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己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脑病科 宁德 352100)
脑梗死是临床急诊科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1]。既往临床治疗常采取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营养支持等常规疗法,虽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时间服用会出现耐药性,且易出现抗血小板聚集药所致的恶心、腹泻、黑便等消化道症状及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损害等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2]。中医学将脑梗死纳入“中风”范畴,气虚血瘀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发病与气血逆乱、气血亏虚、瘀血阻滞有关,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益气为原则[3]。益气祛瘀汤加减为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而来,而补阳还五汤黄芪为其中的重要成分,发挥着补阳补虚的关键作用,可改善气虚血瘀、恢复虚损元气[4]。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为进一步证实益气祛瘀汤加减疗法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对92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探究,对比西医常规治疗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益气祛瘀汤加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92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46~77岁,平均(61.42±5.35)岁;发病时间6~32 h,平均(18.12±5.54)h;合并症: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观察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47~78岁,平均(62.02±5.68)岁;发病时间7~33 h,平均(18.74±5.86)h;合并症:高血压24例,糖尿病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9013)。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且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相关诊断标准[5],中医满足《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且为气虚血瘀证者[6];(2)6 h≤发病时间≤48 h;(3)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颅内压力、血压异常升高,病情重需要外科开颅减轻颅压者;(2)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于25分以上者,且出现意识障碍、神志不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服用降糖、降压、改善脑侧支循环,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聚集、他汀治疗,以及调节颅内压力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益气祛瘀汤加减治疗,益气祛瘀汤基础药物成分如下:黄芪120 g、川芎15 g、地龙10 g、当归15 g、桃仁15 g、僵蚕10 g、红花15 g、全蝎5 g、赤芍15 g,将以上成分加入至500 ml水中煎汁,1剂/d,2次/d。如有肢体麻木加桑枝10 g、鸡血藤20 g、木瓜6 g、威灵仙15 g;痰多加天竺黄、竹茹、制胆南星各10 g;血脂高加丹参、生山楂各20 g;血压高加天麻12 g、钩藤12 g、石决明30 g、桑寄生10 g;小便失禁加益智仁、肉桂、五味子各10 g。两组患者时间均为6周。
1.4 观察指标(1)观察临床疗效:根据NIHSS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7]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基本治愈: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90%,病残0级;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46%~90%,病残1~3级;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5%;无效: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17%或出现升高。以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2)观察中医证候积分:主症包括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障碍、偏盲、严重头晕等,分值在0~6分,每增加1个症状加1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重。次症包括面色 白自汗出、气短乏力、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细等,有面色 白自汗出加1分;气短乏力加1分;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细其中舌象或脉象有1项加1分,分值在0~3分,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及出现症状多少成正比。(3)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浆黏度(PV)等指标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在清晨患者未进食、进水的情况下抽取3 ml静脉血,抗凝处理后,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4)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NIHSS评分进行评定,得分在0~4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损害程度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用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量表进行评定,分值在0~100分,分值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之间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组数据,计量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NIHSS评分、ADL评分)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46 46 34.288 22.900 0.000 0.000 t P 34.96±3.25 35.65±3.23 1.021 0.310 17.32±1.27 23.23±1.76 18.469 0.000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ESR、FIB、P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FIB、PV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PV(mPa·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ESR(mm/h)治疗前 治疗后FIB(g/L)治疗前 治疗后46 46 t P 26.15±6.14 26.76±6.35 0.468 0.641 16.56±3.11 20.38±5.52 4.089 0.000 4.48±1.27 4.55±1.26 0.265 0.791 3.13±0.86 3.96±1.04 4.171 0.000 1.94±0.27 1.86±0.31 1.320 0.190 1.29±0.19 1.73±0.27 9.039 0.000
2.4 两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分,±s)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46 46 t P 11.22±6.36 13.35±7.18 1.506 0.136 8.38±6.14 12.15±6.81 2.789 0.006 66.78±20.08 60.83±23.11 1.318 0.191 78.04±22.12 64.57±24.73 2.753 0.007
随着我国老龄化,基础疾病复发率不断提高,脑梗死作为一种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由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主要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占70%~80%[8]。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以不同程度的偏瘫、认知功能障碍、失语为主,特别是肢体偏瘫,既加大家庭、社会负担,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西医治疗常用控制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降压、他汀治疗等方案,虽能控制病情进展,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治疗不良反应多,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整体疗效不佳。因此,如何增强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为提高患者疗效,对西医常规治疗、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益气祛瘀汤加减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中医学中,脑梗死被纳入“中风”范畴,发病部位以脑为主,病变涉及心、肝、肾、脾等部位,病机主要与机体脏腑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有关,辨证分型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9]。中医认为,气虚则血行无力,气血运行滞涩不通畅,滞留后会转化为痰,因此,治疗脑梗死应以补气为关键,元气旺盛可发挥出引导血行的效果,实现补气药物和活血通络药物相结合,进而发挥出散淤通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的功效。益气祛瘀汤的主方是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用桃仁、红花、全蝎、僵蚕而成。内经云: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瘀,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气虚为本,气虚则导致血瘀,淤血阻滞不通,经脉阻滞,发而为中风,故急者治其标。中风发病急性期,血瘀为其标,在补气的同时应加强活血化瘀作用,故而加用桃仁、红花、加强活血化瘀,加用僵蚕、全蝎、合地龙加强通络止痹,同时能防止大剂量黄芪、川芎补益药的粘滞作用,起到动静结合作用。据考究,其中的补阳还五汤首次出现于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开创了以补为通、以通为补以及通补兼施的益气活血法,以“不在逐瘀以活血、重在补气以活血”为配伍特点,常被用于治疗脉络瘀阻、气虚血滞引起的血脉不利病症。认为元气亏损导致半身不遂,并影响气血循环,气虚血瘀的治疗原则应以补气活血、疏通经络、化瘀为宜[10]。益气祛瘀汤中以黄芪为君药,具有较好的补气作用,不仅能补全身之气,还可散步肌表之气,调节全身气机运行;配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臣药,该类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地龙具有疏经通络的作用;僵蚕、全蝎具有通络、熄风、祛瘀的效果;胆南星可化痰通络,改善口眼歪斜。诸多药物配伍,共奏补气、活血、通络、祛瘀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中医证候积分更低,结果证明予以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西医联合益气祛瘀汤加减治疗方案可增强疗效,改善中医证候。有任高权[11]同样证实此结论。分析原因与益气祛瘀汤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可加快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保护神经细胞;川芎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红花、赤芍、桃仁可增加脑血管血流,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细胞缺氧;地龙可利尿,增强患者肠道功能,缓解脑动脉硬化症状。诸药方联合可起到扩张患者脑部血管、降低自由基氧化、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管硬化症状以及使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快速恢复的效果,最终发挥出增强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的作用[12]。
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降低为脑梗死患者最典型的病理改变,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和红细胞比容的增加会增加血液黏度,高黏度血液对脑梗死非常不利[13]。当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时,会使血流速度减慢,微血管内血流量减少,并加重组织缺氧缺血程度,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最终引起微循环障碍,促进血栓形成,提高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本研究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ESR、FIB、PV等指标更低,提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益气祛瘀汤加减疗法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脑组织血供恢复。与马京京等[14]文献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原因在于益气祛瘀汤可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从而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产生抑制,建立侧支循环,从而增加患者脑血流量。
脑梗死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存在偏瘫、半身麻木等症状,肢体活动受限,日常生活能力较差[15]。故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至关重要。NIHSS评分可将患者脑功能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准确反映出来;ADL评分主要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提示益气祛瘀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对于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究其原因是益气祛瘀汤有利于减轻神经组织损伤程度,改善脑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进一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采取益气祛瘀汤联合西医常规方案可增强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将其作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