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 锋
好的评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给人以畅快感。无论多么复杂的新闻事件,其中的观点总能拨云见日,体现出深刻的“简单”,道出众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想说明白而难以表达清楚的话,让人豁然开朗。深刻是评论的内在属性,“简单”是传播逻辑,不能抓“眼球”,谈何入脑入心。
纵观这几年浙江新闻奖获奖评论,深刻的“简单”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部门窄思维”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别把“众群”当群众》《空心红包不是问题 空心慰问才是问题》……这些评论不仅仅包含复杂的新闻事件、严密的论述逻辑、深邃的独到眼光,同样也有鲜明直接的观点呈现、耳目一新的文风表达、化繁为简的总结提炼,这种深刻的“简单”,尤为考验评论作者,也是考量一篇评论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
2016年至今,我独创、主创的评论,有8篇获浙江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件。总结盘点这些获奖评论,深刻的“简单”算是一个获奖心得。当然,回过头来看,这说起来很容易,而“简单”的创作背后,却是一层层的思考、一遍遍的推敲、一次次的修改、一步步的完善,都饱含着化茧成蝶的痛与乐。
好的新闻作品与其说属于记者,不如说属于时代。离开了时代大背景,我们的作品就失去了价值与生命力,好的评论亦是如此。为什么获奖评论总能一语中的、直抵人心?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精心创作,另一方面,取决于与时代大背景的契合。
比如,为了推进“精细化管理”,某地一农贸市场拉直线检查摊位上菜品是否摆放整齐,甚至连鲜带鱼也要一刀剪齐……看到这样的情形,你会想到什么?新华日报一篇评论却由此而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
该评论以独具慧眼的视角,从身边司空见惯的一些细节中,敏锐嗅出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精致的形式主义”,不同于以往的形式主义,它讲究数的精确、形的精美、势的浩大,披着精美的外衣,尤其需要认真防范。一个小由头,却能看到当下时代形式主义的新问题,何以做到?历史眼光、高远站位、时代嗅觉、崭新视角,缺一不可。一针见血看似简单痛快,然而,没有高屋建瓴的能耐,又怎能拥有拨开迷雾的“风轻云淡”?
我撰写的评论《“部门窄思维”也是一种环境污染》获2020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这篇评论批判了一种现象:“部门窄思维”——看似“只对本职负责”,实则在“交叉事、额外事”上收窄了精力投入,形成了“责任盲区”和“服务盲区”,导致原本系统性、整体性的工作割裂开来。这篇评论之所以能获一等奖,不仅仅是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出彩标题,更因为评论契合了时代大背景。当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而“部门窄思维”恰恰与系统观念背道而驰。
无背景,不评论;无问题,不评论。找准时代问题的七寸予以抨击,进而推动问题解决、社会进步,这是评论最大的价值所在。
好的观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对新闻话题充分消化,几经酝酿、反复提炼后的结果。这就如同剥笋,一层一层,去芜存精,才能收获鲜嫩的笋心。每一篇评论的创作,都是一次“剥笋”,我们要不断祛除“干扰项”,找准事件的层次逻辑,层层深入、拨开迷雾,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开出简单易行的管用“药方”。
在2021年度浙江新闻奖中,有一篇一等奖评论:《做大“蛋糕”是前提——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系列谈①》。当下,“共同富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其也存在各种不同认识,比如,很多人论及“共同富裕”,总会先聚焦到“分蛋糕”上,殊不知,这是一种过于片面、偏激的看法。其实,做大“蛋糕”,才是分配的基础和前提。做大“蛋糕”,靠的是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这篇评论标题简单易懂,见报后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用。如何在众说纷纭中精准把脉、化繁为简,找准问题症结所在,迅速平息舆论、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本领。
要精选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评论并不缺乏选题,难的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视角来选题。实际上,越是信息爆炸,越是需要我们学会“跳开”,多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社会背景层面来审视一个个热点问题,这样一来,所谓的“热点”就有了主次、轻重之分,哪些选题是小切口大主题,哪些选题是鸡毛蒜皮,价值大小高下立判。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深度就不同,观点自然也就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平时要充实鉴别选题的知识储备,心中有数,自然慧眼识珠。
要匠心提炼。如果说慧眼选题考验的是眼力,那么,提炼观点的过程则考验作者的脑力。提炼观点,也是一个逻辑梳理的过程,在众多逻辑关系中,要理出其深层次的大逻辑,既要问清“病症”,也要深究“病理”。评论《空心红包不是问题 空心慰问才是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要养成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少一些点上的就事论事,多一些面上的现象分析,往往看似简单的具体事件背后,是机制上的沉疴、作风上的顽疾,多想想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有的放矢,治标又治本。
要形象呈现。这是笔力的最直接体现。事实上,在撰写《“部门窄思维”也是一种环境污染》这篇评论时,一开始的题目并不是“部门窄思维”这个表述,而是用的“部门化思维”,相比后者,前者呈现观点更直观、更吸睛、更有亮点:一是有新意,“部门窄思维”是一个新词,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二是更精准,“部门窄思维”的概念比“部门化思维”适用范围要小,与文中提到的“收窄责任担当”更相符;三是更鲜明,从一个“化”字变成一个“窄”字,虽是一字之差,却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让观点得以形象呈现。
“简单”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多传统媒体的评论,放在新媒体上,总会遭遇一些尴尬,最典型的就是:写得“很深刻”,但是“没人看”。究其原因,语境变了,受众变了——以往,传统媒体评论有较强的“灌输式”“命令式”“单向式”特征,特别是一些评论员文章,“要如何如何”式的表达已习惯成自然,这样的“深刻”难免曲高和寡。
如果说,彼时的传统媒体可以不用考虑与受众的互动性,那么,在今天这个融媒体时代,面对“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时代要求,评论形态确实需要转型了。
要有产品意识。传统的评论写作,并不乏精品意识,但“叫好”未必“叫座”,有深度未必有市场。增强评论的产品意识,除了关注质量,还要关注“市场反馈”“受众体验”,否则,评论就会成为作者热、受众冷、自说自话的“少数派”。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益求精打磨一篇评论的同时,多一些换位思考、受众视角,尽量让话题选择和受众关注实现无缝对接,让评论更具“亲近感”和“使用价值”。今年的浙江新闻奖中,《朋友提拔不应只恭喜》《别把“众群”当群众》这些一等奖评论,无不是走进受众的“话题圈”,切中了社会关切这个“刚需”。
要有网感表达。好的观点不能曲高和寡,融媒体时代,内容的深刻要兼具入脑入心的“简单”,学会网感表达至关重要。网感表达,考量的是内容生产者对新媒体传播规律、平台定位、受众心理、用户习惯等多方面的洞察能力,这是一种在新媒体空间抓住受众的能力。网感表达,首先要学会网感语言,这也是一种融媒体时代的群众语言,只有和网民拉近距离感、增强亲近感,我们的思想观点才能更深入、更广泛地渗透。网感表达,还要求我们练就网感思维。融媒体时代,我们的传播纬度发生颠覆性变化,在一个交互的空间,每个人发表的观点都可能成为舆论的中心,唯有少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固有思维,多一些互动意识、共情意识,才能敏锐捕捉网络舆论热点,及时发声、精准引领。
要有全媒赋能。评论语言,注重逻辑、注重说理,相比而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然而,在读屏时代,抽象的文字变得越来越“水土不服”。把抽象变得具象、把费解变得通俗,这样的“进化”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形式载体,把干巴巴的文字变得声情并茂。今年的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评论《共同富裕这件事 想对了才能做对》,短短3分钟的视频,舒中胜以精辟的语言深刻剖析了“共同富裕这件事”,让人入脑入心,使人明白了如何沿着正确的航道,为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说,媒体融合是新闻评论的“春天”,我们要以融合为契机,给深刻的观点开辟“全媒通道”、插上“数字翅膀”,让深刻的观点、深邃的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