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慧,曾 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广东广州 510000)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均是临床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两者治疗方案和预后差异显著,早期鉴别诊断在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既往多采用诊断性刮宫进行诊断,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1]。但随着研究深入,临床发现诊断性刮宫存在假阴性和漏诊情况,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2]。影像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经阴道超声操作简便,可在冠状切面清晰观察子宫内膜病变,具有丰富图像质量信息[3]。另外,宫腔镜具有微创、定位准确的优势,且可在宫腔镜直视下进行病理标本活检,既往也已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4]。但有关宫腔镜与经阴道彩超在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鉴别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还较为少见。本研究分析宫腔镜与经阴道彩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子宫内膜癌组(18例)和子宫内膜息肉组(72例)。子宫内膜癌组患者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7.11±12.68)岁;体质量指数(BMI)19.50~25.50 kg/m2,平 均BMI(22.62±1.89)kg/m2;孕次1~5次,平均孕次(2.95±1.28)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1.56±0.63)次;病程3~28个月,平均病程(16.72±7.54)个月。子宫内膜息肉组患者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6.80±13.37)岁;BMI 19.00~26.00 kg/m2,平 均BMI(21.98±2.04)kg/m2;孕 次0~6次,平均孕次(3.01±1.36)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1.61±0.55)次;病程5~30个月,平均病程(15.53±6.5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BMI、孕次、产次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5];②患者均接受宫腔镜和经阴道彩超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有输卵管或阴道等器质性病变者;③既往有子宫手术病史者;④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心肺基础疾病者;⑤因外伤所致的阴道出血者。
1.2 检查方法 ①宫腔镜检查:静脉全身麻醉后,检查时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会阴和阴道进行常规消毒,设置膨宫压力≤100 mmHg(1 mmHg=0.133 kPa)。在宫颈管扩张后将宫腔镜置入宫颈,在宫腔镜下依次探查宫颈管、宫腔及双侧宫角,记录子宫形态、内膜及病灶形状、血管走形。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活检。②经阴道彩超检查:患者平卧,经阴道置入超声探头,先行二维超声检查,记录病灶部位、形态及双侧附件情况,再测量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参照《妇产科学》[6]有关宫腔镜和经阴道彩超推荐诊断标准,宫腔镜检查结果,子宫内膜息肉:若在宫腔内见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隆起,病变部位外表光整,可带蒂,且蒂的形态不受宫腔内外压力变化而改变。子宫内膜癌:内镜下可见结节状隆起表面附着白色斑点状坏死组织,可见异型、不规则血管走形。经阴道彩色超声结果,子宫内膜息肉:病变呈类圆形,可见稍强回声团,有条状血流自连接部延伸至病变内部。子宫内膜癌:病灶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回声强弱不等,冠状面显示病变部位与肌层分界不清。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②比较两种检查方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性=(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③分析两组患者经阴道彩超参数。包括子宫内膜厚度、PI及RI。④分析经阴道彩超参数鉴别子宫内膜癌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鉴别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宫腔镜与病理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67,P<0.05),经阴道彩超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76,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2.2 两种检查方法价值比较 宫腔镜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经阴道彩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价值比较
2.3 两组患者经阴道彩超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患者PI和RI水平均显著低于子宫内膜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阴道彩超参数比较(x)
2.4 经阴道彩超参数鉴别子宫内膜癌价值分析 分别以PI和RI参数水平为自变量,以病理结果为因变量,绘制ROC曲线,见图1。结果显示,PI和RI对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P<0.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71和0.50,见表4。
表4 经阴道彩超参数鉴别子宫内膜病变的ROC分析结果
图1 经阴道彩超参数鉴别子宫内膜癌的ROC曲线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早期鉴别诊断与后期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目前,宫腔镜与经阴道彩超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经阴道彩超分辨率较高,探头可紧贴宫颈和阴道穹隆,进而清晰显示内膜血流和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7]。因此,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经阴道彩超相比,宫腔镜可在直视下探查宫腔内病变情况,较经阴道超声更直观明确病变数目、形态,检出宫腔内微小病变,且可进行定位活检[8]。因此,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宫腔镜检查的准确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经阴道彩超。但宫腔镜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仍存在一定误诊率,这可能是因部分息肉患者本身结构即存在畸形[9]。另外,部分子宫内膜息肉体积大、基底宽,尤其是腺瘤型息肉与子宫内膜癌宫腔镜表现相近[10],临床需通过病理进行准确诊断。
但与宫腔镜比较,经阴道超声属无创操作,且方法简便,可重复性强,虽然该方法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特异度不理想,但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敏感度高。临床有学者推荐可将其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11],而宫腔镜不仅安全性高,还可直接进行病理活检,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金标准。经阴道彩超难以发现直径小于1 cm的内膜病变,且有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在接受激素治疗后,可出现内膜组织息肉样生长,出现假阳性结果[12]。但经阴道彩超对血流信号较为敏感,且可实现量化评估。本研究显示,PI和RI对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息肉具有一定应用价值。RI越低,则病变组织新生血管越丰富,病变恶性程度和增殖能力越强。PI降低则提示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血管异常生长[13]。因此,监测PI和RI有望成为今后经阴道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新选择。
综上所述,宫腔镜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高准确性,而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检出率,且可通过定量参数评估子宫内膜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