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
——从山东卷“李超的‘新生’”探寻历史的育人力量

2022-11-01 08:09王颖枫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李超史料试题

◎ 王颖枫 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

作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评价方式,高考对高中教学起着导向作用。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以新教材为主,在试卷结构、材料选取、素养考查等方面展现了全新风格,立意明确且时代感强,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7.(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 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 分)

一、命题立意:立德树人,价值导向

17 题考查李超之死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现象,思考“李超们”新生的出路,注重历史高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山东卷17 题述说的李超之死引发了社会众多人士的讨论,有学生、有教师,有年轻人、有年长者,有女性、有男性,人们站在时代的路口,回望百年前的李超事件,思索现今社会事件,站在历史的角度探寻出路。

二、分析试题,探寻技巧

本题是一道没有固定答案、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材料多样、设问开放,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信息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由于材料多样、设问开放,学生可依据以下两点,依照论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1.透析材料,提取信息

本题是一道文字为主的自主探究型试题,此类试题要求学生从主观角度出发,独立思考,开拓思维。解答本题时,学生需准确解读材料,明确主题,思考与其关联的因素。

解读材料可从两方面入手,就材料本身而言,可从标题、具体史料、史料出处等分析;就内容而言,可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背景、表现及结果等进行思考。

本题以“李超的‘新生’”为标题,材料内容指向李超这个人物,她一生求学,却因无钱治疗而病亡。李超之死,在不同人物群体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映。家庭生前“不支持她求学”、死后“指责她”,北京教育界和杭州女子师范却为她追悼。此现象背后实际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那社会为何要去追悼她。除李超外,材料还涉及了胡适、梁漱溟、陈独秀等人物,他们追悼李超,是对当时社会的发问与思考。李超之死,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从胡适等人物对此事件的评价可提炼得知当时仍处于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之下,社会整体思想仍没有发生变革,“家长族长的专制、女子教育问题、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仍阻碍着绝大部分民众思想的转变。此种背景下的李超就像黑暗中的一点萤火,奋力抗争,至死不渝,令人深思。

2.联系教材,贴合主旨

教材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载体,以教材为基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围绕主题论述,才能在不脱离主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思维的最大效用。

如何将开放性试题与教材建立联系?可从时空概念入手。李超的一生结束于1919年8月,此时,民国成立已7年,新文化运动开展已4年,《中外历史纲要(上)》和《文化交流与传播》都对此时间段有所涉及。明晰事件发展的大致时代背景后,进一步聚焦李超之事,从小处看是女子受教育权,从大处说展现的是当时的整体社会面貌。女子受教育权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 课有具体论述,“近代以来……男女平等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让女子受教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当时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土崩瓦解,但仍残留着很多封建因素。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但并没有影响到每个普罗大众。这时期,是新旧杂陈的时期,是社会转型的时期,是新陈代谢的时期。李超事件是当时社会问题的缩影,封建思想顽固,女子权利受限,要寻求新生,必须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抛弃封建糟粕思想。除国家层面外,还应发挥先进思想家或政治家的引领作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推动思想解放。作为个人,要有理想有担当,做能做的事,发能发的声。

开放性试题的结论从材料中来,到教材中去,可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入手,贴合主旨,紧扣主题,升华结论。

三、教学启示

该试题主观色彩强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答案不仅是教材中固定化、格式化的语言,更体现了历史思维。新教材体量大,跨度广,从能力考查向素养考查转变是当前高考改革的趋势。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培育学生历史思维。

1.依托教材,挖掘史料

近年来多地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史料多不是来自教材,但考查的内容却没有超出课标要求,是对教材的延伸与扩展,在教材中有迹可循。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教师可适当增加史料教学。

教师在选取时史料时应考虑多方因素,注意难度、信度,选取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能力、且可适当拓展的史料。笔者认为教材中选取的史料基本都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可高效利用教材史料,并根据史料出处进行再挖掘,从中选择适合的史料。既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通感。

2.建构体系,深化认知

新高考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将问题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分析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宏观的历史框架,便很难将知识进行迁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将基础知识有条理有逻辑地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3.践行素养,以史育人

2022年山东卷的非选择题都明显地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试题的大势。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归纳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理性分析历史经验,让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鲜活的,是思辨的,是发人深省的,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科。希望教会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问题乃至复杂的人生问题时,能从容应对,汲取力量,“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

猜你喜欢
李超史料试题
武技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证据链——李超个展
Cartan型模李超代数H作为osp—模的分解与零维上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