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荣华
时代有幸,我更有幸。作为一名入职17年的新闻工作者,从纸媒记者转身为融媒体编辑也有多年,工作内容似乎已经驾轻就熟,但面对每天发生的新闻,内心深处仍时常涌动不由自主的冲动,也时刻感受着竞争压力和本领恐慌。迈入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融媒体,创业创新一直是党媒前行的目标。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运营口号是“参与、沟通、记录时代”,这也是我所在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工作理念之一。做好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有变,更有不变。
记得10年前,从一开始,我就参与到人民日报新媒体的探索过程中。2012年7月22日凌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北京特大暴雨之夜紧急上线,开启了人民日报新媒体至今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当时,我正在人民日报社北京分社工作。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22日凌晨,结束了前一天的密集采访和写稿工作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报社新闻协调部负责筹建法人微博的部门领导来电: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即将上线,到新闻现场去!当时,大雨初歇,我来不及多想,紧急赶往北京市防汛指挥部,紧盯最近的雨情和灾情讯息。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和分社的同事们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北京暴雨灾害的后续报道上。北京暴雨,一时也成为新生的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重要选题。我们第一时间披露了北京“7·21”暴雨的遇难人员名单,无数网友为遇难同胞点上一根根红烛致以哀悼,为了尽快公布名单,尽管我们上线的图片拼接比较粗糙但仍获得网友广泛转发。报社评论部同事在“微评论”栏目中先后发出《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让死亡人数“脱敏”》《公布遇难者名单应成制度》等精到评论,成为网络强音,“微评论”也成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一大特色。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上线之初的工作,就确定了“参与、沟通、记录时代”这一不变的理念。正如新媒体中心领导一直强调的,我们在事实维度要给予用户真材实料,在观点维度要给予用户真知灼见,在情感维度要给予用户真情实感。唯有如此才能聚拢用户,履行好我们的职责使命。
2016年,我调入报社新媒体中心工作,成为一名融媒体编辑。这些年,感受着人民日报新媒体在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报社领导亲自指挥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形成“两微两端多账号”移动传播矩阵,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体系,也深切体会着作为融媒体编辑的幸福与艰辛。
我清楚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两次到人民日报社考察调研都来到新媒体中心。2016年2月19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编辑部,面对麦克风录制了一段元宵节问候音频,亲自点击按键发布,网友们留言、点赞如潮水般涌来。这个融媒体产品,被认为是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一次集中体现。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媒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新闻报道中,新媒体都担当大任。每逢重要节点,中心同事们一边值班完成好各新媒体端口的编辑工作,一边分工合作创作了大量有创意、高品质的融媒体产品。“5+2”“白+黑”,可谓家常便饭。
作者荣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种报道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同事们始终保持旺盛热情,对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不躲不推,迎难而上,我们先后制作推出了《生死金银潭》《点亮武汉》《中国抗疫图鉴》《英雄回家》《重生》《海报 |31张援鄂医疗队名片,致敬42000多名白衣战士》《H5|写一张明信片,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等网络刷屏之作。
网络的兴起,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勃兴,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为新媒体,我们有可能为网友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实现传统媒体不可能实现的海量传播。
2017年,在庆祝建军90周年报道中,我们创作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推出后立即呈现“裂变式”传播,不同区域、年龄、行业的网友都积极生成、分享自己的“军装照”,以表达对人民军队的崇敬和热爱,页面浏览量(PV)近11亿,创下业界单个H5产品访问量新高,被业界认为是近年来最火爆的一款新媒体产品。
“军装照”H5在立意上,借助建军节契机,采用普通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了广大网友对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拥护和热爱。在制作上严谨细致,向军史专家认真请教,保证了页面素材和“军装照”模板的正确性;在设计上,页面庄重大方,流程方便简单,互动性强;在技术上,借助先进互联网企业的最新技术,实现了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在效果上实现了“沉浸式传播”,同步达到海量传播和广泛好评双重效果,在互联网上奏响主旋律,形成爱军拥军的热潮。这一作品获得各界的青睐,跻身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跟踪业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成功融媒体产品案例,在不同的新闻节点努力制作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网友喜爱的融媒体产品。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与青少年网友聚集的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合作,采用融合报道形式聚焦百年党史,创新推出互动微电影《抉择》。《抉择》创造性地采用了全新的“视频+互动”的呈现形式,打破了传统视频的单向传播,与每一位体验者共创故事。网友通过自己的不断选择,将自己代入到红色传奇中,成为主人公,生成不同的党员故事,在参与中感受信仰的忠诚和奉献的热忱。上线24小时,互动视频的PV超过400万,登上B站热门话题,密密麻麻的弹幕铺满了互动视频的各个情节场景。
2021年,也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两会期间,我们策划推出动态数据微视频《小红线,向上攀!》。这个视频整理了我国自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的年度GDP数据,以一根动态曲线不断向上的形式,直观展现中国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形式新颖,只是选取了GDP数据这个单一元素,但巧妙运用动态变化、配乐踩点等手段,发布后得到了全网大量转载,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并被外交部发言人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转发推介。
伴随国民自信心的提升,国潮文物元素日益受网友喜爱。今年两会期间,我们制作推出三维古风动画片《文物音乐会》,选取6件国宝级文物拟人“出镜”,改编热门网络歌曲,唱出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两会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展望。“你关心的他关心的那就是大事儿……”视频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1.5亿次。
网络改变了传播的路径、产品的形式、报道的手段,但从没有改变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身为新闻工作者,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始终与人民群众共情同向。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肆虐。按照中央指导组要求,人民日报社开通“四类人员”(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和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信息网络征集平台,打开了一条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新媒体中心承担主平台的建设和运维任务,消息经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等平台发布后,求助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和中心同事负责新媒体中心主平台每日求助信息的汇总、整理、上报工作,两个月一日不停歇,共收到求助信息数万条,由报社前方报道组及时转达有关部门处理。武汉抗疫期间,不少患者通过这条渠道得到及时救治,有力推动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工作。网友称赞人民日报“这个通道就是救命通道!”“党心贴民心,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身处媒体融合时代,能够有更便捷的途径与人民心心相印,有更多样的手段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同样是抗疫期间,我们着眼疫情防控,在主流媒体中最早推出“确诊患者同行查询工具”,帮助网友自主查询是否与确诊患者同行,以便开展隔离观察,总查询次数超3亿,点击量在类似平台中排名第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针对慢性病患者吃药难、企业招工难、大学生找工作难等问题,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慢性病患者求药平台,累计为超5000名慢性病患者,特别是武汉等实施封闭管理地区患者及时提供购药服务。这类“新闻+服务”的产品,既是媒体功能的拓展,更是与人民共情同向的体现。
这些年,我们还一直坚持的一件工作是与网信、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合作开展的为烈士寻亲活动。
2014年起,每年都有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这些烈士基本都是无名烈士,但烈士遗物中,会发现一些姓名文字图案清晰可见的印章,为确认烈士身份、寻找他们的亲人提供了线索。2019年清明节期间,我们发起“寻找英雄”媒体行动,为24位志愿军烈士寻找亲属。活动线索和报道素材只有简单的印章和遗物照片,我们充分发挥网络报道可视化强的特性,利用这些素材精心设计制作,获得社会各界和媒体同行的积极参与,成功为7位烈士找到亲属,相关稿件总阅读量超6.5亿次。
2020年,我们又积极策划组织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发布寻亲稿件《今年清明节,请帮这100位烈士寻亲》和互动H5,在各方配合下,100位烈士中已确认找到了60余位烈士亲属。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正如一位网友在“寻找英雄”活动中留言所说,“寻找不会结束,像我们对你们的思念一样,从未有一刻停止”。确实,我们与人民共情同向的坚持不会变,追求传播创新的步伐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