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磐 陶丽萍 樊雅文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2020年2月25日,财政部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充分彰显了绩效评价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绩效评价结果应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改进管理等挂钩,体现奖优罚劣和激励导向。财政部门对高校各个方面开展绩效评价,高校的办学绩效与专项经费投入之间建立挂钩机制。
二级院系作为高校内部的主要办学主体,随着“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深度运用,高校赋予二级院系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二级院系提高办学绩效,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模式的变化及高校规模扩张,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存在矛盾,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二级院系办学质量的绩效评价。
建立科学有效的二级院系绩效评价体系,发挥绩效评价的积极作用,对提高二级院系办学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资源投入与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相适应,引导二级院系紧密围绕高校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开展工作,进一步激活二级院系的办学活力,实现二级院系办学目标与高校整体目标的统一。
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二级院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资源构成情况及高校办学定位,合理地选取绩效评价指标,从二级院系投入产出的视角,提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措施。
绩效评价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和体系构建,及时将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评价的新标准传达到高职院校,将校内资源配置与新的办学动向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绩效评价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二级院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没有及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动态和教育政策导向进行调整,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受到影响,容易错失发展机遇。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评价,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对二级院系的绩效情况进行赋分评价。在绩效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绩效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不足,导致绩效评价时的随意性较大,绩效评价结果受到管理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已体现出综合类院校的特点。从专业设置及管理实践来看,二级院系大致可分为文科类院系、理工科类院系、艺术类院系等,各个院系的办学定位及侧重点存在差异,针对不同主体、不同教育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有所区别。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绩效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未考虑二级院系的学科特点、办学时间、办学规模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对各个二级院系的资源投入,会根据二级院系的规模、重要性等有所区别。资源投入多的二级院系,产出成果也较多。针对不同资源投入的二级院系,运用同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有失公允。
目前,在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的实践中,通常运用赋分后加权平均的方式,测算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方法不合理,各项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和分值计算存在较大随意性,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不客观。
投入产出法在实践中易于实施,同时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运用投入产出法来测评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办学绩效,有利于真实反映高校在实现办学目标和利用办学资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效果。对高职院校二级院系进行绩效评价,离不开对二级院系投入产出比的分析。二级院系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高职院校办学绩效情况基本上依赖二级院系的办学效益。二级院系既是高职院校的资源投入主体,也是主要的产出对象。
此外,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绩效评价,能够尽可能避免资源投入差异对绩效评价结果造成的偏差,使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相对简化。基于此,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高职院校二级院系进行绩效评价,并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具有公益属性的组织机构,绩效评价不同于企业绩效评价。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应该围绕教育职能,对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进行研究。高职院校构建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二级院系的办学效率和效果。一方面,增强二级院系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方面,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
因此,在选取绩效评价指标时,首先要保证绩效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可测量性。其次,选取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具有代表性,适用于所有被评价对象。最后,选取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科学合理,所体现的目标导向应与绩效评价目的保持一致,契合高职院校的工作职能及办学定位。
(1)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投入指标分析。基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对二级院系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物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分析投入指标。
第一,人力资源投入。高职院校对二级院系的人力资源投入,主要体现在师资的投入力度。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履行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力量,二级院系的师资队伍水平会直接影响办学绩效。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人力资源投入指标选取时,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从投入的教师数量角度,选取生师比、专任教师数、兼职教师数等指标。生师比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合适的生师比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专任教师是承担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主力,专任教师数量反映了高职院校教育办学的基本保障程度。选取兼职教师数指标,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侧重职业教育,吸收各类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有利于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其次,以投入的教师质量角度,选取高级职称教师数、高层次人才数、“双师素质”教师数等指标。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及经验、科研及社会服务的能力一般比较突出。高层次人才数指标区别于高级职称教师数指标,还包含高技能人才等,是影响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双师素质”教师数指标是评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可以有效地衡量人力资源投入力度。
第二,物力资源投入。高职院校对二级院系的物力资源投入,主要体现在场地及设施设备的投入。物力资源投入是保障二级院系正常运行,有效履行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虽然图书资料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统一存放在图书馆,无法区分图书资料的归属,因此在衡量对二级院系的物力投入时剔除。
对二级院系的物力资源投入,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训行政场地、实训室、教室、实训及实验设备、教学辅助设备等。因此,本文选取教学实训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其他固定资产值等指标,从多个维度来衡量物力资源投入水平。
第三,财力资源投入。高职院校要想有效履行工作职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教育收费收入、社会培训及技术服务等其他收入。高职院校对二级院系的财力资源投入同样体现在这三方面。本文从财政拨款投入、教育收费投入、其他收入投入等方面设计财力资源投入指标。
(2)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产出指标分析。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职能,目前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是“三职能”说,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需要提升绩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注重绩效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围绕办学职能来设计产出指标,保证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第一,人才培养产出。人才培养职能是高职院校三大职能中的核心职能。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人才培养产出,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有所不同。根据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指导意见,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从毕业生角度来看,需要反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直观指标。因此,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能够有效地衡量人才培养产出水平。
从在校生角度来看,技能竞赛获奖的级别及名次,是衡量教学成效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指标。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学生在校期间比较重要的考试,英语及计算机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技能。“1+X”证书制度是近年来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举措,“1+X”证书考证的通过情况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职业技能。
因此,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获省级一类竞赛及以上奖项数量、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人数、“1+X”考证通过人数等指标,来衡量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人才培养产出情况。
第二,科学研究产出。科学研究职能是高校的重要办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目标的实现,体现为产出的科学研究成果情况。高校最直观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论文或出版著作发表情况、课题立项情况及专利申请情况。专利由于自身特点,基本倾向于理工科类专业,文科类、艺术类专业偏少,基于公平原则,本文剔除衡量专利情况的相关指标。论文发表数量及课题立项数量不受学科性质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反映科研成果。
出于指标可量化的考虑,本文选取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著作数指标、立项课题数指标,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出二级院系科研的活跃程度。从科研质量角度,核心期刊对论文的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核心期刊论文数对于衡量科研成果质量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课题立项角度,厅局级及以上课题立项的难度相对较大,科研成果质量相对较高。因此,本文选取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著作数、课题立项数、厅局级及以上课题立项数、核心期刊论文数等指标,对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科学研究产出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社会服务产出。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基本职能的发展和延伸。高校的社会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从类别上看,主要包括非学历培训、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经营、资源使用等。考虑到绩效评价指标的共性和可测量性,本文选取年度技术服务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年度行业企业社会培训量、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等指标,有效地衡量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产出情况。
综合上述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建立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详细内容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在开展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需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各项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设置,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绩效分析。DEA模型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评价对象,绩效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通过DEA模型的分析结果,计算得出二级院系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效率及规模报酬。其中,综合效率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综合效率为1的二级院系,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为1,表明二级院系的绩效水平较高。如果得分小于1,表示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优化投入产出的有效对策。利用分析结果衡量各个二级院系的绩效水平,以及投入产出的配比情况,为高职院校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后续的资源投入方向提供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二级院系开展绩效评价,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尝试,是高职院校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的必要举措,也是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优化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绩效评价提供实践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克服产出成果的滞后性,提高个别产出指标与投入指标的匹配性,是下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