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龙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1 级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研究生
刘 玲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节好的历史课绝不仅仅是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简单堆砌和生硬拼接,它需要有课魂引领,即有一个能够统摄全局、贯穿始终、且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立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结合教科书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该专题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和确定该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依据就是教学立意,立足《课标》,整合教学内容,以使立意突显。
《人民解放战争》是部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最后一课。根据《课标》要求,“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这一课教学的核心。很显然,这两个问题最终指向的都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研磨细琢教材文本、留心教材编写变化是备课的首要环节。与原来人民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岳麓版教材相比,部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一是在标题“解放战争”之前增添“人民”二字,让“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更加突显;二是部编高中历史教材在正文和辅助文栏目中补充了土地改革、“第二条战线”、国民党“大劫收”等内容,嵌入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寓意;三是增加史料引证,注重细节描述,如“学思之窗”栏目中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史料阅读”栏目中内战爆发初期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和战争后期的实力变化、以及开展土地改革过程中的文件《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同时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民是胜利之本”。教材变化突显了“人民”,与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4—1:“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呼应。因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就被确定为这一课的教学立意。
有了“立意”,还必须要让立意“活”起来。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善于迁移,必须利用丰富多元化的史料和资源,这也是讲“活”课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而乡土资源因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在导入环节中,即选用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的一件展品:支前民工唐和恩随身携带的竹竿(见图1),先让学生观察竹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再将其来龙去脉一一道来:淮海战役爆发后,唐和恩和乡亲们推着独轮车从家乡出发辗转各地支援前线,每到一处,便在随身携带的竹竿上刻下经过的地名。这一米多长的竹竿便记录了他们途径山东、江苏、安徽3 省88 个地方,累计长达2500 余公里的漫漫支前路,这充分显示出支前百姓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军为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一如陈毅元帅所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人民就是江山”的立意也自然呈现。
图1
在《中国土地法大纲》一目的讲解中,又展示了在各地收集到的“解放区土地执照”、“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等图片,并指导学生仔细获取上面的信息。例如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的土地执照(见图2),有颁发的时间和落款:“东北行政委员会之印”;有持证人及其土地的大致情况的内容;有颁发机关、执照编号等。尤其是“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平分土地以后,人民政府为确保农民土地所有权,发给此执照”的规定,彰显出这一法律条文的权威性,让拥有执照的农民们底气十足、主人翁感满满。让学生明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地执照,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证据,是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保证。通过对这些乡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仅可以深化教学内容,更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一教学立意鲜活生动起来。
图2
所谓“立意”,就是要将教学主旨“立”起来、“显”出来。为此,对教材的整合、线索的梳理、主线的抽绎必不可少,通过醒目的标题将立意凸显出来。围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设计了以下四个标目的内容,每个标目的标题选用名人经典语:
图3
这里选取了丰子恺的《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漫画标题,来说明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中国共产党为了早日实现人民的心愿,为争取和平建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应邀赴渝谈判,这种被民主人士柳亚子称之为“弥天大勇”的气概正是源自于对人民负责的赤诚之心。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国共两党关于建国的不同方案而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主张所反映出的阶级立场和人心向背。
这里引用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点作为标题,目的是突出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及一切反动派的底气。先让学生看一组数据:1946年时,国共两党军队是430:127 万,兵力悬殊,而且国民党军队多以“美械装备”,而人民解放军是“小米加步枪”;1947年,国共兵力对比是373:195 万,仍然是敌强我弱,在这里提问学生:“代表着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为反攻的事件是什么?哪一年?”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1947年,人民解放军在兵力仍处于弱势的时候,刘邓大军为什么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由内线打向外线的战略反攻呢?”接着再让学生看1949年1月国共兵力对比,是204:385 万,这些数据,会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迫切地想知道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富有戏剧性的变化和结局?引导学生对背景、对战争布局和中共的战略正确等方面思考,并认识到1947年中国共产党从防御到反攻的底气来自于人民,而1949年军队人数激增便是最直接有利的证明。
问题引领是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亮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和探究,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单纯靠武力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绝对是行不通的,没有政治和人民的支持,“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这里也是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语作为标题的。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国统区的人民就对国民党政权失去了信任。民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其实就是指向“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这两个问题。教师用《反饥饿发内战大游行》(见图4)和《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见图5)等图像史料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大角度入手,依据史事对比分析国共两党的不同举措,并适时补充“第二条战线”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等内容,全方位呈现、还原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之所以选择、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政党。
图4
图5
这一标题选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通过展示时间图轴引导学生基于“大历史观”的视角总结回顾:从改变中国近代史发展轨迹的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到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流砥柱再到这节课所学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风雨兼程,攻坚克难,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更是人民群众的伟大胜利。通过引入毛泽东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铜墙铁壁”“战争的伟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中”等经典论断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以及“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等理论的总结,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初心和使命。
教学立意不是突发奇想,也不能随意设定,教师要在读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材、单元的主线,围绕课标要求,综合运用专业和理论知识,才能设定出有意义、有价值,并能融高、远、深为一体的教学立意。“高”就是要做到站位高、具有统领性;“远”就是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久远、实现学习迁移;“深”就是要有理论概括、且意味深长。《人民解放战争》一课,即根据新教材内容对“人民”强调的这一变化,选用了著名漫画题词及毛泽东的讲话及诗词设立了四个子目,设定并突显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教学立意。“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用心凝练、巧妙激活、适时突显、逐步深化,这需要教师做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0、38 页。
[3]丰子恺:《卖花人去路还香——丰子恺书画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 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5 页。
[5]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9、41、139、140、184、185、232 页。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77 页。
[7]毛泽东:《毛主席诗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24 页。