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兰 章杰文 易小暖
广州大学财务处 广东 广州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资产管理系统,但主要用于卡片登记和处置环节,资产配置和资产管理得不到及时处理更新,且资产管理系统与高校其他管理系统分离,相关数据得不到有效整合,资产得不到统筹管理,无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高校资产管理应是贯穿于高校所有职能部门的系统工作,工作重点不应只限于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方面。因高校对资产管理的重视不足,部分使用部门存在着资产管理员兼职管理、交接频繁且手续不规范、资产损失不及时上报等现象。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高校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资产使用、占有人并不是资产所有者,资产使用、占有人更为重视资产的数量,忽视维修和保养等环节;二是高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缺乏有效关联,资产使用部门更重视资金的申报和预决算环节,对已购置资产缺乏日常管理。
目前多数高校资产管理模式为分级管理形式,以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为最高决策机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制度制定和议题提交部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对使用部门资产管理进行监管,这种分级管理模式对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有着较高的要求,若涉及各部门之间的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管理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将会导致资产监管表面化和形式化,无法实现责任到人。对各层级之间的管理责任应进行明确,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各阶段参与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高校资产从价值归属来说为国有资产,国家划拨大量财政资金支持高校工作,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管理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构建了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但只停留在资产登记管理,没有实现全流程监控管理,资产管理与预算、采购、财务核算等系统无法互通互联,资产信息需多次录入、手动对接且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资产难以共享,资产存量难以盘活,资产使用效益低。同时部门已有资产配置程度和资产使用效率无法对部门预算进行反向制约,可能出现同一部门大量重复购入资产的现象,也无法约束资产使用,资产流失严重。
在初始阶段,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预算和采购计划管理,对资产采购计划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动态查询高校同类资产存量情况,以便科学、准确地编制预算和采购计划。高校科研仪器设备是实现科研成果的保障,为保证充分发挥其价值,高校资产管理应严格规范各类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论证流程,实现最大限度的采购专业化和精准化,避免设备购置后效能不匹配等浪费情况出现。在采购计划环节,具体工作应包括但不限于前期论证、进口产品申请、审查经费落实情况、资产存量情况核实和预算编制审批等。
资产采购承接资产预算工作,并作为财政支付和资产管理的前端环节,实现了资产从分配向使用的延展。目前省市一级推动的政府采购平台立足于信息化角度,集监管、交易和服务于一体,将资产采购公开化和智能化,实现全流程电子操作。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应在采购阶段准确把握上级部门的“放管服”政策,详细制定适应本校的采购制度和细则,保障决策、执行和监管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夯实合法合规的采购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拓展符合本校需求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对接省市采购管理平台,动态联结相关数据。
资产采购完成后,资产实物进入使用管理阶段。高校资产种类较为复杂,从用途上可分为科研用途、教学用途和行政办公用途等,大多数高校采用分类归口管理模式进行日常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每一环节的管理职责履行情况要求较高,具体包括资产新增、调拨、维修、报废和盘点清查等。随着资产使用管理日益规范化,大多数高校对该阶段的流程分工和职责划分已有较为详细的制度和细则,同时采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将责任落实到人,引导使用人(部门)和归口管理人(部门)重视资产的使用和维护,并将闲置资产及时上报处理,在资产报废阶段进行实物鉴定以区别已到期报废资产和未到期报废资产审批,以及对已批准报废资产公开招标处理并及时上缴处置收益,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阶段是目前高校资产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学者们力求在定性定量指标中对资产管理绩效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评价。定性指标大致分为管理制度完善程度和外部机构满意度等;定量指标大致分为:①预算完成率;②资产使用效益,如教学科研成果增长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率、人才培养率、创收率等;③资产管理效率,如资产规模、组成结构、使用管理情况、不良资产率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应用程度较弱,主要是因为缺乏统一和可执行性强的绩效评价标准,同时还存在问责制度、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缺位和无法落实等问题。
基于“互联网+”角度,构建精细化和动态化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需要从资产管理每一阶段的有效联动进行研究(见图1),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资产动态管理,以及不同阶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制约。这需要高校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在体系设计初期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资产基础数据,制订详尽的衔接方案,见图2。
随着高校快速发展,高校内部机构的设置变化较快,包括学院(部)、管理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等的设立、合并、拆分、改名和撤销等,高校内部人员也有所调整,若能实现人事管理系统中人事管理模块数据与资产管理系统中人员(机构)基础信息模块实时对接,一旦人事管理系统中人员或内部机构发生变化,实时将数据推送至资产管理系统,一键修正人员调动和机构变动信息,并提示相关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和机构负责人对资产去向进行核实和动态调整,可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并真正意义上将资产管理责任实时准确落实到个人和部门,避免出现人员已退休、离岗但资产未交接等情况。
高校招标采购范围涉及服务、工程和货物等,招标采购量逐年大幅增加,招标采购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既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也是高校高水平建设的必要环节。高校采购管理系统一方面应结合高校实际需求进行精细化设计,便于业务部门线上编制采购计划,招标采购部门进行线上审核等;另一方面应积极与上级采购平台、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等实现对接。
资产采购完成后,高校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在资产管理系统录入资产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资产卡片的每一字段进行录入和确认,若资产管理系统与采购管理系统实现有效衔接,则可一键提取采购管理系统中已确认采购的资产名称、金额、购置日期等相关字段和采购发票、验收报告等材料,不需重复对该部分数据进行手工登记录入。
在编制采购计划时,高校招标采购部门需对采购计划项目分类、预算情况、采购时间和采购方式等进行审核,采购系统线上审核采购计划时若与预算管理系统对接,设置相关核对公式,则可自动审核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批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衔接后,将已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登记且经过线上审核的固定资产新增、折旧和报废生成相应变动单,变动单中列明唯一的变动单号或二维码,财务人员进行核算系统报账时仅需扫描变动单号或二维码,即可在会计凭证中导入采购资产对应项目、科目、资金来源、经济分类和金额,降低手工录入错误率,提高报账效率和准确率;报账成功后,会计凭证日期和凭证号通过中间库自动传输至资产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自动进行入账处理,无须再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对应操作,实现账卡、账账相符。
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模块,也可单独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系统对接资产管理系统,通过对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公式设置,一键提取相关指标,对预算完成情况、资产使用效益、资产使用效率和资产各部门配置情况等进行评价,生成相关报表,为部门绩效评价提供数据。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模块(系统)中所反映的各部门资产配置情况和预算完成情况,可为预算编制提供基础数据依据,有利于更科学化、合理化地编制预算,同时提高预算编制效率,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
随着“放管服”政策的不断推进,为简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审批流程,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上级部门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权限下沉,对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目前对资产处置和资产出租出借权限较大,应从制度上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将资产管理流程贯彻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提高各个环节的处理效率,明确管理责任,层层把关加强监管。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来说,资产使用效益的提升不局限于闲置资产的再利用和盘活上,已购置资产的循环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该资产的使用率,但要达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应从资产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资产各环节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有效衔接资产计划阶段、采购阶段、使用管理阶段和绩效评价阶段,构建动态化和精细化的资产管理平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资产动态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常出现的资产使用效益不高、资产责任不明和资产盘亏等现象,与缺乏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有关,未贴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机制无法有效反映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同时会导致资产管理人员(部门)缺乏积极性,资产管理考核流于形式。利用动态化的高校资产管理平台,可提取资产绩效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但绩效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的构建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