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 陈之强 刘海洋 杨琦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北京 101300)
脾脏良性病变较为常见,包括脾囊肿、脾脓肿、脾血管瘤等。脾脏良性病变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对脾脏功能造成影响,体积增大还会压迫周围器官组织,诱发相应症状,因此及早明确诊断、予以相应治疗尤为重要[1~2]。临床对于体积较大的脾脏良性病变多行手术治疗,但传统手术方式多以开腹手术为主,切除病灶的同时对机体伤害较大,不利于术后机体恢复[3~4]。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为当前脾脏良性病变重要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势,通过切除全脾达到治疗目的。但临床随着对于脾脏的深入研究发现,脾脏为机体重要脏器功能,与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存在密切关系,全脾切除后易引起诸多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5~6]。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仅切除部分脾脏,能够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关于LPS具体疗效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分析LPS在脾脏良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脾脏良性病变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4~67岁,平均(51.85±7.12)岁;病变直径5~7 cm,平均(6.02±0.47)cm;疾病类型:脾囊肿12例,脾血管瘤8例,脾淋巴管瘤7例,脾错构瘤5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例,初中14例,小学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3~68岁,平均(51.91±7.17)岁;病变直径5~7 cm,平均(6.05±0.43)cm;疾病类型:脾囊肿13例,脾血管瘤9例,脾淋巴管瘤6例,脾错构瘤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9例,初中14例,小学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SYYY2018120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于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经CT等影像学鉴别为良性病变;病灶直径≥5 cm;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凝血功能正常;本人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等功能障碍;心肺功能欠佳;严重精神障碍;多发病灶;恶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完善术前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并经脾动脉血管重建明确脾叶血管走行。对照组予以LTS治疗:全麻后,大字位分开患者双下肢,术者及助手分别立于两侧,扶镜者立于两腿中间。先建立气腹,维持腹内压12 mm Hg,之后脐右下方穿刺作为观察孔,并于腹部左右两侧各穿刺两孔作为手术操作孔;先于胰腺上缘后方寻找脾动脉,明确后分离并结扎,待脾变软变小后,分离脾门,将胰腺尾部、脾蒂血管显露;之后以直线切割吻合器将脾蒂切断,解剖并结扎剩余胃短血管、脾周韧带,之后自脐部切除取出标本;脾窝留置引流管,逐步退出器械缝合切口。观察组予以LPS治疗:手术麻醉及穿刺孔同对照组,先精细化分离脾门,以Hem-o-lok夹闭通向脾上极或下极血管,待脾缺血线明显出现后,在缺血线内侧5~8 mm处以超声刀离断脾组织,之后电凝止血,并冲洗创面,维持良好术野;随后用超声刀将脾周韧带、粘连切开,自脐部切口取出切除标本;常规脾窝留置引流管,退出器械并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予以营养支持、抗感染等。两组术后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免疫功能:术前及术后4周,采集两组3 ml空腹血,离心处理后,以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及CD4+/CD8+水平。(3)生活质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简易量表[7]评价两组生活质量,包含心理、生理、社会及环境4个领域,各100分,分值高生活质量佳。(4)并发症:包括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多,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排气时间(d) 术后排便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32 32 t P 145.62±10.28 133.41±10.15 4.781 0.000 215.42±18.96 178.96±16.54 8.197 0.000 1.52±0.24 2.02±0.29 7.514 0.000 2.11±0.37 2.89±0.42 7.883 0.000 7.12±1.05 8.54±1.13 5.208 0.000
2.2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 术前两组免疫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CD8+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s)
CD4+/CD8+术前 术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CD3+(%)术前 术后CD4+(%)术前 术后CD8+(%)术前 术后32 32 t P 55.41±6.29 55.37±6.22 0.026 0.980 51.59±5.38 45.87±5.21 4.321 0.000 41.75±5.12 41.59±5.04 0.126 0.900 34.75±4.23 30.36±4.17 4.181 0.000 28.42±4.16 28.18±4.12 0.232 0.817 29.14±4.26 33.75±4.45 4.233 0.000 1.47±0.25 1.48±0.27 0.154 0.878 1.19±0.22 0.90±0.19 5.643 0.000
2.3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术后生活质 量各领域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对比(±s)
表3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对比(±s)
环境术前 术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生理术前 术后心理术前 术后社会术前 术后32 32 t P 71.54±5.47 71.39±5.38 0.111 0.912 86.51±7.25 80.33±6.89 3.495 0.001 65.79±5.12 66.05±5.23 0.201 0.841 84.41±6.93 78.52±6.27 3.565 0.001 75.74±6.15 74.32±6.28 0.914 0.364 89.73±7.34 82.41±7.22 4.022 0.000 70.13±6.58 70.07±6.49 0.037 0.971 92.21±6.25 85.41±7.82 3.843 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发生血小板增多症6例,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8/32);观察组发生血小板增多症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267,P=0.039)。
脾脏良性病变病因复杂多样,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需尽早诊治,减轻疾病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手术为治疗体积较大良性病变患者重要方式,既往受限于手术器械、技术等,临床多以开腹全脾切除术为主。该术式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机体恢复[8]。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仅需于腹部作几个小孔即可开展手术操作,且镜下视野清晰,亦可满足手术精细化操作要求,从而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术后机体恢复[9~10]。
LTS为当前治疗脾脏良性病变的常见术式,借助腹腔镜视野开展脾脏全切,能够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减轻机体创伤[11~12]。但临床随着对脾脏的深入研究发现,脾脏为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在人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机体对抗感染等多种疾病,且脾脏具有造血、储血、滤血等多种功能,一旦进行全切则易诱发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等多种并发症,降 低 术 后 生 活 质 量。CD3+、CD4+、CD8+及CD4+/CD8+为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当开展手术操作时可对机体免疫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且脾脏与机体免疫关系密切,切除后可促使免疫处于低下状态,故监测上述指标变化有助于评估不同术式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本研究中,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CD3+、CD4+、CD4+/CD8+水平更高,CD8+水平更低;术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LPS治疗脾脏良性病变效果更佳,能减轻免疫功能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改善术后生活质量,但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多。分析原因为,相较于LTS,LPS术中仅切除部分脾脏组织,操作方面更为复杂,需严格执行精细化操作,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脾脏血供较为丰富,术中操作易引起创面出血,使得出血量较多[13~14]。脾脏具有一定再生能力,LPS术中脾脏保留仅需达到原脾体积的1/3即可维持脾脏正常功能,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更快,并能够降低血小板增多症等并发症发生风险[15]。但LPS对手术操作要求极高,不仅需严格把控适应证,还需术者熟悉脾脏结构,并充分掌握腹腔镜操作技巧,保证手术操作轻柔,精细分离脾二级脾蒂血管,从而提高保脾成功率。
综上所述,LPS在脾脏良性疾病治疗中应用价值高,能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免疫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临床仍需注重精细化操作,避免出血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