up,单元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孩子们成长经历中所表现出的善良、纯真、乐观、勇敢等品质,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从学情上来看,九年级学生对二战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读过《安妮日记》,也没有深入思考过战争对成长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在单元学习后为学生推荐电影“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德军司令官的儿子Bruno 隔着铁丝网与集中营里一个名叫Shmuel的犹太小男孩成为好朋友的故事),并让学生制作一个约三分钟的电影解说视频。一名学生以电影台词“My best friend for life”为名制作电影解说视频,并配有旁白“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 It is true that Shmuel is Bruno’s best friend for life. But Bruno had never thought that his life was so short. He chose the purest friendship at the cost of his life.Is it worth doing?I think so.”,传递出孩子们在战争困境中顽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即以二战中孩子勇敢成长的故事彰显育人价值,契合单元主题growing up。

在文化意识培养中引入多模态语篇,体现了文化教学的新特点和信息化时代的趋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体验。同时,结合音频、视频及网络资源的多模态语篇有助于打破学生文化学习的时空限制,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文化学习提供语言素材和思辨角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和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开展文化比较和文化鉴赏活动,实现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译林语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弟子规
弟子规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